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一生多病的曾國藩,歷盡驚濤駭浪,終于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62歲。這個壽數(shù),在今天看來也許并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已經(jīng)超過了當時國人的平均壽命。而曾國藩的養(yǎng)生治心之道,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暇心 暇心者,李漁稱為“閑情偶寄”,林語堂稱為“生活的藝術”。仕途萬事纏身,戎旅勝負難定,陶朱錙銖日較。曾國藩說古今能勝大任者,都是身心疲勞之人,因此必有暇心用來調適。蘇東坡寄情詩文,西門慶征逐女色,高雅低俗足見他日成敗。曾國藩說,暇心游離于本業(yè)之外,又關系到事業(yè)興衰,故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積功累行,方有枝繁葉茂、花團錦簇之來日。
誠心 曾國藩說,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據(jù)地后能打天下一樣,必須有誠心實意。荀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就是不欺。今人講:信義春常在,心誠則靈。程門立雪、三顧茅廬都深蘊一個誠字。曾國藩以忠誠為天下倡,選將練兵以誠為先,平生不蹈大言,不喜架空之事,手訂“敬、靜、純、淡”誠字四法,終使他群雄影從、“戡平大亂”,功、德、言三并不朽。
殫心 殫心者,全力以赴、鞠躬盡瘁之意也。曾國藩說,人始初奮搏,如初飛之鳥,很有孜孜向上的意境,但功成名就之日,反平添許多息肩之念,實則進一步高山仰止,退一寸草木皆兵。王安石為相,張居正變法,有殫心而無余勇,皆旋踵而敗。縱橫家王闿運說:曾國藩實以殫心苦戰(zhàn)而成功,“馬不加鞭自奮蹄”,權位越高,責任感越強,平生以“拼命報國,側身修行”八字為堅守之地。
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豪杰難過名利關。古往今來,有的人好虛名以殞身,有的人貪私利以禍族。面對名利,心將何置?曾國藩以“不忮不求”淡處名利。他說:忮,就是嫉賢妒能,妒功爭寵,即所說的怠惰的人不能修身,嫉妒的人怕人修身之類。求,就是貪利貪名,懷戀故土,懷戀恩惠,即所說的沒得到時想得到,得到了又怕失去之類。
成敗 “成者王侯,敗者賊”是否就是評論人生的法則?日中則昃,人滿天概,盛衰成敗豈無憑。曾國藩取法莊子“美成在久”,深得銖積寸累的功夫。劉邦敗而猶勝,曹操成猶是敗。曾國藩不求完美,跳出成敗,信守“波平浪靜處安身”,以“掀天蓋地”為成敗大忌。
禍福 “禍者福所依,福者禍所伏。”趨福避禍乃人倫之常。曾國藩說:“人生福境禍區(qū),皆念想造成”“念頭稍異,境界頓殊”。他總結出“騙、暗、詭”乃取禍之三端,而“誠、明、仁”乃避禍之三招?!昂楦}R天”固然美好,然而,過滿則溢,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