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背景穩(wěn)進前行下,農村小學美術課程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此以往,包括學校、家長及孩子本身對小學美術課程的表現,足以看出其對美術課程的不重視以及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扼殺,在這個教育“創(chuàng)新”為主的寶貴時代,在這個農村整體教育資源稍有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把握好教育教學的重心,正是因為農村學生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有大自然的滋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情感的交流,所以更要讓農村的孩子們更好的、更大膽的發(fā)表自己對于藝術、對于知識獨特的見解,培養(yǎng)將藝術融為生活中、將獨特的見解融為話語中、將自信融為人生中!
我國的《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中明確要求“中小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fā)展,辦出各自的特色”。農村的美術課程應該是最有特色的美術課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人文條件等因素,正是因為農村稍顯落后的發(fā)展所以教育資源也會較城市落后一些。那么如何更好的更有特色的開展美術課程呢我會從以下觀點來淺談;從大的經濟環(huán)境來看,農村是發(fā)展較落后的地方,各個方面的條件都不是很完善,百姓的生活相較城市里來講都沒有那么便捷,所以導致了很多的教師不愿意下到農村去教書,這就導致了很多農村沒有知識的傳播者走到農村,也就不能把知識帶到農村渴望學習的學生身邊。并且,在農村學生以及家長對美術教育的認可度并不高,多數家長不愿意支持美術教育,導致學生也不愿意主動積極地進行美術學習。可是孩子們對顏色、動物、植物的喜愛卻是任何事物都阻擋不了的,因為他們都有一顆向往美好事物的心,這也便是美術教育的意義,讓每個孩子都能畫出他們心中的美好。
農村有著很多看不到的教育資源就在學生們的身邊,也是城市里的學生所接觸不到的自然教育資源,我們可以將課程設計的更貼近自然生活,從身邊的自然教育資源講起,比如;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對真實的植物并不了解,只是從書本或網絡媒體了解這些真實的物體,從而缺失了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對顏色的審美能力和對所繪畫的環(huán)境了解,當面對一株花、一棵樹、一群動物,農村的孩子不僅分的清它們的種類,還知道其生長的過程,生長的過程中還會有不同的顏色、樣貌及變化,這就是自然給予我們的,當繪畫時,我們不僅是要把所見所想所要畫的呈現在畫紙,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到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掌握對畫面的審美;當我們想繪畫出一片麥田或盛夏風景時,農村自然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就顯現出來了,自然大地絢麗多彩,可以直接組織學生到附近進行寫生作畫,更貼近自然,感受大自然萬物的氣息,繪畫時也能更多的開拓思維,當想描繪一棵樹、小溪里一排小鴨子的啥時候,那這種場景就可以在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中看到,學生繪畫出來的場景也將更生動,通過這種與花草樹木交流,與蝴蝶、蜜蜂一起玩耍,讓學生與所繪畫的對象融合在一起,擁抱自然,從而來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學生畫面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學習捕捉事物的個性美,這些都是農村美術教育需要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學習到的不僅是美術學科的知識,更多的是學生長久可以利用到的洞察力、審美能力、熱愛自然和向往美好的心。利用自然教育的特色,不僅僅可以用在美術教育學科中,還可以應用到更多的學科教育之中,讓教學“特色”更出色,同時帶動教學上的短板,讓農村學校美術課程做到與其他學科課程“取長補短”。同時,去往農村學校的教師就應該更優(yōu)秀,綜合能力應該更強,做到量少而精;同時在教育評價體系上,我們應該更有針對性的制定出適合農村孩子的評價體系,激勵,鼓舞他們,建立知識自信、人格自信。
農村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生活的不便捷也使很多教師望塵莫及,美術學科作為培養(yǎng)孩子們美育的一項學科,似乎放在農村的這個大環(huán)境中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但是藝術不就是來源于生活嗎?從生活的來處找藝術,這應該會是最美好的事情。讓農村的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才是開展農村特色教育的最大的意義。
“兩會展望在線教育”強調進一步加快推進線上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互聯網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必須,而互聯網教育也在潛移默化的融入了現代教育教學之中,而且國家也大力的推進了互聯網+義務教育在新課改背景下的進度?!盎ヂ摼W教育”方式也非常適合農村的教育提高,因為路程和地理因素,農村小學的教育資源與城市教育資源形成了斷檔式的區(qū)分,但是在互聯網教育的普及下,城鄉(xiāng)學校就可以做到教育資源共享,讓處于農村的學生們也可以使用到城市中的高質量教育資源和新型的課堂模式。美術教育也是如此,在農村小學開展美術課程也應該利用上互聯網的優(yōu)勢,讓學生通過網絡,看到世界名畫,了解世界知名的畫家,通過網絡,看到同齡的城市學生作品的展現,學習到更多種多樣的繪畫手法,學習更多的美術表現方法,學習了解黏土、陶藝、折紙等多領域美術文化,把高效的課堂文化和先進的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的傳輸方式,讓農村小學的學生通過觀看網絡視頻課堂,有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了解到更多農村教育環(huán)境沒有的教育模式,從而推動農村教育的發(fā)展,長期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共享,能更好的縮短城鄉(xiāng)教育之間的差距,實現教育的公平化,共同進步,讓教育資源缺失的農村小學生也能有更全面的素質文化教育。
對于農村小學美術教育的未來,我們都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也應該有更多的期望,因為小學生才是未來發(fā)展的基礎,只有把小學生的文化素質,藝術素養(yǎng)提高,才能實現城鄉(xiāng)基礎素質的提高。所以,在小學實施特色的美術教育對于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利用充分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互聯網教育的優(yōu)勢,實現農村小學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探究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劉海燕.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2] 淺析農村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時間與創(chuàng)新[J].張雅君.知識文庫.2020
[3] 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劣勢與現狀、歸因及對策研究[J].張璐.美術大觀.2014(09)
[4] 談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張永建.美術教育研究.2018
[5] 發(fā)展農村小學美術教育之我見[J].劉玉華.才智.2019(01)
[6] 鄉(xiāng)村小學美術教育探析[N].袁莉莉.黔西南日報.2017(007)
作者簡介:陳超群(1993),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小教二級,本科,單位:長春新區(qū)吉大慧谷學校,研究方向:農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