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玲
(惠州市惠陽區(qū)圖書館,廣東惠州 516211)
智慧圖書館創(chuàng)新建設已提上日程,早在2016年,國家圖書館服務器數據已達1000臺,儲容量達2500TB,省級、地市級、縣級圖書館基礎設施同樣加速建設,而在2020年,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總量將達到3500TB以上,其中可共享使用的圖書館藏資源達到1500TB以上,其中特色資源達到880TB以上,由此可見,我國圖書館在后續(xù)發(fā)展中,必須靈活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速智慧圖書館的建設。
第一,圖書館在長期發(fā)展建設期間產生了海量數據,采用傳統管理手段不僅難度系數高,且易出現失誤問題,繼而影響圖書館實際收益,而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下,可對圖書館海量數據進行分類存儲與分析應用,整合圖書館數據資源,將圖書館所產生的數據信息良好存儲,為后續(xù)管理與服務工作奠定基礎。第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不僅限于紙質資料,還擁有各類數字數據,如音頻、視頻等,因此圖書館為提升自身管理與服務質量,在現代化背景下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加強對數據信息資源的管理,而大數據技術可多種異構數據并存,可促進圖書館數據信息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規(guī)范進行。第三,在圖書館為拓展自身管理與服務的維度與深度,多運用報表方式展開管理工作,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圖書館所產生數據更為復雜與龐大,而傳統化報表分析方式無法準確利用該類數據,此時則需借助大數據技術,將圖書館數據應用到實處,例如讀者借還記錄、用戶訪問數據與搜索瀏覽記錄等,該類數據是傳統化管理手段所無法產生與解決的,因此需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度統計該類數據,構建需求模式,深入分析讀者閱讀習慣及偏好,繼而基于大數據構建讀者個人網絡體系,為讀者推送相關內容,繼而促進圖書館穩(wěn)定發(fā)展。第四,在大數據技術應用下,可加速區(qū)域圖書館聯盟的構建,形成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截止到2018年,實名注冊國家數字圖書館的讀者已達1069萬人,省市級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已達18996.4TB,且自2011年提出數字圖書館建設規(guī)劃以來,各級圖書館積極銜接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據統計,已有省級圖書館35家、市級圖書館275家、縣級圖書館159家連入數字圖書館網絡體系,在大數據時代,各級圖書館應引入大數據技術,加速圖書館間的互聯互通,以此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之一則為信息資源共享,因此圖書館在發(fā)展建設期間,同樣需做好信息資源的共享管理工作。為提升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服務效果,為讀者提供便利,圖書館應轉變自身傳統化管理與服務觀點,搭建知識服務引擎,以此滿足圖書館讀者的信息資源搜索要求。對于圖書館而言,應運用大數據技術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高效服務,在服務引擎幫助下,盡可能提升讀者借閱查閱體驗。為確保圖書館知識服務引擎切實發(fā)揮效果,需確保知識服務引擎具有讀者需求預測系統、知識服務社區(qū)系統、資源與服務推薦引擎及資源與學術搜索引擎,以此滿足圖書館讀者的閱讀搜索需求,繼而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上述所提到的知識服務引擎主要依托于大數據技術搭建,若無大數據技術支持,則會無法及時掌握讀者閱讀需求與偏好,繼而限制了圖書館的管理服務工作,因此在當前環(huán)境下,圖書館需積極引進大數據技術,搭建針對性強的知識服務引擎,以此確保讀者可便捷化搜索目標,篩選數據,增強閱讀體驗,還可幫助圖書館收集讀者閱讀偏好,為后續(xù)個性化服務奠定基礎。
在大數據幫助下,圖書館存儲了海量讀者數據,如讀者借還日志、訪問信息、瀏覽下載數據等,圖書館工作人員可通過該類數據分析讀者整體特征及閱讀偏好,換言之,上述讀者數據中存在大量顯性、隱性信息,對于圖書館而言具有較高研究價值,因此,圖書館可通過挖掘讀者信息精準定位讀者閱讀興趣,繼而構建讀者專屬知識體系,繼而為讀者提供針對性服務,切實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為讀者推送滿足其閱讀喜好的圖書。該類管理與服務模式和當當網類似,根據讀者喜好推送圖書產品,并根據讀者所提供的信息構建行為模型,預測讀者下一步閱讀行為,以此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圖書館在實際管理與服務期間,需做好讀者信息數據的全面跟蹤,確保圖書館可掌握讀者閱讀偏好變化情況,當發(fā)現讀者出現新的閱讀需求時,需及時采取行為,為讀者提供適宜服務。除此之外,圖書館可參考當當網等書籍網站運營經驗,借助大數據搭建智慧管理平臺,繼而實現提升管理與服務質量的目標。
圖書館發(fā)展期間應考慮到信息技術對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為切實激發(fā)出大數據技術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中的作用,可在掌握讀者數據信息基礎上,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移動客戶端為讀者提供針對性推送,并在各類新媒體社交平臺內設置的反饋交流窗口,針對讀者問題可第一時間解答。圖書館應創(chuàng)建與完善微信公眾號,現階段大部分圖書館已開設微信公眾號,但缺乏后續(xù)運營管理,讀者關注微信公眾號后僅有一條推文,且無圖書館開館信息與活動播報等內容,因此為切實利用好數據信息,應在創(chuàng)建公眾號基礎上加強運營管理,定期推送優(yōu)質書籍,若圖書館舉辦活動,同樣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推廣,以微信公眾號為紐帶銜接讀者與圖書館,此外,還可發(fā)送福利信息,例如轉發(fā)朋友圈可獲得免費借閱機會等。圖書館還可通過微博發(fā)送讀者活動信息,開展抽獎活動,借助微博平臺加強對讀者的互動,并借助該平臺提升圖書館影響力,達到網絡宣傳的效果?;ヂ摼W的發(fā)展轉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樣轉變了讀者閱讀習慣,現階段部分讀者更加偏好移動軟件閱讀,以此更好地運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因此為促進圖書館發(fā)展,提高圖書館管理與服務質量,圖書館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發(fā)閱讀軟件,運用移動客戶端拓展圖書館服務形式,搭建閱讀平臺,以更便捷地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
圖書館大數據應用背景下,需加強對自身網絡平臺的維護與管理,逐步提升自身知名度,并定期開展圖書宣傳推廣活動,將圖書館內數字資源應用到實處,繼而推動圖書館電子書產業(yè)發(fā)展。圖書館在發(fā)展經營期間,需結合時代特點創(chuàng)新管理與服務模式,在制定發(fā)展決策前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信息內容,以此制定出符合圖書館實際發(fā)展情況的運營策略,例如:館藏采購方案與資源配置策略等,在數據支撐下確保圖書館決策有效性。除此之外,圖書館應借助大數據技術強化內部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日常管理模式與工作內容,加強各部門間的聯系,消除信息壁壘,借助信息數據完善圖書館發(fā)展規(guī)劃,同時結合圖書館條件引進各類信息管理系統,整合圖書館管理系統數據,挖掘數據內涵,為圖書館決策提供數據依據,繼而促進圖書館管理與服務質量的提升。
圖書館在管理發(fā)展期間將產生大量數據,且各類數據均在動態(tài)變化中,為確保數據可切實促進圖書館發(fā)展,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定期更新數據信息及服務引擎、讀者交流平臺,使圖書館數據保持時效性,繼而增強圖書館競爭力,為讀者提供特色化且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此外,在圖書館管理期間,應根據圖書館數據信息對館藏資源進行調整,滿足讀者差異化閱讀需求,例如:若圖書館尚未建立有聲閱讀資源,需應用大數據技術了解讀者對有聲閱讀資源的需求,并逐步補充有聲閱讀資源,滿足特殊讀者閱讀需求,增強的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人文關懷。大數據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中的應用不僅限于數據搜集整理工作,更應注重數據分析應用環(huán)節(jié),通過不斷豐富與更新數據為讀者提供全方位服務,以此提升圖書館數據利用率。
綜上所述,大數據技術在圖書館管理與服務中具有較強應用價值,因此圖書館在發(fā)展期間,需注意開發(fā)大數據技術,尋找大數據技術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契合點,搭建服務引擎,判斷讀者閱讀喜好,繼而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并為讀者們搭建交流平臺,深化讀者間聯系,并為數據收集奠定基礎,此外,應注意更新數據,提升數據利用率,以此確保大數據技術在圖書館發(fā)展中發(fā)揮出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