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燕
一直以來,朗讀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朗讀為依托,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積極性,同時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朗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旨在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一、朗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1. 朗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在剛開始接觸新文章時,由于閱讀經驗不足或缺乏相應的閱讀技巧,只有少部分小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有著非常強烈的向師性,這時,教師的示范朗讀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在對文章進行范讀時,可以向學生傳遞文章中作者細膩的思想感情,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和跟讀的過程當中,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從而能夠逐漸地融入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提升語言的審美能力。
范讀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能力相對較差,他們仍然需要教師為其閱讀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調。教師在進行范讀前,要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要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調,然后通過抑揚頓挫、情感飽滿的范讀形式,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情感波動,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文字的溫度,體會文字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同時,學生的情感跟著教師的范讀波瀾起伏,也可進一步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打開自主探究的大門,引領學生開始自主閱讀,從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朗讀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把握。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觀點,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一種基于多維度知識的延伸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把握應盡量建立在更多的維度之上。朗讀是心與聲的聯(lián)動,實現了思維與聲音的雙向互動,為多維度知識體系建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從思維與聲音兩方面來強化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從而提升對閱讀內容的認知。對于小學生而言,其閱讀能力相對較弱,提升朗讀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朗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 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以及優(yōu)化教學內容提供了技術支撐。運用多媒體設備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良好的學習情境,在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的同時,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學《桂花雨》一文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桂花快要成熟時的形象,從而引導學生從靜態(tài)視覺感知轉向動態(tài)視覺感知。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深情的朗讀,強化學生對于桂花香的理解。如教師可以設身處地地想象父親的心理,并采用父親的口吻吟誦:“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苯柚嗝襟w及教師的朗讀,學生不僅領悟了搖花樂的趣味,還促進了朗讀技巧的提升。
2. 結合文章內容分角色朗讀。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朗讀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師除了個人范讀以外,還可以請學生與自己配合,以分角色的方式來進行朗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參與分角色朗讀活動,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朗讀訓練的機會。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這一篇文章中有多個角色,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小壁虎、小魚、燕子等的內容。通過這種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又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并要求每組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道具,從而增強朗讀活動的趣味性。
3. 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進行朗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并將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融入朗讀中,這樣才能有效地為學生示范朗讀。在朗讀的過程當中,如果教師自身的情感都沒有被充分地激發(fā),那么打動學生就無從談起了。
例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一文時,為了增強學生對海力布舍己為人高尚品格的理解,教師在朗讀時,要積極感受海力布為了拯救大家時的焦急心態(tài);在讀到“海力布剛說完,就變成了一塊僵硬的石頭”時,要釋放出悲痛的情緒。又如,在教學《橋》一文時,教師不僅要體會到老漢那種大公無私的品質,還要體會到父親對于兒子的那種關愛。在讀到“‘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這一句時,教師的朗讀不僅要凸顯一名老共產黨員的責任感,還要體現出父親對兒子的不滿與擔憂的這種復雜的心理情感。通過教師帶有情感的朗讀,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體會。
4. 帶著問題和任務進行朗讀。
朗讀的目的是輔助閱讀,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存在“嘴動心不動”的現象,這就導致朗讀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fā)生,進一步提升朗讀的有效性,還必須要強化朗讀的內容屬性,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進行朗讀,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的朗讀更用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效率。
例如,在教學《窮人》一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帶著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朗讀:(1)文章為何以“窮人”為題?(2)文中有那么多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你覺得他們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這幾個問題需要學生邊讀邊思考,這樣,學生在朗讀時就會既動嘴又動心了。帶著問題的朗讀是思維與語言的雙向互動,能夠有效提升朗讀的有效性,尤其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年齡特征及認知能力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難獨立學習文章,更難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多元化的朗讀形式,有助于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提高語言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思想感情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