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不僅是博物館學的重要概念,也是博物館實際工作中需要重視的板塊。因此,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進行針對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進行區(qū)別的同時,對博物館的類型、博物館的構(gòu)造、古建筑博物館的保護等各個方面作介紹與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門廳;序廳
“門廳”和“序廳”,雖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博物館學的概念上卻大不相同。根據(jù)國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館年檢備案情況,截至2019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shù)達到了5 535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81家,保持高速增長態(tài)勢?!笆濉币詠?,我國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平均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其中,非國有博物館達到1 710家,也呈高速增長趨勢。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博物館事業(yè)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時期,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學界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的研究較少。筆者在知網(wǎng)檢索“博物館序廳”,有534條結(jié)果,只有12篇文獻標題中含有“博物館”或者“序廳”;檢索“序廳”,約有5 500條結(jié)果,只有9篇文獻標題中含有“序廳”;檢索“門廳”,約有6 000條結(jié)果,其中50篇文章標題含有“門廳”,但是這50篇文章沒有一篇是針對博物館的門廳作特定研究的;檢索“博物館門廳”,其結(jié)果為0。為了填補相關學術空白,對博物館學概念中的“門廳”和“序廳”進行認識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一、博物館學界對“門廳”和“序廳”概念的認識現(xiàn)狀
博物館學界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的認識并不是十分清晰。姚安先生在《博物館12講》中以首都博物館的功能分區(qū)為例,在功能分區(qū)表中定義“序廳:舉行開幕式等大型活動”,在其后文的介紹中,推知姚安先生所指的“序廳”即文中的“中央禮儀大廳”,接著姚先生給出首都博物館一層的平面圖,從而能夠確定,姚安先生所指的“序廳”是首都博物館一樓入門處,即景德街牌坊前的活動大廳,但這個地方真的是姚安先生所講的“序廳”么?在另一篇相關文獻中,有學者在文中插入了一張河南省博物院“序廳”的圖片,并配文“河南博物院序廳”。圖片所描述的河南博物院的“序廳”是河南省博物館入門的位置,和姚安先生描述的首都博物館的“序廳”位置是一樣的,但二者所認為的“序廳”真的是“序廳”么?博物館的“序廳”和“門廳”到底是如何界定的?
筆者認為,博物館學學者中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韋純學。他在《從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序廳設計說起》中談到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他認為,博物館的門廳是連接室內(nèi)和室外的一個過渡空間,是觀眾和游客入館的必經(jīng)之處,起著引導觀眾、轉(zhuǎn)換時空和調(diào)節(jié)視覺的作用;而序廳則是一個同陳列(或展覽)主題緊密相關的專題性共享空間,或稱為“序言大廳”。序廳不僅是展示空間的延伸,也是整個展示活動的前導。他的上述說法是目前學術界比較贊同和認可的一種觀點,也是真正能夠區(qū)別“門廳”和“序廳”的一組清晰的概念。這樣,前文的疑問就可以解答了,姚安等學者所認為的“序廳”其實應該是“門廳”。
從以上學術研究情況可以看出,學術界對博物館“門廳”和“序廳”的認識還是有些混淆,因此對“門廳”和“序廳”進行區(qū)別很有必要。
二、“門廳”和“序廳”的區(qū)別
(一)“門廳”和“序廳”的區(qū)別
從概念上區(qū)別“門廳”和“序廳”,可以從理論體系、空間、組成部分、功能、表現(xiàn)主題、形式這六大方面分別著眼。
1.理論體系方面
博物館的門廳是博物館建筑的一部分,是觀眾進入博物館首先抵達的空間,它是建筑設計中一種限定和連接內(nèi)外空間的元素,為人們提供了可識別建筑“內(nèi)”與“外”的界限,屬于建筑的范疇。
“序廳”是博物館學的專有名詞,它的內(nèi)容、功能甚至空間范圍是根據(jù)當下的展覽內(nèi)容確定的,它隨展覽的需要而存在或消失,經(jīng)常處在語境變動中。對其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展覽的序廳”,屬于陳列的范疇。
2.空間方面
門廳屬于建筑的一部分,它位于觀眾進門后首先進入的空間,是功能性的共享空間,也是室內(nèi)室外的過渡性空間。作為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的必經(jīng)之路,每個現(xiàn)代博物館在建設之初都會考慮門廳的位置,為其留出一定的空間。
序廳位于陳列空間的起始處,是連接展覽內(nèi)部與展廳外部的過渡性空間,是展廳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博物館內(nèi)展廳數(shù)量不止一處,由于精力有限,有的展廳可能會被觀眾忽略。大部分博物館在建立之初會為序廳特意留出空間,但也有部分博物館由于面積受限,并不會為序廳預留建設面積。
3.組成部分方面
一般情況下,博物館的門廳空間比序廳大,功能也更為復雜。門廳一般由售票、寄存、安檢、信息咨詢臺、博物館平面導覽圖、商店、休息室等部分組成。另外,由于部分建筑構(gòu)造特殊或客流量較大可能引起堵塞等,上述部分接待設施可能會設置在門廳之外。
序廳屬于陳列展示廳,一般由展覽標題、序言(或稱“前言”)以及建筑設計等組成,有時候會有致謝部分。
4.功能方面
門廳屬于“非展覽類”公共空間,由公眾服務設施和公眾交通設施組成。一般被認為是觀眾的“感官調(diào)節(jié)區(qū)域”,是博物館為了緩和觀眾從室外走進博物館時的感官和心理變化所安排的過渡性空間,也作為觀眾的集散空間。門廳的面積較大,博物館有時候會利用這部分空間作為舉行中小型活動的場所,因而該空間更強調(diào)博物館的服務功能。
序廳是陳列展覽的“點睛”之筆。它是陳列展覽的前奏,是整個展示活動的前導,被形象地稱為“窗口中的窗口”。它不僅是分散人流的緩沖空間,更具有烘托氣氛、轉(zhuǎn)換情緒的功能,因而該空間更強調(diào)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5.表現(xiàn)主題方面
博物館的門廳位于博物館建筑的起始處,所有前來參觀的觀眾都必須由此進入展覽區(qū)。所以,門廳的主題一定要代表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和內(nèi)涵。門廳的各個組成部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博物館的主題。
序廳是陳列展示的前奏,它體現(xiàn)的是陳列展示部分的主題,是構(gòu)成博物館整體形象的組成部分。
6.形式方面
門廳是非展覽性空間,具有輔助功能和服務功能,這些功能在整個建筑空間序列中起著配角的作用,所以對服務空間一般都采用形象簡潔的中性空間設計。如國內(nèi)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門廳都會有一個代表博物館形象的標志性小型雕塑或微觀建筑。
序廳是陳列展覽的開頭,有“鳳頭”之美譽。其形式更加多變,但是主題和形式都要與主展一脈相承。國內(nèi)博物館常見的序廳建筑設計有全景畫、浮雕、雕像、蠟像、油畫、國畫、大型藝術場景等。
(二)博物館的類型
上文已經(jīng)對“門廳”和“序廳”從概念方面作了簡單的區(qū)別,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門廳和序廳的區(qū)別會隨著具體情況而有所改變。在介紹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實例前,鑒于各類博物館數(shù)量眾多,各館情況不同,需要對博物館的類型先作出分類,分別介紹各種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博物館分為不同的類別。按博物館的藏品分類,有漢畫像石博物館、碑帖博物館、瓷器博物館等。按博物館隸屬關系分類,可以分為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按博物館的規(guī)模分類,可以分為小型博物館、中型博物館和大型博物館。按博物館主要受眾分類,可以分為兒童博物館、老年人博物館、特殊人群博物館等。盡管分類標準眾多,但在一般情況下,需要有一種默認的分類法,以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我國的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3類,國家統(tǒng)計局也是按照這3類博物館來分別統(tǒng)計、公布相關數(shù)字的。但我國的博物館學專家們認為,在現(xiàn)階段,應參照國際上通用的分類法,根據(jù)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我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4種類型。①因此,下文在引用一些博物館實例時,就主要按照國際通行的四分法來介紹(本文主要介紹我國博物館,外國博物館在這方面與我國博物館并無不同,因此不再贅述)。
(三)我國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現(xiàn)狀
1.歷史類博物館
我國的歷史類博物館有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武漢博物館、北京魯迅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等。國家博物館的門廳非常高大、莊嚴(圖1),采用白色為基本色調(diào),應用透光性優(yōu)良的大面積玻璃,頂部為菱格形式大理石,打破了石料本身的沉悶厚重之感,大廳設有咨詢臺、安檢、文創(chuàng)商店、博物館的平面導向圖等基本設施。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的序廳樣式相當多變(圖2),為了配合陳列主題,序廳以黃色為主色調(diào),大型浮雕為抽象的火炬形象,呈“77”的形狀,代表著“七七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再如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門廳是一個立體雕塑,以魯迅的兩張紙質(zhì)手稿為樣式,紙稿上刻有魯迅的字跡。該館除了展示魯迅生平事跡,還設有魯迅故居展,魯迅故居展作為北京魯迅館的基本陳列,并無明顯的序廳,而是以魯迅故居的門作為展廳內(nèi)外的界限。
2.藝術類博物館
我國的藝術類博物館有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陽漢畫館等。故宮博物院最為知名,卻沒有一個明顯的門廳。雖然太和殿前的大廣場似乎起到了門廳的部分作用,但根據(jù)前文的定義,廣場上沒有任何設施,不能稱之為門廳。故宮博物院經(jīng)常在一些偏殿舉辦臨時展覽,如武英殿的書畫展為例,其序廳并不華麗,簡單的展板上印著標題和簡介,清晰明了。南京博物院的門廳也十分寬敞、明亮(圖3),高高的臺階烘托了莊嚴的氣氛,并且具有分散人流的作用,門廳周邊有一些博物館的浮雕元素,配有休息區(qū)、咨詢臺等基礎服務設施。2016年,該館的臨時展覽“法老·王”(圖4),以埃及的法老和中國古代的王進行對比展出,所以序廳采用帷幔,達到一種“半遮面”的效果。序廳處的紅色展板介紹中國的王,因為中國尚紅;藍色展板代表埃及的法老,因為埃及尚藍。序廳設計巧妙,形式新穎。
3.科學與技術類博物館
我國的科學與技術類博物館有中國科學技術館、河南地質(zhì)博物館、中國煤炭博物館等。其中,如果再對中國煤炭博物館進行歸類上的細分,將其稱為行業(yè)博物館應更貼切。中國煤炭博物館并沒有一個專門的開場門廳,但是它的“中國煤炭之林”作為第一板塊,是一個合門廳、序廳功能為一的空間,向觀眾傳達“已進入博物館”的訊息,同時又和其他板塊(如“煤炭與現(xiàn)代生活”)的序廳功能相當。可以說,“中國煤炭之林”的起始處就是序廳,其同時具有門廳的部分功能。
4.綜合類博物館
我國的綜合類博物館有首都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等。湖北省博物館的門廳很寬闊,門廳小廣場的墻壁前有大量的淺浮雕,門廳里有咨詢臺、商店、休息區(qū),兩邊是各個分展廳和自動樓梯,起著分散人流的作用。其中“曾侯乙墓”展覽最為著名,序廳的墻壁以紅色為基調(diào),因為當時曾侯乙墓的發(fā)掘環(huán)境多為紅色的巖石,墻壁上有大量的淺浮雕,其圖樣和花紋全部取自曾侯乙墓出土物上的圖案。
三、“門廳”和“序廳”易混淆的原因和對策
(一)“門廳”和“序廳”易混淆的原因
從以上介紹的我國各類博物館看,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這3類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北京魯迅館以及中國行業(yè)博物館等,都出現(xiàn)了博物館“門廳”和“序廳”無法明顯區(qū)分的特征。
將這3種博物館對比來看,這些難以區(qū)分門廳和序廳的博物館,它們的建筑形式一般都是古建筑或者仿古建筑。另外,由成組的建筑群組合而成的博物館以及中小型專題類博物館也都存在門廳與序廳功能重疊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依托于古建筑的博物館也受到古建筑的限制,難以形成明確的空間界限;成組的建筑群也由于各自建筑的不同、陳列主題的異同,在空間上形成分割,一般不會單獨設置一個很突兀的門廳;大多數(shù)專題性質(zhì)的博物館建筑跨度較小,它們通常會采用圍合或者分隔的形式,截取展廳的一部分作為序廳。這個時候,序廳和門廳的作用就相重疊了。
古人修建古建筑時,定然沒有想到它們在今天成為博物館,所以古建筑博物館沒有“序廳”的空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小型博物館面積有限,主題單一,也未必都需要門廳和序廳。
隨著博物館建設的發(fā)展,博物館建筑形式越來越多變,現(xiàn)代博物館的門廳和序廳的區(qū)分越來越明顯,但對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館來說,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明顯區(qū)別,而是要著力把館內(nèi)主題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化。
(二)“他山之石”
中小型博物館可能并不需要門、序廳齊備,但是如果像故宮博物院這樣既利用古建筑又無法隨意拆建的歷史博物館,面對巨大的人流量,怎樣建設一個門廳,使其既滿足疏通、分散人流的需要,又能合理安放服務設施?
在這點上可以借鑒法國盧浮宮的設計。盧浮宮地處巴黎城市主軸線,位于著名的香榭麗舍大道的東端,該軸線中段有名揚四海的巴黎凱旋門,西段新建的德方斯巨門通向巴黎新區(qū)。盧浮宮在城市建筑中的地位十分顯著,它是巴黎城市歷史文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這座著名的博物館到20世紀末都沒有一個像樣的主入口。由于宮殿建筑與博物館功能不匹配導致參觀路線組織混亂,建筑面積狹小,使貯藏、辦公、研究、服務、修復等場所都無法合理安排。于是,法國政府將改建盧浮宮的重任委托給了華人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貝聿銘曾說:“盧浮宮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館,它是一座宮殿。如何做到不觸動、不損害它,既充滿生氣、有吸引力,又要尊重歷史?”這幾句話闡述了貝聿銘擴建盧浮宮的構(gòu)思原則,明確了擴建工程的思路。貝聿銘還認為,增建新的結(jié)構(gòu)體會對盧浮宮造成破壞,將所需求的空間地下化是唯一的解決之道,這也是擴建盧浮宮最明智的選擇。1989年,首期擴建工程完成,拿破侖廣場下新建的地下大廳成為盧浮宮的新交通樞紐,它從地下聯(lián)系著舊館的各個部分,交通四通八達,但只有地下大廳上方的玻璃金字塔顯露在地面上,它是新館的總?cè)肟?,坐落在巴黎著名的城市主軸線上。玻璃金字塔在環(huán)境中十分和諧,它是盧浮宮主立面高度的2/3,由大收小的金字塔造型對盧浮宮的遮擋很少,玻璃的塔面也不會妨礙人們的視線。無論地上還是地下,古老盧浮官的優(yōu)美造型都清晰可見。玻璃金字塔的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設計手法都是極具現(xiàn)代氣息的,而當它那時代感強烈的形象完美融入800多年歷史的城市環(huán)境中時,不僅使原有的城市文脈得到保護,還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故宮每年接待游客的數(shù)量是法國盧浮宮的數(shù)倍,也存在著和改建前的盧浮宮相似的問題,所以故宮可以借鑒盧浮宮的成功案例,解決當前的棘手問題。這種借鑒其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故宮博物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運用門、序廳的合理設計,為國內(nèi)各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新的思路與參考。
作者簡介
孫小茹,1993年8月生,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太原市博物館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管理。
注釋
①文化部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參考文獻
[1]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韋純學.從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序廳設計說起[J].中國博物館,2000(2):52-53.
[3]董松.博物館陳列中的序廳設計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7.
[4]楊柳青.巴黎博物館“非展覽類”公共空間功能復合化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4.
[5]程旭.序廳設計的幾點思考[J].首都博物館論叢,1998(1):108-111.
[6]張立潔.淺議博物館擴建[J].科技致富向?qū)В?012(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