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楠/黑龍江農業(yè)經濟職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從小學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到中學階段的政治教育,乃至到大學階段的政治及哲學性培養(yǎng),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內容,但同時也是學生最習以為常的內容,從中學階段持續(xù)到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方式方法,都讓學生覺得老生常談,甚至陳詞濫調??梢哉f,大部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拓展體會到新奇或啟發(fā),反而因為因循守舊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越發(fā)讓學生熟視無睹,倍感枯燥與乏味。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達到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與品質的目標,反而備顯作繭自縛之感。由此引人深思和反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失,以及應當如何挽回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本文就此兩方面展開探究。
傳統(tǒng)的教學與學生管理工作,缺少民主溝通渠道。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服從地位。價值主體的異位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fā)內心抵觸情緒,教育工作沒有到達“病灶”,極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成效。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體驗,遑論人生閱歷,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當教師作為教學主體,一味地以灌輸式教導相關內容時,會加重學生的“鴨子聽雷”之感,加深學生形式化的應試性背記式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意義背道而馳。
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視學困生群體的需求。傳統(tǒng)教育模式強調服從,使得學生習慣于逆來順受,不愿或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加之管理者較重視命令式的自上而下的執(zhí)行,輕視學生的意志,使得管理模式的不足更為凸顯。相對于其他群體,學困生這一邊緣化群體,其訴求更易被忽視。由此,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成為被動性的失聲的群體。教育本來的目標是蘇醒學生沉睡的或朦朧模糊的意志,賦予學生思想的活力與光芒,幫助學生成為全民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但因教學管理模式方面的弊端,造成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受到強勢抑制,無法依據所學放飛思想,更無法在學習或日常生活中真正實踐心中所得、所悟,造成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的錯位。
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強調批評教育,效力低下且不能持久,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隊伍良莠不齊,平時忙于事務性工作,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熱情,加之不能合理運用心理學知識及心理疏導技巧,弊端日益顯現(xiàn)。此外,批評式教育,對于在弟兄姐妹較多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學生而言,其面對批評、挫折,甚至挨打等情況皆屬日常,心理上亦是習以為常,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tǒng)環(huán)境中,批評式教育對于傳統(tǒng)教育而言尚能適用;但對于當今時代,學生多半是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且在互聯(lián)網的影響下長大,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但卻敏感而脆弱,批評式教育易損傷學生強烈的自尊心,引起學生更為強烈的不滿和逆反心理,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弊端也由此凸顯出來,其對于當今環(huán)境下的教育而言,非但不適用,且弊端頻出,成為限制教育發(fā)展、抑制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
人們常說:“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由此可知,精神需求同樣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中,應以關心學生為出發(fā)點,在關注他們精神需求的基礎上給予他們人文關懷,讓他們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同時,在理解、認識人文關懷的基礎上,要通過滿足學生精神需求與他們建立起良好關系,再對他們實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促使他們健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與精神需求的結合,是人文關懷滲透的重要途徑,要利用好這種教育方式培養(yǎng)綜合型學生。
成長過程中,許多學生開始依賴于通過虛擬交往宣泄情緒,逛街、戶內交談、玩電腦等是他們主要的消遣方式。面對學生們重享樂、輕發(fā)展的精神生活狀況和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扭曲等思想精神方面的問題,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多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教育期間,可搭建一個交往平臺,利用交往平臺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且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滿足他們對歸屬和愛的精神需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關心學生的住宿和吃飯問題,給予他們一些關懷,以促使他們在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基礎上實現(xiàn)健康成長,形成正確思想觀念。
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咨詢窗口和二級心理輔導站,以便于老師能夠更快的掌握學生心理變化,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良好心理觀念的形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對于大學生而言,脫離了應試模式的教育與學習之后,最富有沖擊力的問題是如何認識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哪里。有時候學生因迷茫而導致沉迷網絡,因無處用力,無所事事而沉迷享樂。因此,在心理咨詢窗口和二級心理輔導站的建設中,也要關注令學生焦慮的根源和迷茫的根源,發(fā)揮人文關懷的重要作用。即,幫助學生在廣闊而自由的大學生活中,認識自己并找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重新塑造理想的自己的方法和途徑,然后督促學生按部就班地向夢想或愿望努力,過積極的人生。這樣,通過積極有力且有的放矢的心理輔導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覺悟與行動,成為在人文關懷中真切認識自己、努力切實地重塑自己的有志青年。
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有其限制,即只有理論知識的傳授,而這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遠遠不夠。所以,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外實踐為輔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極為重要。通過鼓勵學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深度,同時,參加課外實踐也可以讓大學生對社會有一個相對清醒的認知,為其步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漸重視,也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的缺失,也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于學生的基本狀況有清晰的理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其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為其獨立思維意識的形成提供精神支柱。
此外,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通過生活化的實用性舉例,轉化為實用性豐富的有趣味的思想指導知識或觀念,并通過人文關懷的詮釋,摘掉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帽子,為學生帶來面目一新的豐盛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餐。如“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理論,可以結合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實例彰顯“發(fā)展”眼光的重要性,并用其指導我們的生活走向正確有意義的改變。人們總是慣于用“印象”來評價人、評價事,甚至用“慣性”自我裹挾,以至于沒能得到更好更先進的“發(fā)展”。其實人是多面的,也有慣性,通過發(fā)展的眼光就能很好的發(fā)現(xiàn)人的品質中,哪些是偶然的不足,哪些是被慣性裹挾以至于不足,哪些是能夠發(fā)展為優(yōu)勢的部分,甚至能夠將不足因為發(fā)展的眼光反而展現(xiàn)出優(yōu)勢的特點。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對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判斷、國際局勢的判斷,等等。通過實例展現(xiàn)理論的光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積極性。
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由于網絡帶來的資源共享和實時信息獲取的及時性,使得網絡交流學習平臺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教育。同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過建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網絡平臺加強對于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掌握,有利于老師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做出引導,促進其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師生關系對等,教師應當能夠換位思考,切實理解學生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滿足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求。另外,教師應當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為學生建立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其對自我能力有著正確的認知。還應當注意的是教師在教育中應當肯定學生的個人能力,為學生樹立自信意識,自信的建立也有利于學生不良心態(tài)的消除。
塞內加曾說:“偉大的思想能變成巨大財富?!痹趯W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找準時機滲透人文關懷。日常教育中,多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且對他們職業(yè)核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進行培養(yǎng)。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創(chuàng)新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以促使他們得到人文關懷以后能實現(xiàn)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更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