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涵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易鳛榈聡顐ゴ蟮淖髑?、鋼琴家,1770 年出生于德國波恩,1827 年在維也納逝世。他一生寫了很多音樂作品,大致可分為重奏、變奏曲和奏鳴曲三大類。他12 歲時,已經(jīng)能夠自若地享受演奏,開始擔任管風琴師聶費的助理,并正式跟他學習。與聶費學習的這段時間,拓寬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讓貝多芬有了更加正規(guī)和系統(tǒng)的學習,為貝多芬音樂創(chuàng)作未來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后通過接觸了很多著名的作家、教授和音樂家,受到了很多藝術與文化的熏陶,使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被人們稱為“音樂巨人”。
奏鳴曲是貝多芬鋼琴作品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分,他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是從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標志。貝多芬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有35 首,但其中只有32 首是有編號的。貝多芬的奏鳴曲不僅是對貝多芬本人音樂風格的充分體現(xiàn),它還深深地影響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后來音樂的發(fā)展,被后人稱為鋼琴作品中的“圣經(jīng)”。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可分為三個時期:(1)早期(1792—1800)。這個時期貝多芬的奏鳴曲始終堅持古典主義音樂的時代風格,講究深刻的理性思想的表達。一方面繼續(xù)沿用了海頓等作曲家質樸、嚴肅的古典主義音樂傳統(tǒng),另一方面他在古典主義音樂語言的框架內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突破。(2)中期(1800—1815)。即第九首至第二十七首,是貝多芬音樂生涯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貝多芬不斷地嘗試突破古典主義傳統(tǒng)的束縛,在結構和表現(xiàn)力上嘗試創(chuàng)新,這些方面都為浪漫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晚期(1815—1825)。即第二十八首至第三十二首,每一個樂章都可以視為經(jīng)典,他始終堅持完善和發(fā)展奏鳴曲,使奏鳴曲煥發(fā)出與之前不同的生命力。
貝多芬的這首《Opus14 Nr.1》是貝多芬早期的作品,而第一樂章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章節(jié),它雖然是傳統(tǒng)的奏鳴曲式,但是在表現(xiàn)上已經(jīng)開始注入了創(chuàng)新,注重表現(xiàn)音樂的抒情性和表意性,表現(xiàn)出貝多芬性格中溫柔又不失輝煌大氣的一面,豐富了奏鳴曲式的結構內涵。
貝多芬《Opus14 Nr.1》草稿完成于1795 年,發(fā)表于1799 年12 月21 日,是獻給馮·布勞恩男爵夫人的。馮·布勞恩男爵在那個時期地位比較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大概是因為男爵夫人是一位杰出的女鋼琴家,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男爵夫人高貴的身份和優(yōu)雅的氣質相符。
《Opus14 Nr.1》是貝多芬32 首鋼琴奏鳴曲中早期的一部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三樂章奏鳴套曲,他在這部奏鳴曲中比較注重整體音樂的氛圍,使整首作品表現(xiàn)出平和,富有抒情色彩。在手法上運用了許多細膩的管弦樂特點,作曲技法也比較成熟。
第一樂章是該部作品的核心章節(jié),奠定了整部作品平靜、典雅的風格基調。 采用了傳統(tǒng)的奏鳴曲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及尾聲。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運用了對話的形式,把重要的主題八度重復,然后圍繞呈示部主題展開變化發(fā)展。
以下挑選了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和展開部的幾個特色片段來進行分析。
1.呈示部
(1)主部主題
從曲子的一開始就可以看出調性為E 大調,第一樂章的主題部分從第一小節(jié)開始在右手運用了變化模進的手法,把樂曲的旋律以向下八度深層推進,底下是重復的節(jié)奏型,給人一種安靜、壓抑的情緒。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是動機間八度模進,旋律在不同聲部演繹,形成一種對話式的演奏方式。
(2)副部主題
從22 小節(jié)開始是該樂曲的副部主題,副部主題是以由主部主題的近關系轉調B 大調為調性展開的。它與主部主題對話式的表現(xiàn)手法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以單線條的形式出現(xiàn),運用了音階的上下行來表達樂曲的流動,樂曲輕盈,且富有歌唱性。
2.展開部
從61 小節(jié)開始,是整個樂曲的展開部。出現(xiàn)了新的主題材料,伴奏織體上與呈示部有了明顯的不同,伴奏織體為古典主義時期常用的分解和弦式進行。16 分音符的緊湊感與之前的單旋律形成對比,而高聲部又使用的是貝多芬常用的八度寫作手法,使樂曲整體進入高潮,音響效果上變得更為厚重和激昂,增強了樂曲的聽覺變化。
3.再現(xiàn)部
從92 小節(jié)開始,是整首樂曲的再現(xiàn)部,它是變化再現(xiàn),在主部主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和聲織體有變化,但是大致結構相同。
鋼琴樂曲的演奏,不僅要了解整首作品的音樂結構,還要去體會作曲家所要傳達的音樂內涵,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演繹出這首作品的精華。本文分了幾個方面論述這首奏鳴曲的演奏方式。
貝多芬奏鳴曲里的表現(xiàn)內容非常豐富,無論是某一個單音,或者是某一個裝飾音,都承載了他對音樂的表達。我們在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時,不應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手指的技巧上,而是要結合曲譜中的音樂符號、節(jié)奏去表現(xiàn)音樂作品中所蘊藏的情感。
本首作品的呈示部與展開部在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呈示部給人一種恬靜、悠揚的情緒,所以在演奏呈示部的時候,從第一個音開始,個人情感上就應該更收斂。右手的主旋律和左手的和弦伴奏,以及之后的聲部交替對話,具有古典主義莊嚴、深沉、優(yōu)美的意境。所以我們在演奏的時候應控制自己的情緒。
展開部在表現(xiàn)手法上與呈示部有所不同,以右手八度進行和左手16 分音符的演奏為基礎,在此時需要注意情緒上的變化,由原來的安靜、莊重的氛圍逐步轉為激昂、熱烈。不斷推進音樂情緒,使整部作品達到高潮。
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注釋和速度標示,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
在本首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強弱記號,這些都代表了這部分音樂所要達到的音響效果,體現(xiàn)出了貝多芬情緒的變化。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這部樂曲時,應當注意手指的控制力度,通過手指力度的轉換來調節(jié)強弱變化,在強弱變化的過程中表現(xiàn)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片段中有從p 直接到sf 的變化,這種突強的過程,使音響效果上有很強烈的對比,所以,演奏者在力度上必須明顯區(qū)分。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十分有自己的特色,在音響上也有自己的標準,所以在踏板的運用上,也比較復雜。踏板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演奏樂曲,主要是幫助旋律變得更加流暢和連貫,在音響上使層次更加豐滿,烘托出整個樂曲的氣氛。在67—69 小節(jié)要運用踏板切換幫助連音的演奏。
在這個樂曲中,有些地方是不需要使用踏板的,樂曲中出現(xiàn)了好幾次高聲部單旋律的流動。24 到29 小節(jié),在寫這個片段的時候,貝多芬為了保持旋律的純凈性,在此處是未加踏板的。所以我們嚴格按照要求,不使用踏板,保持樂曲原有的風味。也可以使樂曲在不同方面進行力量、音響的對比,使樂曲在聽覺上有豐富的層次感。
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對后世的音樂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把鋼琴奏鳴曲的表現(xiàn)力提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將鋼琴奏鳴曲推向了頂端。本文對貝多芬《Opus14 Nr.1》第一樂章的音樂特點和演奏處理的研究,既是對自己的一個提升,又為讀者理解這個作品提供了一點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