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你看到這個數(shù)字會想到什么?有朋友說,冰箱都達不到這個溫度。是的,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也無法想象這個溫度。但這卻是一群人工作、生活中要經常面臨的溫度。
2021年1月,我和同事陳治銅,前往國內最北林業(yè)局——大興安嶺圖強林業(yè)局蹲點采訪近10天。我們與當?shù)貭I林工人一同爬冰臥雪、風餐露宿。采制的《零下42℃極寒中的營林人》作為全國新春走基層開篇在《朝聞天下》《新聞聯(lián)播》等節(jié)目中播發(fā)?!冻勌煜隆凡コ霭?分多鐘,《新聞聯(lián)播》播出版3分多鐘。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片子背后的故事。
選題找得好,片子成一半。為什么選大興安嶺圖強林業(yè)局呢?
之前我們夏季曾經報道過大興安嶺防火巡護。在與林業(yè)工人座談時,聽說冬天還有一項清林的工作,非常辛苦,我們就記住了。這次在報選題的時候,考慮到1月的大興安嶺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恰好他們也在做清林工作,在極寒地帶還有這么多普通的勞動者在辛勤工作。于是,我們決定在最冷的時候去大興安嶺。所以好選題是留心觀察、日積月累出來的。
好選題是第一步,報道好是第二步。這好比做飯,買到了新鮮食材,這做法也要精細才行。
到了當?shù)?,我們先跟營林人員座談,初步了解了一下他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工作內容、流程以及最艱苦的地方是什么。座談中,我們認識了這次報道中的主人公高德利大哥,到他家看了看之后,我們相約第二天進山。那天的氣溫是零下42℃。
座談中得到的信息是抽象的、碎片化的。想要了解營林人真正的工作必須親身去體驗。雖然是前期體驗、預采,但我和攝像老師還是按照正式拍攝的思路去工作,通過這次體驗,我們需要為后面的拍攝尋找思路,為報道尋找重點。
記得第一次跟著他們進山體驗,只有一個字“累”。雖然記者日常做報道也是跑前跑后,可是跟營林人進山的運動量相比,連“小巫”都算不上。來到林區(qū)正好遇到了極寒天氣,那幾天,大興安嶺那叫一個冷。冷空氣吸進去,按照東北話說,就是“炸肺”的感覺。來到了作業(yè)點。他們干活,我們觀察,隨時隨地拿起相機做記錄。
第一次體驗的收獲是:明確思路。
通過這次預采,我和攝像老師對他們的工作內容更加清晰,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細節(jié)。于是我們擬定了一個大概的思路和框架。后來多次跟拍之后,形成了最終播出的版本。我們想把營林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全貌真實的記錄下來。
第一次體驗的疑問是:如何避免思路固化?
具有地方特色的報道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什么?自己見怪不怪的一些事,就以為沒什么報道價值,事實上,絕非如此。我需要把這些信息給黑龍江省以外的觀眾看,站在全國的視角再來看這個現(xiàn)場,很多有意思的,好玩的細節(jié)都要記錄下來。從這次報道來看,恰恰是這個思路,使得片子中很多有價值的報道點“亮”了。
這個片子有豐富的現(xiàn)場細節(jié),從提問到鏡頭捕捉到的畫面。這些細節(jié)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驗。
上薄下厚、40號的腳44號的鞋、兩層鞋墊一層暖貼、一斤多棉花的厚棉褲,在高德利家,兩口子為了進山清林,整套“裝備”的細致介紹,讓觀眾對于零下42°的極寒,有了一點點心理準備。
把凍住的工具用火烤暖、煮方便面烤饅頭烤衣服,身在林區(qū)還需用火,鏡頭中艱苦的作業(yè)條件下,營林人們規(guī)范化的用火操作也給觀眾吃了定心丸。
在撿樹杈的時候,我一邊說這活不好干,說著說著就讓樹杈給戳了一下。臉被樹杈子刮、衣服被劃破,這些細節(jié)是我在現(xiàn)場觀察、體驗出來的。伴隨著一團團哈氣說出來,沒有比這更真實的現(xiàn)場了。
這次拍攝只有一位攝像記者,于是我也拿了一臺單反。因為再默契的攝像與記者也不能隨時隨地對接上,等我告訴攝像老師開機拍攝的話,很多現(xiàn)場就沒有了。我手里有設備,就可以隨時拍隨時記錄。想要聊,隨時就開機??吹绞裁淳始毠?jié)就記錄下來,效率效果都大大提高。
這次很多營林人在鏡頭前表現(xiàn)得那么自然,就是因為我天天手里拿著單反,他們對鏡頭沒有了陌生感和緊張感。那位被枝椏刮破衣服的大姐就是這樣拍到的,我看到了,先開機再對焦,把鏡頭推上去,接著我的話就到了:“大姐你這衣服咋地了?”才會有那句特別精彩的對話“晚上有活了”。還有就是他們走熱了,身體出汗冒了白煙,我也是立刻開機才得以拍到。看似意外收獲,事實上,又是意料之中,因為手里有相機,可以做到堅守、等待和觀察。
這篇“零下42℃極寒中的營林人”的電視現(xiàn)場新聞,分別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和《朝聞天下》兩個名牌欄目,作為總臺“新春走基層”的開篇之作,隆重推出,以其“新、細、活、實”的特點,立刻引起廣大觀眾共鳴和網民的熱捧。
一是題材“新”穎奇特,引人關注。選擇在零下42℃的極寒區(qū)工作的營林人作為報道對象,令人好奇關心:在這樣的極限溫度下當?shù)厝巳绾稳デ辶肿鳂I(yè)?平常人零下20℃都難以忍受,更何況在零下42℃工作。
二是深挖“細”節(jié),觸動人心。在記者長達十天的“貼身”體驗采訪中,從出發(fā)、進山、作業(yè)、就餐等每個日程和環(huán)節(jié),都洞察入微,時時留心,敏銳觀察,先后通過多角度、多機位,巧妙地抓取了“三層鞋墊”“烘烤割灌機”和“加熱面條烤饅頭”等細節(jié),一氣呵成,連貫流暢,讓人過目不忘。
三是人物鮮“活”,自然樸實。記者緊緊抓住大半輩子與森林打交道的高德平為主要代表人物,以心換心,真情交流,“碰撞”出了許多風趣幽默、個性鮮明的“經典對話”。營林人可敬可愛、堅守奉獻的形象悄然進入了觀眾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四是嚴謹扎“實”,作風深入。這條兩個版本的紀實電視新聞,既客觀真實、全程全貌地記錄了營林人從凌晨到晚上一天工作生活的艱辛狀態(tài),也充分體現(xiàn)了年輕的央視記者的過硬作風。于選擇這個題材,冒著零下42℃采訪,本身就體現(xiàn)出了記者的堅強韌勁和高度負責的精神。
任秋宇記者在采訪手記中介紹,正是“新春走基層”的采訪活動,讓他得以靜下心來審視自己,不斷沉下去“接地氣”,慢下來“調節(jié)奏”,從而走出了“瓶頸期”。從這篇沾著雪花、裹著冰凌、冒著“哈氣”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了這名自我加壓的年輕記者把自己“調整”到了一個全新的、專注的最佳狀態(tài),這是此篇視頻新聞能夠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