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
題記:「小品」本為佛經(jīng)用語,萬歷三十九年王納諫搜蘇軾《蘇長公小品》最早使「小品」賦予了文學概念。本文試圖從小品文的產(chǎn)生、特點、袁宏道山水游記的特點、晚明個性思潮的產(chǎn)生等方面,深入探討袁宏道山水游記與明代旅游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袁宏道 游記 小品文 明代 旅游文化
小品有廣、狹兩義,廣義的小品指除高文典冊及具有新、奇、韻、趣等審美特征的文學作品,狹義小品單指雜俎筆記。[ 張德建:《山人小品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280。]《世說新語·文學》第四十三篇劉孝標注:「殷中軍讀小品,釋氏《辨空經(jīng)》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垢呱Ф荨洞笮∑穼Ρ肉n序》:「蓋聞出小品者,道士也。嘗游外域,歲數(shù)悠曩,未見典載而不詳其姓名矣。嘗聞先學共傳云,佛去世后,從大品之中鈔出小品,世傳其人,唯目之以淳德,驗之以事應,明其致而已,亦莫測其由也?!┪袈勚唬悍虼笮∑氛?,出于本品。本品之文,有六十萬言…是以先哲出經(jīng),以梵為本;小品雖鈔,以大為宗」[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頁12。]。「小品」本為佛經(jīng)用語,萬歷三十九年王納諫搜蘇軾《蘇長公小品》最早使「小品」賦予了文學概念。
小品的特點在于篇幅短、容易理解、具有趣味性。鄭元勛歸納了晚明小品文的特征,并在肯定文章是悅人性情、有供人娛玩功能的前提下,肯定了晚明小品文的藝術價值,他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喜新厭舊、喜愛智慧厭惡笨拙的,這是符合常理的,近年來在修讀習得禮法的閑暇之時,他搜尋時賢小品文賞析評點,他認為小品文有味外之味、法外之法,具有其他文體無法替代的鮮明特點。陳德建認為小品的興盛源自于晚期山人的推廣,認為晚期山人「以獨特的人生體悟,通過吸取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思潮的活力,調(diào)和精神解脫與生活享樂,創(chuàng)造出了能夠代表群體自我的新型文化產(chǎn)品---小品,成為晚明文化的代言人?!筟 張德建:《山人小品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12。]
明代的社會文化為失意士子群提供了諸多的便利。人們崇尚旅游,強調(diào)個體價值,“愛旅游、愛山水”成為晚明社會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和城市文化的興盛,旅游活動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成為一種熱門活動。上至官紳文人、富商望族,下至貧民百姓、小販走卒,整個社會掀起旅游熱的風潮,山水游賞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性、集體性的生活內(nèi)容和休閑方式,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
與此同時,晚明個性思潮流漸思想文化各個領域。陳伯海認為:「晚明個性思潮發(fā)露于元明之際,形成于明代中葉,高漲于萬歷時期,天啟崇禎之際漸趨平衍,至清初猶存余波微瀾,康熙以后急速退落,作為潛流繼續(xù)流淌?!筟 陳伯海主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年),頁53。]尊重個性、重情欲、求自由,集中到一點,就是重視個體價值,珍愛個體生命。[ 同上注,頁52。]陳伯海說:「尊情論者認為,情是天地萬物的生命,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生命。情與天理是對立的,擺脫天理束縛的情,方是真情至性,亦即純真的「童心」和「性靈」,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和性靈的?!筟 同上注。]由此可見,封建專制制度、禮法名教、儒學理學思想統(tǒng)治,將人們自由活動的范圍限制在狹小的空間。而作為提倡「性靈」的袁宏道更加渴望沖破封建禮教的枷鎖,他說:「彌天都是網(wǎng),何處有閑身」,他自稱「余性狂僻」、「不耐羈鎖」,他勇于直抒胸中不滿,面對禮法名教的束縛,他呼吁個性意識的覺醒、文學創(chuàng)作須表達真情實感,提倡性情的自由與解放。
萬歷二十三年是袁宏道一生中文學活動最活躍、最富革新精神的時期,他上任吳州知縣,與擔任長洲知縣的江進之詩文往來,致力于將公安派推上鼎盛。萬歷二十四年,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其論文的核心在于強調(diào)創(chuàng)作主體的自我性和創(chuàng)作手段的自由性?!釜毷阈造`」主要針對作品的內(nèi)容而言,即文學創(chuàng)作要抒發(fā)作家個體獨有的情思意韻,他特別強調(diào)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信手信腕、破除束縛,即「不拘格套」。
袁宏道生性率真灑脫,崇尚個性自由,厭惡官場的黑暗。初入仕途便深感官場的黑暗腐敗,在寫《虎丘記》前,他在給友人丘長孺的信中坦言其厭官情緒:「弟作令備極丑態(tài),不可名狀。大約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谷則倉老人,諭百姓則保山婆。一日之間,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令一身嘗盡矣??嘣眨驹铡?。因為厭惡官場的腐敗,他毅然辭官,親近自然,縱情于山水中追求個性自由、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精神的超越。在《游蘇門山百泉記》中袁宏道友人反問其「子之于山水,何以不溺?」,并借古代隱居蘇門山孫登的「溺」于山水與「今之溺富貴者」構成鮮明的對比,以美襯丑,達到揭露陰暗鞭撻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目的,其中有這樣一段兩相對比的議論:「有大溺者,必有大忍。今之溺富貴者,汨沒塵沙,受人間摧折,有甚于水者也;抑之而更拜,唾之而更諛,其逆情反性,有甚于笑者也。故曰忍者所以全其溺也。」這樣深刻的筆鋒與直抵人心的表達,使人從心理上感到異常痛快,同時也表達了袁宏道作為失意仕子的深刻的厭官之情。
袁宏道認為自然有大美,天地和人都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出的精華,是不可以被削減或用人為的方式制作的,靈氣蘊含在山水之間。袁宏道在造訪水心崖時說:
石三面臨江,峰棱怒立,突出諸峰上,根銳而卻,末垂水如照影,又若壯士之將涉,…眾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閑雅,無刻露態(tài)。水至此亦斂怒,波澄黛蓄,互相親媚,似與游人娛?!瓋煞骞橇o寸膚,生動如欲去,或銳如規(guī),或方如削,或欹側如墜云,或為芙蓉冠,或如兩道士偶語,意態(tài)橫出。[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1153。]
賦予景致人的性情,其崇尚個性自由的另一種表現(xiàn)?;ㄈ?、墜云、芙蓉冠等柔美之物為峰巒增色,壯士之涉江、道士之偶語等動態(tài)情景,將山水的靈動鮮活之氣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撲」、「怒」、「束」、「去」、「閑雅」、「親媚」、「娛」等擬人詞匯的使用,將主體審美情趣不著痕跡的轉移至山、樹、峰巒、溪、石等自然之物上,頓時將自然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與情感。袁宏道在此采用心境物化的藝術方式,將山水視作知音,情景交融。
遁跡柳浪六年山居生活后再度出仕的袁宏道,在經(jīng)歷歲月的沉浮、親朋的變故后,思想雖日趨沉潛,卻依然嗜游如命,暮年之時他暢游華山、嵩山。與秀美婉約的東南山水不同的是巍峨、奇險是華山和嵩山的最大特征,《華山記》、《華山后記》、《華山別記》三篇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手拿繩索腳踩銜板,手腳并用衣不蔽體的形象,艱難險阻反而激蕩出不同于早期作品的游興及趣味,促成了袁宏道作品后期的風格轉變。
參考書目:
1、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沈維藩:《袁宏道年譜》,(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張德建:《山人小品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5、陳正宏:《明代詩文研究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6、陳伯海主編:《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年)。
7、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8、朱德發(fā):《跨進新世紀的歷程---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xiàn)代轉換》,(濟南:明天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0年)。
9、熊禮匯選注:《袁中郎小品》,(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