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值理論是翻譯活動中最常出現(xiàn)的指導理論之一,用于指導譯者從多維度對譯文進行等值評估。文章從“外延”、“內(nèi)涵”“形式-美學”三個層面分析《逍遙游》林語堂英譯本等值體現(xiàn),總結(jié)翻譯經(jīng)驗。
關鍵字:等值理論 逍遙游 翻譯策略
《逍遙游》作為《莊子》中的佳作受到眾多翻譯家垂青,僅在一個世紀以來,其英譯版本已出現(xiàn)二十余種。本文旨在通過科勒等值理論分析我國學者林語堂的《逍遙游》英譯本,從中探析莊子哲學的翻譯策略,總結(jié)該等值理論視角下典籍翻譯的經(jīng)驗。
一.科勒等值理論解讀
等值理論素來受到眾多譯者或翻譯理論家的青睞。繼奈達提出功能對等理論后,科勒針對“對等”(equivalence)理念做出了進一步研究:在“對等”的基礎上繼續(xù)細分為外延、內(nèi)涵、形式-美學、文本規(guī)范和語用規(guī)范五種對等形式。相比較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科勒等值理論可以從多維度剖析翻譯過程,解讀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的“對等”聯(lián)系,為翻譯活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更好地反饋翻譯活動的過程和預期目標。
二.科勒等值理論在《逍遙游》林語堂英譯本中的體現(xiàn)
1.外延等值。譯入語在字面意義上能夠貼近原語在原文語境中的字面意思,即譯入語讀者的閱讀反饋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原文作者或原文期待效果。《逍遙游》林語堂英譯本即有許多部分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如:
例文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譯文:The perfect man ignores self; the divine man ignores achievement; the true Sage ignores reputation.
原文連用三個“......無......”短句總結(jié)三種人物的特點:道德修為頂級的人不注重內(nèi)心感受,而神人不注重所得功績,圣人不注重名望。因此,“無”在原文中所表達“不注重”或“不重視”的意思。譯文將三個“無”統(tǒng)一翻譯為“ignore”,“ignore”在牛津字典中的意思為“pay no attention to something”,與原文表達契合。
2.內(nèi)涵等值。內(nèi)涵等值又可以細分為語體對等和語言表達對等。指譯者在理解原文最深層意義后,用恰如其分的譯入語表達出原文內(nèi)涵意義。此過程中,譯者所選表達方式可能與原文期待值有所出入,但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譯入語讀者了解原文的目的。所以此過程的對等有可能是大于也有可能是小于字典對應值的對等。
語體層面是指譯文的語言張力和語體風格應該更夠盡力契合原文。以《逍遙游》為例,雖然文章以大鵬鳥、朝菌、晦朔等生物作喻,穿插了敘述的情節(jié),但作者是想通過這些例子表達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選用能夠符合哲學思想的邏輯性和嚴謹性的語言。如:
例文2:而后乃今將圖南
譯文:it starts upon its journey to the south.
本句是大鵬鳥欲飛到九萬里高空后再飛往南方。林語堂在此處增譯 “journey”一詞,聯(lián)系原文可知,大鵬鳥飛到九萬里高空,借助風的力量到達南方,需要花費“三餐”時間得以返回,是一段耗時且耗費精力的旅程。因此,林語堂在此處增譯的“journey”突出了大鵬鳥行動過程,表達了往返“南方”的不易,增加了譯文文學性,更能體現(xiàn)莊子哲學思想。
語言表達層面的對等是等值理論中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中國典籍均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不僅內(nèi)容復雜難懂,語句之間的關聯(lián)、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更難以理解。如何使譯文在形式上對等于原文、還原原文的意境,很大程度依賴譯者選用的翻譯方法。尤其是一些通過特殊句子類型表達情感的句子,更依賴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巧妙轉(zhuǎn)換,從而不會使原文在經(jīng)過翻譯后產(chǎn)生歧義。如:
例文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文:alas! An object of envy to all!
原文將“小知”“大知”“朝菌”“晦朔”等在技能或生理結(jié)構(gòu)上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做對比,并最終陳述彭祖以長生聞名,于是以一個反問句作為結(jié)論:如果普通人紛紛與其相比不是會因為自愧不如而變得悲傷?而林譯沒有保留原文的反問句,而將反問句改譯為感嘆句,并在句首增加表示悲痛、遺憾的語氣詞“alas”,和整個反問句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遺憾和悲傷。
3.形式-美學等值。即不僅向讀者傳遞信息,更要通過文學美感增加譯文可讀性。原文在語言上多用短句,并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譯者在譯文中洞悉了原作特點,盡力貼近原文辭格、句式以增加譯文的美學體驗感。
在語義修辭方面,原文使用了大量的明喻修辭手法。林譯本大多遵照了原文保留了相應的本體和語體,但為了更生動還原意象的真實性,林在整體呈現(xiàn)明喻修辭效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小的改動, 如:
例文4: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 its wings obscuring the sky like clouds.
在原句中,作者為了凸顯大鵬鳥的翅膀之大用了比喻的修辭,“垂”是“掛”的意思,即指鵬鳥的翅膀伸展開可以與天空中的云相提并論。林語堂在此處并非直接按照原文搬出比喻進行翻譯。而是用了動名詞“obscuring”——遮蓋,省去了“云垂天”的具體意象翻譯,直接將its wings的動作動態(tài)化處理,還原了大鵬鳥飛翔的動態(tài),增加譯文的生動性。另外,“obscuring”一詞既描述出“遮天蔽日”的感覺,也突出了大鵬鳥展翅時巨大無比的形態(tài)。
三.小結(jié)
從以上分析可見,《逍遙游》林譯本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勒等值理論要求,譯文在外延、內(nèi)涵、形式-美學既再現(xiàn)了中莊子哲學的精神內(nèi)涵。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科勒等值理論雖然能從多維度深入分析譯文,解讀翻譯活動,但該理論的所有層面對等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完全實現(xiàn)。作為譯者或?qū)W者,在使用科勒等值理論時應靈活變通,做好取舍,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活動,分析譯文。
參考文獻:
[1]劉昊雨.科勒等值理論下的散文文體英譯——以《故都的秋》為例[J].智庫時代,2020(11):156-157.
[2]李京京,孫彤彤,盧蕾蕾.科勒等值理論視角下的時政文本英譯——以2017年《北京周報》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06):91-92+94.
[3]楊焱.由《逍遙游》英譯淺析典籍漢英翻譯方法[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8(03):80-84.
[4]袁一平,劉肖港.譯者主體性在逍遙游英譯本中的體現(xiàn)[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6(13):382.
[5]張世會. 科勒等值理論視角下領導人講話英譯分析[A]. 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10)[C].:四川西部文獻編譯研究中心,2020:4.
[6]曾艷.《逍遙游》英譯對比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110.
作者簡介:何志瑩(1997-),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碩士研究生,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