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食品安全檢驗人員要盡可能地提升對檢測技術的掌握程度。生物檢測技術作為現代化的食品安全檢驗技術之一,被廣泛地應用于食品安全相關工作,比如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農藥等殘留都可以使用生物檢測技術。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生物檢測技術仍有待完善,本文從食品檢測的實際價值入手,闡述了生物檢測的常見形式,以及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意義和實際應用。
一、食品檢測的價值
最初的食品檢測工作采用的是基礎方式,即通過觀察和化學分析對食品的質量進行評價。隨著檢測技術的逐漸提升,食品檢驗的相關工作變得更加客觀,食品中的營養(yǎng)、脂肪和蛋白質成了檢測的主要指標。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食品安全問題屬于公共衛(wèi)生問題的一種,如果其中含有有害物質和有毒物質,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穩(wěn)定性產生惡劣影響。三聚氰胺、蘇丹紅等事件就印證了這一觀點,也體現了食品檢測的價值。
二、生物檢測的常見形式
1.生物傳感器。生物傳感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范圍很廣泛,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生物傳感器能夠識別多種食品中存在的病菌及有害物質,尤其是針對沙門氏菌。國外主要使用生物傳感器對魚類和肉類是否新鮮進行判斷,效率很高,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生物芯片。生物芯片在食品進出口監(jiān)督和檢測的過程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技術人員通常會使用生物芯片建立能夠對食品問題快速作出反應的預警系統(tǒng)。生物芯片技術本質上是以光導原位和微量點樣的方式展開工作的,能夠將生物分子有序地在載體上固化表現出來,最終形成較為密集的分子序列之后,就能通過激光共聚掃描儀對已經雜交的分子信號實現檢測。得到檢測結果后,技術人員能夠迅速地分析出病原體相關數據,這也是判斷食品安全是否達標的主要依據。
3.生物酶。生物酶技術常用于檢測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其靈敏度和精確度都很高,技術要求也不高。如果將生物酶技術和其他技術結合使用,能夠大幅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效率和準確度。
三、生物檢測技術
在食品檢驗檢測中應用的意義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如今,食品檢測已經成為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為人們提供食品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從本質上來講,生物檢測屬于新興技術,其原理是生命科學,能夠對生物原料實現有效的成分檢測。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利用生物檢測技術能夠從食品的生物信息當中識別出更多的數據,再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就能夠給微生物檢測技術提供新的發(fā)展方向。
很多蔬果表面會存在農藥殘留,使用生物檢測技術可以對此進行識別,而且可選的方式也很多,比如生物酶能夠檢驗分析食物中是否存在農藥殘留,以及農藥成分的含量和種類。更重要的是,生物檢測技術能夠為微生物檢測,以及技術人員分析檢測結果提供大量的數據支持,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驗方面更突出的優(yōu)勢在于綠色環(huán)保,這一理念與國家倡導的建設綠色社會不謀而合。與傳統(tǒng)的物理化學檢驗手段相比,生物檢測技術能夠更安全地應用于食品加工的全過程,比如食品原材料的檢驗,便于從源頭控制食品安全。
四、生物檢測技術
在食品檢驗檢測中的實際應用
1.生物傳感技術。生物傳感技術需要使用某種物體作為媒介,通常會使用金屬或者陶瓷材料作為識別元件,但生物傳感器的識別元素有所不同,需要使用生物材料,常見的有酶、基因等。這種技術的原理是食物中的抗原抗體能夠相互結合,并在信號傳感器的作用下轉化成為信息,最后傳遞給技術人員作為判斷食品質量的依據。
比如,某研究人員使用生物傳感器技術來檢測紅酒中的赭曲霉素含量,先將赭曲霉素A的抗體覆蓋在磁球的表面,再將磁球和含有過氧化酶的赭曲霉素、赭曲霉素A孵化,這樣兩者通過競爭反應就能被抗體捕獲識別。這時加入酶底物,配合檢驗底物的電化學信號就能夠獲得赭曲霉素A的實際濃度。研究人員使用上述方式得到的檢測限為0.11ng/mL,比國際上的標準限量2ng/mL更低。
再如,某實驗室開發(fā)出了一種萘酚修飾的納米玻碳電極傳感器,主要應用于食品農藥檢測,也屬于生物傳感器技術。具體需要使用殼聚糖,在殼聚糖的鉸鏈作用下固定乙酰膽堿酯酶。原理在于農藥對上述成分的抑制作用比較明顯,實驗人員通過檢驗乙酰膽堿酯酶底物的電化學信號就能夠計算出農藥的實際含量,且下限可以達到5×10-13m。該技術體現出的靈敏性較高,應用成本十分低廉,發(fā)展前景良好。
2.生物芯片技術。生物芯片可以對受檢樣品中的生物分子進行標記,再將這些生物分子在載體上固定,就能夠促使被標記的分子和沒有標記的分子雜交,最終獲得新的生物分子。檢驗人員再進行一系列操作之后,對雜交之后的生物分子進行全面分析就能夠得到最終的檢測結果。不過,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成本比較高,因此沒有被大范圍地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
3.基因探針技術?;蛱结樇夹g也叫核酸探針技術,與生物芯片相似,主要用于食品的進出口檢測,其優(yōu)勢在于對食物中不同的核酸聯合基因鏈敏感性很高。檢驗人員通過抑制基因片段在生物素上添加可識別指針,就能夠得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常見病菌和病原體的結論。
4.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有一個更常見的簡稱,即PCR技術,原本是用作擴增食物中特定DNA片段分子的技術,可以將其視作生物體外特殊DNA的復制技術,目前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能夠有效分析出食品樣品中微生物的種類以及數量,對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質量有很明顯的保障效果。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已經突破了技術瓶頸,在肉制品和水產品檢測中也能夠發(fā)揮明顯的效果。PCR技術能夠利用微生物獨特的基因特點,準確判斷食物中是否存在病原,尤其是對大腸桿菌和小腸耶爾森氏菌十分敏感,效果非常顯著。比如在食品中銅綠假單細胞菌檢測過程中,檢驗人員使用的儀器主要是“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儀”,配合超低溫離心機和分光光度計等輔助檢測。在檢測過程中,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使用的是25μL反應體系,使用型號為RR390Q的試劑盒進行檢驗。
綜上所述,生物檢測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食品檢驗工作中,一方面能夠提升檢測質量和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檢驗成本,對改善環(huán)境也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生物檢測技術受到了食品檢測行業(yè)的廣泛歡迎,值得推廣和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謝亮亮(1985-),女,漢族,寧夏,本科,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食品理化及微生物檢測、食品檢測新方法的研究及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