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秩序與自由的關系問題最能反映法治建設的本質特征和內在精神,也存在于立法、執(zhí)法、以及司法的當中,一言以概之,秩序和自由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秩序是自由發(fā)的保障,自由以秩序為限度,自由的實現(xiàn)離不開秩序,兩者之間是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社會中矛盾加劇,如何對這兩種法律價值的平衡與選擇就變的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2020年突發(fā)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秩序與自由這兩種法律價值的協(xié)調與對抗就凸顯出來。
關鍵詞:秩序;自由;疫情
一、秩序與自由的內涵
秩序是人們對未來生活保持穩(wěn)定預期的社會狀態(tài),它主要關系到社會生活的形式方面并且總是意味著某種關系的穩(wěn)定性、行為的規(guī)則性以及人們的期待性,秩序是人作為人所具有的基本需求,法律層面的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外在的秩序狀態(tài),它是通過社會主體通過各種形式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大多是由于外力強制所形成的;二就是內在的秩序,是社會主體通過自我的約束和制約而形成。這這種秩序狀態(tài)共同發(fā)揮作用才能使得社會整體和諧穩(wěn)定,而法律的根本且首要的任務就是確保統(tǒng)治秩序的建立和穩(wěn)定,因此秩序價值是法律價值的基礎。
洛克曾寫道:“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自由是法律最本質的價值,體現(xiàn)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同樣也是法律最高的價值目標。但法律上的自由不等同于哲學上的自由,法律上的自由是一種相對的自由,是通過法律明確過清晰界線的自由,但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工具,而是保障自由的手段,依據(jù)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所有的法律都明確規(guī)定了法律的適用主體享有的權利,并且設置了與之相對應的義務。根本目的正是為了確保法律的適用主體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
二、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的沖突
(一)秩序與自由的關系。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兩者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秩序是自由的基礎,但這里的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如若超過必要的限度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自由強調個性的發(fā)揮,是非理性的,而秩序則傾向于使得社會回到安穩(wěn)有序的狀態(tài)。在實踐中,自由會打破秩序形成的這種有序狀態(tài),但是,秩序本身又在支撐著有序狀態(tài),這也就是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經常沖突不斷的原因。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秩序與自由之間的沖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在對疫情進行防控過程中就體現(xiàn)了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首先來看這兩種法律價值的對立關系,自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的實體權利,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疫情防控中,當?shù)卣拗迫藗兊某鲂?,尤其是武漢自2020年1月23號就采取了封城這一強力措施,直至3月25日全面解封,其他地方根據(jù)疫情風險等級的不同也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如若出現(xiàn)發(fā)熱等癥狀還會進行居家隔離或者強制集中隔離并且進行核酸檢測,并且完善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人們對于一些野生動物的食用進行了限制以防止病毒人體并進行傳播,諸如此類的措施和規(guī)則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壓縮了人們自由的范圍,但這些防控措施是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必要措施,因此才會出現(xiàn)這兩種法律價值的正面沖突,但這兩種價值之間又是統(tǒng)一的,單個人在實現(xiàn)自由價值的時候,往往伴隨著對他人自由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即自由雖然是每個人的權利,但這都是以不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為限度的。為了避免他人超越這個界限,就需要法律這個規(guī)范社會生活的工具發(fā)揮作用,對于隨意損害他人利益的主體實施懲罰,以保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以及個人的權利和利益。在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防控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種種措施是為了維護特殊時期下的社會秩序,這次疫情的傳播途徑和范圍異常廣,病毒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面臨的災難,但就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防控疫情所取得的效果來看,中國所采取的措施是最合理有效的,西方一些國家的新冠肺炎患者已經高達2000多萬,截止目前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數(shù)已經超過了其在二戰(zhàn)中喪生的人數(shù),因此,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又是統(tǒng)一的,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廣泛的自由,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自由價值。
(三)秩序與自由價值沖突的原因。兩種價值之間的沖突事關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深刻剖析這兩個價值發(fā)生沖突的深層次原因的必要性就凸顯出來。秩序價值與自由自由價值發(fā)生沖突的原因首要是立法者的主觀價值取向,但立法者也會根據(jù)社會的具體情況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般來講,當社會因為某些天災人禍而處于一種混亂失序的狀態(tài)時,立法者傾向于選擇秩序價值,以求社會恢復正常的狀態(tài),這個在疫情防控中能夠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在病毒滿天飛、人人感自危的緊張時期,立法機關和當?shù)卣谘信芯唧w局勢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相反地,當社會正處于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時,立法者就會更加傾向于追求自由價值。站在社會主體角度上,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發(fā)生沖突有三種情形,一是社會群體之間的價值沖突,比如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二是社會個體之間的沖突,表現(xiàn)為個人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損害了他人的權利,比如行使言論自由時損害了他人的名譽,三就是社會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也就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種情形,由于社會主體具有復雜性、多元性的特征,再加上社會主體的價值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這就導致了社會主體的需求具有極大的差異,他們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各有不同,這也是秩序與自由價值發(fā)生沖突的重要因素。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就會有一小部分人罔顧法律、政策的規(guī)定,不嚴格執(zhí)行疫情防控的各項舉措,他們不會顧及到社會公共利益、社會秩序這一層面,只會自己謀利益、圖方便,但這很容易給公益利益造成極大損害。
三、緩解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沖突的途徑
(一)遵循個案中的平衡原則。在具體情形下,各種法律價值之間尤其是秩序與自由之間相互沖突、互相對抗,這時應綜合考慮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地使法律價值之間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相較而言,對與其相互沖突的法的價值的損害程度最小的那個價值就是更具有優(yōu)先性,在司法實踐中亦是如此,法官在裁量案件的過程中,經常會進入價值沖突的兩難境地,而法官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如何平衡法律價值之間的沖突,在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這也是司法的魅力之所在。
(二)價值位階原則。由于社會主體的多元性、社會需求的復雜性以及現(xiàn)實生活的多樣性,出現(xiàn)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難以共存的局面也是在所難免的,這種情況下,就應對這兩種法律價值進行取舍,舉個貫徹價值位階原則的例子,比如,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既有懲罰犯罪,又有保障人權,兩者并重,但是如果在案件中兩者發(fā)生沖突的話,首先應當選擇保障人權,同樣的,在今年的防控疫情中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價值位階原則,即秩序大于自由。
(三)完善法律的自身規(guī)定。之所以會出現(xiàn)法律價值之間的沖突,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法律條文的缺陷,法律條文沒有對權利界線進行明確的界定,這就導致了法律邊界的模糊性,因此,想要緩解或者解決法律價值沖突問題,就必須對法律條文進行再細化,明確法律所禁止什么,法律允許做什么,建立完善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四、結語
人們在行使自由權利的同時,需要穩(wěn)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作為保障;秩序的維護同樣也離不開自由,兩者是相互襯托、相互依靠的關系,作為法的價值,自由與秩序之間雖然在現(xiàn)實中存在一定的沖突,但不只是有沖突,還有相統(tǒng)一的方面,簡言之,秩序價值與自由價值之間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并且這種沖突也不是不可調和的,根據(jù)個案平衡原則、價值位階原則等法律原則以及通過完善立法明確法律的界限,完全可以進行緩解,我們自身在行使自由權利的時候,不要突破這個界限,如若法律條文中無明確的規(guī)定,也要恪守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利益這一客觀標準。
參考文獻
[1]蔡新鵬.自由與秩序的內涵及相互間的沖突[J].法制博覽(中旬刊), 2013(03):81-82.
[2]毛焰露.論網(wǎng)約車中自由與秩序價值的沖突與協(xié)調[J].研究生法學, 2019,34(05):83-92
[3]陳福大.法律價值中自由與秩序的沖突[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 (03):59-61.
[4]龍敏.秩序與自由的碰撞——論風險社會刑法的價值沖突與協(xié)調[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05):145-149
[5]周航.法律與自由-刑法視角下的社會秩序與人性[J].法制博覽,2018(22):141.
[6]張海雷.法、秩序、自由的法哲學反思[J].法制與社會,2010(01):1-2.
作者簡介
邢現(xiàn)哲(1997-),男,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學生,碩士研究生,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法碩(非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