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鵬麗 張 琳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消化科 (北京, 10010)
患者,男,49歲,因“腹部膨隆3年余,加重2個月”于2013年4月3日入院?;颊?年前開始出現(xiàn)腹脹,確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償,腹水,低蛋白血癥,脾功能亢進。予利尿、補充白蛋白治療,腹水消退,腹脹減輕。近1年腹脹嚴重導致行動困難。1年前和3個月前分別住院予利尿、補充白蛋白治療,腹脹改善不明顯,平素口服螺內(nèi)酯、呋塞米各40 mg bid。2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腹脹加重,入院癥見:腹脹,不能平臥,平臥時出現(xiàn)喘憋,伴兩脅脹痛,時有咳嗽痰多,偶見血絲,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納尚可,眠差,大便3~4次/d,黏滯不暢,質(zhì)軟不成形,小便量少。既往飲酒史30余年,銀屑病史20余年。查體:肝病面容,貧血貌,神清,精神疲憊,周身多處暗紅色皮疹,上覆白色鱗屑。心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蛙狀腹,臍突出,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觸診不滿意,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輕度指凹性水腫。舌淡紅,苔少薄白,脈沉弦細。輔助檢查:Hgb 64 g/L,PLT 73×109/L,Alb 24.6 g/L,Cr 141.4 μmol/L,腹部CT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脾大。西醫(yī)診斷: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償-大量腹水、脾功能亢進、低蛋白血癥、腎功能不全。中醫(yī)診斷:臌脹病(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證)。
患者入院體重63 kg,予補充白蛋白及利尿治療,但大劑量口服聯(lián)合靜脈利尿劑效果欠佳,且并發(fā)腎功能不全(腎前性),住院期間腹水引流治療后又迅速復發(fā),考慮患者為難治性腹水,利尿劑不敏感,且利尿會加重腎功能不全,進而加重水鈉潴留。
入院辨證: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證,治以補脾益腎、溫陽利水,方用五苓散合金匱腎氣丸加減,處方:豬苓、茯苓各15 g,澤瀉、茵陳、澤蘭各12 g,炒白術(shù)、炒山藥各30 g,桂枝6 g,生地黃、山茱萸、丹皮、炒梔子各9 g,黑附片5 g。治療6 d腹脹未改善,體重增至67 kg。4月9日查房:患者腹脹明顯,下肢浮腫,面部、手臂皮膚干燥,大便兩日未解,無矢氣,小便量少,納食量少,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略感搏指有力,辨證:氣機失調(diào)、濕熱內(nèi)郁證,治以升降氣機、利水化濕,清熱散郁,方用升降散加減,處方:蟬蛻6 g,僵蠶、姜黃、酒大黃各10 g,北沙參15 g。4月10日患者開始排便,矢氣。12日自覺腹脹減輕,可平臥。13日腹脹明顯減輕,下午出現(xiàn)低熱,皮疹顏色轉(zhuǎn)為淡紅,結(jié)合癥狀、體征、輔助檢查,不考慮細菌病毒感染。14日于原方基礎(chǔ)上加茯苓30 g,蘇子、生甘草各10 g助中焦輸布水液,復肺臟宣降之功,輔以清熱解毒。16日體重由最重時68 kg下降至62 kg,17日體溫恢復正常。19日出院時腹水減半,腹脹明顯減輕。出院后繼服升降散加減半月,復診時腹水基本控制,血Cr恢復正常,周身皮疹明顯改善。2年后隨訪,患者長期口服小劑量利尿劑,腹水未再復發(fā),日?;顒硬皇芟?自訴在家負責買菜做飯)。
本案患者長期飲酒,濕熱酒毒內(nèi)蘊中焦,阻滯氣機,故兩脅脹痛,日久各臟腑氣化失司,津液輸布失常,同時血行不暢,溢出脈外,共致津液積聚于腹中,腹脹不能平臥。升降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查房時兩日未解大便,無矢氣,小便量少,納眠差。濕熱酒毒郁結(jié)于內(nèi),故大便不成形,黏滯不爽,脈沉弦卻博指有力。肺失宣降,又血熱煎灼肺陰,灼傷肺絡(luò),故時有咳嗽痰多,偶見血絲。血瘀日久溢于脈外,脈管失于充盈,血不能榮養(yǎng)皮膚,故見貧血貌,面部、手臂皮膚干燥,脈細。病久脾虛及腎,脾腎陽虛,失于溫煦,故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四診合參,辨為氣機失調(diào)、濕熱內(nèi)郁證,治以升降氣機、利水化濕,清熱散郁,方用升降散加減。
4.1 中西醫(yī)結(jié)合探討難治性腹水病機 西醫(yī)認為門靜脈高壓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始動因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失衡及低蛋白血癥在腹水的形成中也發(fā)揮作用[1]。到肝硬化晚期難治性腹水階段,腹水的發(fā)生與有效血容量減少、腎灌注不足有關(guān),此時,門脈高壓、低蛋白血癥及淋巴回流量增加均相當嚴重,大量血漿不參加有效血循環(huán),腎臟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嚴重障礙,引起過度水鈉潴留,形成難治性腹水[2]。
中醫(yī)理論中廣義的水泛指津液?!鹅`樞·癰疽》中言:“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是為血”,即言血水同源,二者均來源于中焦運化產(chǎn)生的水谷精微,脈中的血滲出脈外化為津液, 而津液進入脈中, 與營氣相合, 變化為血。因此血液運行障礙會引起水液代謝異常,即仲景所言:“血不利則為水”,這與西醫(yī)認為的門靜脈血回流受阻,致水分漏入腹腔的機制不謀而合?!陡斡不顾嗅t(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中指出氣滯、血瘀、水停是形成臌脹的基本病理因素[3]。血水同源,而氣為血之帥,正是氣的推動才保證了血與水的正常運行。氣與水的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為臟腑氣機推動水液輸布代謝,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篇》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入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氣與血的關(guān)系則表現(xiàn)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wèi)論》曰:“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調(diào),其氣猶可以導達,病原于氣,區(qū)區(qū)調(diào)血,又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diào)氣為上,調(diào)血次之”。氣機運動失常,則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而這些病理產(chǎn)物又會進一步阻滯氣機??梢姎鉁?、血瘀、水停三者相互為因,然究其實質(zhì),是因臟腑氣機失調(diào),致蓄水與瘀血相互影響,形成水腫病中水與血互為因果的惡性病理循環(huán),從而加重腫勢[4]。
4.2 氣機與升降散 氣機的運行是一個有機、不可割裂的整體,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極而降、降極而升,出入運動亦如此,構(gòu)成一個循環(huán)流轉(zhuǎn)的太極圓運動[5]。血與水依賴于氣的太極圓運動,輸布運行至全身各處,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
升降散全方共六味藥,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現(xiàn)代應(yīng)用一般只取前四味。僵蠶,味咸、辛,性微溫,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治風化痰,散結(jié)行經(jīng)。蟬蛻,味咸、甘,性寒,其氣清虛,其體輕浮,其性善蛻,其聲清響,善散風熱,發(fā)痘疹,退目翳。二者皆為升浮之品,走氣分,升陽中之陽。姜黃,味辛而苦,氣溫色黃,降也,善下氣破血,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耳。大黃,味則大苦,氣則大寒,性沉而降,可清熱瀉火,通腑逐瘀,擅將濁陰,推陳致新。二者合用,既走氣分,又入血分,降陰中之濁陰。正如楊粟山所云:“一升一降,內(nèi)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升降散原為治療溫病專方,病機總屬三焦火郁、氣機失暢。然究其組方,苦辛并用,升降同施,以調(diào)暢氣機為根本,升清降濁、調(diào)氣和血。
患者入院前期治以補脾益腎、溫陽利水,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此病雖屬虛實夾雜,但四診合參,目前階段仍以邪實為主,因?qū)嵵绿?,治療方面?yīng)以驅(qū)邪為主。患者氣滯、血瘀、水停同時存在,三者之間息息相關(guān),單純利水不能有效減輕腹水,需先調(diào)氣,方可行水化瘀。升降散可復氣機升降,服升降散1 d后患者開始解大便,矢氣,5 d后出現(xiàn)發(fā)熱,說明氣機開始運轉(zhuǎn),升降逐漸恢復,內(nèi)郁濕熱之邪開散。氣動則水行,積聚于腹腔的水液運至周身,溢于脈外的津液隨氣機運動進入脈管,故腹脹減輕。重新進入脈管的津液化血運行,血脈充盈,故皮疹顏色轉(zhuǎn)至淡紅,周身皮膚干燥明顯改善。出院半月后患者血Cr恢復至正常,這也提示了腎有效血容量不足改善,腎功能不全糾正?;颊呷朐后w重63 kg,嚴重腹脹不能平臥及下地活動,出院體重62 kg,雖僅減少1 kg,但腹水減半,腹脹明顯減輕,可平臥,可下地活動。這也間接提示體內(nèi)津液重新分布。
患者有效血容量不足,一味利尿會加重有效血容量不足,進一步導致水鈉潴留,正如前文所述,肝硬化晚期難治性腹水階段,其腹水發(fā)生與有效血容量減少、腎灌注不足有關(guān),因此恢復有效血容量是治療難治性腹水的關(guān)鍵。本案為難治性腹水,升降散治療顯效,推測與其調(diào)暢氣血達到津液重新分布,改善有效循環(huán)血量有關(guān),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