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梅
摘要:在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得“四個自信”內容,科學探索出“四個自信”思想在大學生中的影響作用。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持續(xù)推進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人才建設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四個自信”對大學生的引領作用進行探究分析,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辦好大學生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自信;大學生教育
我國高度重視大學生教育,在大學生育人工作中始終教育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并根據大學生培養(yǎng)的具體情況,探索出“四個自信”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為主線,以人文教育和思政工作為兩翼,通過對學生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業(yè)務能力、人文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一、道路自信對大學生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歷史和全球視野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中國道路的基本輪廓和圖景愈益清晰地浮現(xiàn)在世人國人面前。我們要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和世界維度這三個維度深入理解中國道路,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
在復雜多變的形勢背景下,我們必須既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又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戰(zhàn)勝一系列重大挑戰(zhàn),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fā)展階段。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克服了各種危機和嚴峻挑戰(zhàn),抓住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前,世界經濟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任何動搖都是自亂陣腳。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與時俱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
二、理論自信對大學生的影響
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它系統(tǒng)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實現(xiàn)發(fā)展等根本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進一步回答了治理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怎樣治理國家的時代課題,是指導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作為一名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是社會主義道路上舵手,只有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堅定我們的理論自信,才能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因此需要我們以巨大的勇氣和敏銳的自覺,勇于實踐和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毫不動搖地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始終要保持自己人生體系的先進性,并在當代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制度自信對大學生的影響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總書記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xù)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fā)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卓絕努力,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但在應對疫情中,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需要總結經驗,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完善,更加成熟定型。
加強對青年的制度教育,要通過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發(fā)展并不斷完善的歷史邏輯,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正確認識黨對制度建設的探索歷程,深刻領會黨領導人民建立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與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緊密相連,深刻把握黨領導人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是我們黨協(xié)同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結果,深刻理解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適應我國發(fā)展要求和時代潮流,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四、文化自信對大學生的影響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之后的兩年間,總書記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薄爸袊袌远ǖ牡缆纷孕?、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016年5月和6月,總書記又連續(xù)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對其價值觀的自信。作為文化的核心部分,價值觀在文化自信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的深度提煉,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精神。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真正成熟,在文化多樣化、價值多元化的沖擊下,容易出現(xiàn)價值觀念異化、行為失范等問題。因此,大學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讓他們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等,讓他們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價值要求;通過選樹典型,營造濃厚氛圍,引導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使他們的價值體系更加健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贝髮W要結合自身特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學,設計并開展校園文化自信教育工程,以專題講座、專家訪談、參觀訪問、經典閱讀、交流研討、社會實踐等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文化活動,按照一定的內容結構和頻率,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幫助大學生提高文化認知、形成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為國家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結束語
大學生承擔著建設國家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就是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認同感。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站在歷史視野上使他們認識到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認識到在共產黨帶領下的廣大人民群眾不懈追求的目標。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把培養(yǎng)大學生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能力與幫助大學生認清歷史、認清現(xiàn)實與未來的能力結合起來。通過黨史、國史、軍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和領會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從內心真正認同馬克思主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四個自信”,并把個人理想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事業(yè)中去。
參考文獻
[1]陳晨,陳為旭.“四個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55-58.
[2]焦冉.當代大學生對“四個自信”認知狀況調查分析[J].西部學刊,2019(11):17-19.
[3]周立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四個自信”培育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20(05):109-112.
[4]楊添富,戴靜,馬婕妤,楊多.以“四個自信”為核心豐富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思考[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1,23(0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