樊憲雷
陳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都擔負著重要的領導職責,在一些緊要關頭,他所思考并提出的決策建議,往往能起到扭轉(zhuǎn)局面的作用。
在決策工作中,陳云十分看重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認為有“唱對臺戲”的不同意見、反對意見,有“反對派”站在面前,對于慎重決策、科學決策很有好處。
1956年,在我國私營工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出現(xiàn)了一些急躁冒進情緒,影響了私營工商業(yè)者的生產(chǎn)積極性。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傾向,國務院有關部門計劃于5月6日召開工商界座談會,征求意見。
5月2日,陳云特意找來相關部門人員,討論座談會的開法。針對有些人不愿同資本家打交道,“一怕右傾,二怕麻煩”的想法,陳云在會上著重講了為什么要和資本家打交道,以及如何打交道的問題。他特意引述毛澤東的話并加以發(fā)揮:“主席說,今后每項工作中都要有一批人唱對臺戲,侯寶林說相聲就是兩個人。矛盾統(tǒng)一,事物才有發(fā)展,‘兩個萬歲。我不知道業(yè)務部門的同志是否贊成,有‘反對派督促我們有好處……沒有爭論,大致要出毛病?!?/p>
陳云還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說明聽取反對意見的重要性:“我從1944年起做財經(jīng)工作,時間不比你們長,缺點不比你們少,主要是只找自己業(yè)務部門開會,偏聽一面,現(xiàn)在證明這是不行的。”正是強調(diào)了要聽取“反對派”的意見,后來在工商界座談會上,中央和地方的各專業(yè)公司在各級工商業(yè)部門領導下,組織業(yè)務改進委員會,吸收資方人員參加,成為中央采取的五條措施之一。
在決策中,為什么需要“反對派”唱對臺戲呢?陳云解釋:發(fā)現(xiàn)錯誤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找各方面的人來開會。把資本家請來當“反對派”,同我們“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一個人看問題的眼光總是有局限的,集思廣益,才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1957年,針對一些部門的領導整日忙于具體的事務性工作,缺乏政治眼光和辯證思維的問題,陳云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通過與各種錯誤觀點進行斗爭,吸收其合理成分形成持久戰(zhàn)的思想為例,教育大家:“人們認識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個反復的過程。重要的是要找‘反對派?!磳ε傻囊庖?,是從另一角度看待問題。這種反對意見如果是對的,就可以豐富決策的科學性;如果是錯的,更凸顯所要制定的政策的合理性。”
如果沒有“反對派”,怎么辦呢?陳云認為,那就“假定一個‘反對派”。假定一個“反對派”,就是在作決策的時候,換換角度,從多個角度來考慮考慮,多“找找茬”“抬抬杠”。陳云還是舉毛澤東的例子說:“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思想時,毛主席自己就假定過許多反對的意見,別人不推翻,自己來推翻,推翻了再來。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p>
1987年7月,陳云再次強調(diào):“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對于一件事,如果有了一個意見之后,可以先放一放,再考慮考慮,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就要認真聽取,展開討論,吸收正確的,駁倒錯誤的,使自己的意見更加完整。駁倒錯誤意見的過程,也是使自己的意見更加完整的過程。如果沒有不同意見,自己也要假設一個對立面,讓大家來批駁?!彼€說:“有錢難買反對自己意見的人。有了反對意見,可以引發(fā)自己思考問題。能夠聽到不同聲音,決不是壞事?!?h3>要有“反對派”,并不是故意制造矛盾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陳云曾設想把發(fā)展化肥工業(yè)的重點,放在建設一批年產(chǎn)800噸和年產(chǎn)2000噸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廠上。但是,經(jīng)過一年多實踐的檢驗,小型氮肥廠在技術上沒有過關,證明這種設想缺乏充分根據(jù)。
1961年3月初,陳云連續(xù)四次聽取化工部有關負責人的情況匯報。他特意強調(diào)“一萬噸合成氨辯論會,要找一些‘反對派參加,包括化工部以外的‘反對派,聽聽反對意見。不聽反對意見,一邊倒一定會失敗的。現(xiàn)在有些同志有話不敢講,應當引導他們大膽地講?!闭锹犎×烁鞣矫嬉庖娞貏e是反對意見,陳云最終作出了正確決策,使我國化肥工業(yè)走上了快速發(fā)展的道路。
在作決策時要重視不同意見、反對意見,要有“反對派”,但并不是說要故意制造矛盾,造成決策意見的分裂或?qū)α?,更不是要搞西方政治制度中那種“反對黨”。多數(shù)情況下,持不同意見、反對意見的人,在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基本立場、觀點上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只是由于看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深淺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意見、反對意見。
正因為如此,陳云反復強調(diào):“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經(jīng)常同別人交換意見,尤其是多傾聽反對的意見,這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摘自《黨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