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個舊市第一高級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是以追求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lǐng)的教學,具體體現(xiàn)為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時空觀念串聯(lián)史實,史料實證為研究方法,歷史解釋培養(yǎng)能力,最終在四位一體的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起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無疑成為了教師在新課程歷史教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學生在新課程歷史學習中歷史意識形成的歸屬方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是“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xiāng)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更加深刻的社會關(guān)系,從理性上認識祖國的概念”。家國情懷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幸福家庭、強大國家的理想追求,從個人、家庭、國家的相互聯(lián)系中認識家國一體,家國同構(gòu)的必然聯(lián)系。家國情懷是在當今中國“立德樹人”教育主旨下針對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而提出,是歷史教育實踐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現(xiàn)。其學科內(nèi)涵既涉及學生對國家的情感維度,又與學生的綜合認知緊密相連。從課堂、家庭、社會、國家任何一個角度出發(fā),家國情懷教育都可以體現(xiàn)其特定的教育意義,學校德育教育、家庭道德理念、社會是非觀念、公民愛國意識都能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實現(xiàn)。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是東西方文明碰撞最激烈的一段歷史,直接喚醒了追趕世界先進潮流的國民意識,學生從這里開始有了落后與先進文明的強烈對比,中國近代史匯集著家國情懷的重要教育資源。高中近代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國家衰弱中,意識到個人對于國家的責任;從仁人志士的奮斗中,意識到中華兒女的擔當精神;從反抗與斗爭中,意識到愛國赤子的拳拳之心。
歷史意識是一種跨越時空審視歷史的思維觀念與方法。高中近代史教學中具備學生歷史意識培養(yǎng)所需的重要資源。
1.憂患意識。在近代史的講解中,憂患意識是植根于家國情懷教育中家國一體觀念形成的。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爭史。抗爭來源于對家庭安全與國家安定的追求,只有國安才能家安,中國近代的仁人志士為此奮斗不息。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外國侵略勢力踐踏中國的土地,殺戮人民、勒索賠款、搶掠領(lǐng)土,使得中國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中華民族生靈涂炭,處于水深火熱當中。國榮家榮,國敗家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讓學生認識到國對于家的重要性,在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認識國弱民孱,落后挨打的憂患意識。
2.責任意識。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需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落實于高中歷史教學中,責任感的培養(yǎng)重在樹立學生居安思危的意識,在面對家庭、國家危難時的擔當意識。通過學習近代中國人民的偉大抗爭史和艱苦探索史,如康有為、梁啟超的改革精神,孫中山的“民國夢”,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當擔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這對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追求,促進健全的人格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有重要的意義。
3.愛國意識。中國近代史在社會不同階級中涌現(xiàn)出的仁人志士,都懷揣著救亡圖存的強烈愛國熱情,正是他們的斗爭與堅持,喚醒了國民,挽救了民族危亡。中國悠久燦爛的文明之所以在近代史上沒有中斷,正是這個國家養(yǎng)育了在國家危難之時能夠挺身而出的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講好這些故事就喚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
4.民族意識。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機深刻轉(zhuǎn)變著中國的民族觀念,促使中華兒女深思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近代出現(xiàn)的各種新思潮啟迪了民智,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民族意識的日益強烈、民族自覺的不斷升華,成為助長近代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精神動力。通過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識的產(chǎn)生,不同階級與政治派別在國家危難之時的相互妥協(xié)與合作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時期,只要中華民族兒女們不分你我,緊密聯(lián)系,就沒有任何困難能夠打倒偉大的中國人民,今天我們?nèi)耘f團結(jié)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xù)奮斗。
5.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新課標強調(diào)“了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家國情懷下的歷史意識形成應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平等的對話,包容理解的廣闊胸襟。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是民族血淚史和屈辱史的感知歷程,但并非是民族仇恨的教唆。教師在近代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把歷史的悲劇接入到年輕一代的世界認知中去。銘記歷史是為了勿忘國恥,是為了更加珍愛和平而不是為了銘記仇恨。如何從近代民族仇恨的歷史記憶中正確過渡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取向上來,是新課改下對歷史教育功能的正考驗。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教育,培養(yǎng)學生以家國情懷為導向的歷史意識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lǐng)下,明確家國情懷的內(nèi)涵,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讓高中歷史課堂承載使命,讓高中歷史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信自強和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