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慧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當今社會,很多人喜歡音樂,也有很多人在學習樂器,但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真正地理解樂器的歷史和意蘊。《古樂之美》的作者蘇泓月曾經(jīng)說過,在當今時代,我們所聽過的樂器僅僅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小部分,古代的樂器比大眾想象得要更為豐富。本文就以《古樂之美》帶領(lǐng)讀者來了解樂器,以及樂器的歷史背景和所蘊含的文學意義,相信大家會有所感悟。
作者蘇泓月的專業(yè)是設(shè)計和哲學,研究方向是古代藝術(shù)和佛教,書中涉及了很多專業(yè)的音樂知識。因此,此書受到了很多熱愛音樂的人的喜愛。
作者之前的書歷史性很強,而此次的新作《古樂之美》有所不同。書中描寫了各種樂器,提到了各種觸動人心的音樂名曲,還加上了很多例子,從而豐富了書本的內(nèi)容,提升了讀者的興趣。作者按照古代樂器的八音分類法,將書分為八卷,一共涉及到了60 種樂器。從樂器的形狀、制造、歷史背景以及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四個方面對樂器進行了深入地解讀。例如,書中的第三部分《曠土遠音》,講的就是書中《大地悲懷》和《鼓缶而歌》中提到的兩種樂器:塤和缶?!洞蟮乇瘧选分饕敲枋銮锾炱鄾銮疫|闊的景象。這一部分講述了塤曲《哀郢》的故事,介紹了塤的發(fā)展歷程和歷史背景,還詳細地分析了塤的音色,以及音色所象征的某種情感和意義。最后,以悲傷情感結(jié)尾,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內(nèi)心。《鼓缶而歌》中的缶最早只是人們手中的容器,并不起眼,后來才變成了樂器。由于缶具有普通性和大眾性,而且演奏方法也比較簡單,所以在一些平常的場合都能見到缶。后來,缶慢慢演變,出現(xiàn)了編缶。編缶相對于古陶缶,具有更多的風雅情趣,于是就開始出現(xiàn)在人們的詩詞繪畫當中。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也是利用了其豐富的歷史知識,講解了缶的一生。
《古樂之美》這本書寫得非常嚴謹??梢钥闯鲎髡呦铝撕艽蟮墓Ψ?,對歷史有很深的了解。我國歷史源遠流長,音樂文化復雜多樣,樂器更是種類繁多。在古代,很多人用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樂器不同,音色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就有所不同。作者談到塤的歷史時,首先介紹了原始陶笛只有一個吹孔,沒有其他特別的地方,那時候還不能算是樂器。然后提到了一些有關(guān)于塤的故事,但是都否定了這些神話故事。還說到在戰(zhàn)國時期才有了五音孔陶塤,在漢代有了七音孔的塤。由此可見,作者對塤的幾千年的歷史都有所了解,從而才能將這種樂器介紹得這么詳實。
《古樂之美》這本書條理非常清晰。作者在書中寫了各種樂器及其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以及音樂所體現(xiàn)的人文情懷。這本書表面上看是一本樂器的介紹大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在介紹樂器,而是通過這些樂器引申到整個音樂層面,讓人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體會音樂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性的美。寫這本書的難點就在于用文字來描述音樂。畢竟音樂是無形的,無法用文字來準確地表達音樂的韻味。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文字,人們難以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妙。本書的作者做到了,而且運用得非常好,還以塤這個樂器為例。作者把塤的聲音比作是大地之聲,因為這個樂器是土做成的,生來就具有淳厚質(zhì)樸的品質(zhì),比較接地氣,所以名字叫《大地悲懷》,一下子升華了主題。作者由此又提到了四面楚歌,意在說明塤的音色是很凄涼的,從而讓讀者感受到這個樂器奏出的音樂的寓意。
《古樂之美》這本書結(jié)構(gòu)也很獨特。作者對全書整體的布局花了一定的心思,每一卷寫一種樂器,而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劃分各卷。這種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因為這樣的布局會讓讀者思路很清晰。每一卷里只有一種樂器的發(fā)展史,從頭到尾都是在講這一種樂器,更有利于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寫,會有很多重復的部分。畢竟每一種樂器的發(fā)展史都是源遠流長的,而一個朝代也會出現(xiàn)多個樂器。這樣講解起來就會有很多分支,有時候講來講去就會變得混亂。作者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選擇換一個角度寫,而這個角度恰恰更能體現(xiàn)出古樂之美。
《古樂之美》這本書的語句很優(yōu)美,更容易吸引讀者?,F(xiàn)在很多人想要去讀中國音樂史,但往往會覺得乏味,失去讀下去的興趣。畢竟不是所有想要了解中國音樂史的人都懂音樂。作者通過優(yōu)美的語句增強趣味性,以此吸引讀者。如《大地悲懷》點明了主旨,意在說明悲傷的情感,但在標題中并沒有提到對象具體是誰。讀者自然而然就會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引發(fā)了這種情感。作者在文中,不僅把塤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以及音色都介紹給了讀者,同時還解決了讀者的疑問,并在一定程度上觸發(fā)了他們的情感。此外,作者還插入了一些小故事,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對樂器的介紹增添了一絲娛樂性。這既培養(yǎng)了讀者對于樂器的興趣,又能讓讀者更加喜歡讀此類的書。通過讀書,人們可以學習到一定的知識,并引發(fā)對人生的思考,從而升華自己。
《古樂之美》這本書對樂器的介紹很巧妙,主要體現(xiàn)在對使用樂器的推測上。說是作者的推測,不如說是作者比較有趣、比較謙虛,畢竟這些推測都是有道理、有依據(jù)的。推測性的文字可以更吸引讀者的興趣,讓讀者也進入到其中一起考究,看看作者所說的是否屬實,依據(jù)是否可靠。例如,作者在《大地悲懷》中舉例四面楚歌,講到張良在布置好他的十面埋伏后,吹的是塤而不是簫,這時會引發(fā)讀者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的道理。作者給出的證據(jù)是:蕭的音色是比較高挑的,而塤的音色是比較低沉的,只有塤才能吹出表現(xiàn)哀鳴的聲音。畢竟當時的情境是不樂觀的,而且景色也比較凄涼,所以更適合吹塤。通過引發(fā)大家思考,張良吹的到底是蕭還是塤,直接把讀者帶入場景里。既讓讀者體會到了當時的情感,也了解到樂器所吹出的音色不同代表的情感也就不同,更是增添了古樂的魅力。
《古樂之美》的美不在于寫樂器的美,也不在于介紹樂器,而是在于通過樂器把人們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以寫樂器為由,探索出了古樂的美,不得不讓人深思。本書不僅僅是寫出了作者所擁有的歷史知識,更是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有的樂器在發(fā)展,有的樂器卻慢慢地消失了。就如作者所說的缶,當初只是一個容器,后來成為樂器,如今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得不讓人有所感觸。所以,就有了“往之不諫,來者可追”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過去的就過去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可以去懷念,去回想,但也沒必要留戀。要把現(xiàn)在還存在的留住,珍惜當下。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是不犯錯誤的,但是做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不知道改正。當一個人犯了錯誤,知道改正和自我批評,那他就不會被社會所拋棄,就還是一個好青年。同樣的道理,如今已經(jīng)有很多的樂器悄無聲息地消失了,被人們遺忘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現(xiàn)在還存在的樂器就不要讓它們也被弄丟了,應該珍惜當下還存在的樂器。就像作者所談到的古樂之美,有些人可能并沒有看到過古樂的美,他也就不會珍惜,更不會去欣賞古樂的美。相信這也是作者的心聲,呼吁人們要注重古樂的魅力,不要把它忘掉。知道把它丟掉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不把它撿起來,繼續(xù)扔在一邊。過去的事情就已經(jīng)過去了,沒有辦法重新來一遍,所以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以史為鑒,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知錯就改的人。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人漸漸遺忘了樂器存在的意義,只是把樂器當成了自己打發(fā)時間的娛樂工具,并沒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其中,也沒有認識到古樂的美。本文分析了作者的《古樂之美》,也是意在提醒大家不要忽視了古樂之美,要認清現(xiàn)在的形勢,轉(zhuǎn)向正確的道路。往之不諫,來者可追。古樂之美,是美在能抒發(fā)人的情感。所以說古樂之美是無法比擬的,它不僅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更能表達人們內(nèi)心無法釋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