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玲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福建 廈門 361000)
高甲戲《大稻埕》以甲午戰(zhàn)爭這個大的時代為背景,描繪了當?shù)貝蹏l(xiāng)紳在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個人命運變化。與其說《大稻埕》描繪的是個人命運,不如說其描繪的是中華兒女在國土淪喪下的愛國情懷,臺灣與大陸始終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是歷史的使然,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前提,兩岸的互動始終建立在共同的歷史紐帶上?!洞蟮聚簟愤@部高甲戲為兩岸的歷史紐帶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劇中通過對林家兩代人的個人命運的描繪,將民族的低落時刻融入人物命運發(fā)展的主線,為當代兩岸人民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內(nèi)容,大稻埕這個連接兩岸貿(mào)易的碼頭與長街,成為當?shù)嘏_灣人認識自身的重要象征,也是閩南人民移民臺灣的縮影。
1895 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清朝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將遼東半島和臺灣割讓給日本,《馬關(guān)條約》的消息一經(jīng)公布,兩岸人民都爆發(fā)出極大的抗議,而位于臺灣大稻埕的人民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大稻埕郊商會長林天來一家在聽到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之后,瞬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紛爭,這種紛爭使得林天來一家分崩離析。林天來與三個性格迥異、志向不同的兒子,在《馬關(guān)條約》的影響下,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和沖撞,親情的糾葛、愛情的犧牲、家的破滅,讓他們做出了人生的抉擇。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林天來和老三以中國漢子頂天立地的筋骨,用生命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大稻埕》的歷史背景是甲午戰(zhàn)爭后簽訂《馬關(guān)條約》的歷史背景。高甲戲《大稻埕》一開始,打更的讀報后,將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guān)條約》的內(nèi)容告知街上的人們,頓時,人們到處逃散,喊出了逃跑無路的梗概,此時,整個戲劇的人物表現(xiàn)是驚恐的,整個道白語境中出現(xiàn)了多個“跑”字。隨后,穿白旗袍、頭戴瓜皮帽、留著長辮的林家老三登場,故事的背景切換,直接轉(zhuǎn)到了《大稻埕》的背景上,背景上只有“大稻埕”三字,戲至此時,故事主人公林天來登場,也揭開了整場戲的大幕。
整個戲劇脈絡由更夫串場,其后第一場主角林天來吹起了洞簫,簫聲悠揚深邃。恰逢此時管家阿昆被林家老三準“丈人”趕了出來,于是跟林母桂英述說自己被趕出來的情節(jié),此情節(jié)既鋪墊老三的性格態(tài)勢,又將悲劇性的愛情結(jié)果埋此前因。林家老二的登場,顯示了時代中沉淪自顧的麻木性格,同時更能展現(xiàn)出林天來作為一家之主的威嚴姿態(tài)和果敢暴躁。
家庭關(guān)系的梳理融入海峽題材劇目的宏大中,更能以小見大展現(xiàn)臺灣人民保臺抗日的偉大壯舉。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進行民族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草蛇灰線與青萍之末的家庭紛擾于此中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因此在劇中林天來作為主人公的人物造型始終保持著與大陸地區(qū)人物相同的造型色彩,作為商會會長的林天來,與當時洋務運動以來興起的資產(chǎn)階級還是有著很大區(qū)別的。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和當時地主階級的人物形象是等同的,這是由于《大稻埕》這部高甲戲本身便有著嚴肅的歷史觀和正確的藝術(shù)觀,只有正確的藝術(shù)觀才能表達出臺灣人民的抗戰(zhàn)歷史,尊重生活,尊重歷史,才能描繪出動蕩年代臺灣人民的殘酷經(jīng)歷和命運走向。林天來這個人物的職業(yè)是大稻埕郊商會長、“金全順”船頭行老板。在當時,船頭行是一種兼營運輸、貿(mào)易、批發(fā)的行業(yè)。因此林天來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代表了早期在臺灣碼頭打拼而發(fā)家的漢子形象。這個人物造型設計的過程中采用了語言、服飾、表情、動作以及音樂等多種載體,在林天來質(zhì)問林家老二的言語中,他連續(xù)不停地問老二買了多少匹廈門的紅綢,簡簡單單的幾句問話,在林天來的口中,始終保持著一個家族大家長的威嚴,以至于老二和林母嚇得直接跪倒。另一方面,當林天來得知林家老三和天地會混在一起的時候,他又表現(xiàn)得無半點威嚴氣勢,而從其獨白的言語中,只聽得憐惜之意,這瞬間的表情切換,言語、語氣變換將林天來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相當豐滿,為之后林天來的愛國主義行為做了直接鋪墊。
老三林春生是一名20 歲的在讀學生,代表著知識分子的覺醒,滿腔熱血無處揮灑,天地會成了他的去處。高甲戲《大稻埕》開篇,更夫手持梆鼓,看見地上有一張紙,撿起來念:“1895 年4 月,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币宦暰揄?,林家大厝內(nèi)外一片慌亂。屋內(nèi)的林天來、桂英以及不同空間中的鄉(xiāng)紳和百姓陷入了恐慌之中,大家的情緒極為混亂。在《大稻埕》第二場戲中:
林天來:今天你要敢離開這個家,你就不用回來!
桂英:茗兒,他是你的男人,你趕緊勸他回心轉(zhuǎn)意!
此時茗兒作為糖行老板的女兒,她是林春生未過門的媳婦兒,但二人感情還是不錯的。整個林家的人都看著茗兒。茗兒一步一步走向老三,驀地,茗兒轉(zhuǎn)過身向林天來跪下:
茗兒:伯父,你就讓春生走吧!他心里有一片更開闊的甘蔗林,那是他的家。
當所有人都感到訝異時,眼前的茗兒讓老三既驚又喜,他沖過去,一把扶起茗兒。所有人都寄希望于茗兒能夠勸說自己的男人,留住老三,不讓他出去拋頭顱灑熱血。這個家唯一理解老三的只有茗兒,所以她替老三求情。這突如其來的求情也漸漸讓林天來開始覺醒。因此林春生這個人物造型設計理念保持了英氣的一面,也保持了愁緒的一面,整個面妝都帶有很強的愁容,其獨白、對白的語段中多半是家人對他的不理解、不認可,當聽到未婚妻的肯定后,他的語氣變得十分堅定,面對老大質(zhì)疑,則一副大義凜然的表情,此時的林春生是覺醒的,是代表了當時臺灣進步青年的形象。這種形象也直接帶動了林天來的愛國熱情覺醒,因此在第五場的時候,面對日本侵略者:
林天來:只要我林天來活著,林字永遠都是兩個木!
伊藤:既然洞簫可以變成尺八,那柴削的祖宗牌位也就可以當木屐。
林天來:好啊!誰要是敢動我的祖宗牌位,就提他的狗頭來稱重!
凡是炎黃子孫,都清楚“慎終追遠”的孝道,亦是“忠”于家族的具體表現(xiàn)。林天來在伊藤面前捍衛(wèi)祖先牌位,大義凜然。同時運用洞簫與尺八、牌位與木屐的強烈對比,譴責了日寇妄圖滅我中華文化的惡行。在第六場,獨白是整個戲劇的核心,其內(nèi)容中表達了非常直觀的愛國主義熱情,正如獨白中提到的“咱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到姓氏被改”“大稻埕,易水寒,天地義軍震敵愾。挺直腰桿,抬起頭來啊,愿人人戰(zhàn)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此時所有人物的形象都圍繞著愛國主義這一主旨而展開。
林老二被日本人用鴉片收買,幫日本人插旗,直到桂枝死后才開始反抗。在看完《大稻埕》后,有不少觀眾反映老二的角色給人以深刻印象。林老二一出場給觀眾的感覺便是敗家子的形象,在戲劇中的形象是瘦臉、略白的鬢角、左右不停轉(zhuǎn)動的眼睛,這個形象的直白感十分強烈,也意味著林老二的形象是較為負面的,通過顴骨、眼眶的色彩加深,勾勒出一副癮君子但又絕非是丑角的演劇形象。劇情行至日本人在始政儀式前發(fā)送請柬至林家,讓林天來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時。林老二察覺到了危險,第一反應試圖逃跑,這種逃跑本身也意味著一種反抗,但日本人步步緊逼,殺戮的血腥漸次彌漫在臺島上空。隱忍、妥協(xié)、屈從或反抗,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殊途同歸。老二雖“無能”,卻為所愛無畏,他雖與父親林天來和三弟選擇了各自的道路,卻最終勇敢走上大稻埕城隍廟前的生死場。與其茍活,不如抗爭!始政儀式上,林天來拉響了手榴彈,轟然巨響彰顯著臺灣民眾的抗日決心和中國人的錚錚鐵骨。因此林老二的形象設計在后面與前面是完全不同的,后面的林老二目光有神,也有了面對侵略者的膽氣,在形象設計上也逐步表現(xiàn)出和林春生一致的樣子。
《大稻埕》的編劇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閩南豐厚的文化土壤給予他無窮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喜歡從生長的文化土壤里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挖掘獨具鄉(xiāng)土文化的題材。他認為,將人物放在大的歷史社會變遷中,更能展現(xiàn)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從社會的變遷中探討精神的價值,喚起文化記憶和生活記憶,尋找戲劇的當代特征。而通過對《大稻埕》這部劇的人物形象設計,閩南文化中關(guān)于愛國主義的精神成為當代福建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