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
折扇主要是以竹木、象牙等材料為骨,借助宣紙的韌性與優(yōu)良的書寫性能作為扇面,不僅可以聚攏折疊,還能在扇面的正反面題字作畫,故廣泛流傳于民間,被稱之為折疊扇、蝙蝠扇以及聚頭扇等。折扇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認可的是北宋時期起源于日本。南宋時期,紙扇已成為商品在市場中出售,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有“小市周家折扇鋪”[1]。至明代,由于永樂皇帝的喜愛,折扇在民間開始廣泛流行起來。
扇面是折扇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折扇在明代被確定為書畫載體之后,它便跟書畫用紙的發(fā)展進程息息相關了。要談折扇扇面用紙,首先要談談書畫用紙,要在中國書畫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中,來闡釋書畫用紙和扇面用紙二者之間的關系。中國的造紙術從東漢蔡倫開始就處于不斷的改進中,宋、元在繼承唐、五代造紙技術的基礎上,日趨成熟。這一期間,隨著工筆畫的興盛、文人畫的發(fā)展,書畫作品的面貌也開始趨于多樣化,對書畫用紙的需求范圍也進一步擴大。
如果說唐、五代是書畫用紙的生發(fā)期,那么宋、元則是書畫用紙的繁榮期。來自各個階層的書畫家們對各種紙的特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使用體驗也不盡相同,對紙張的選擇也不斷趨向個性化,書畫作品因此越來越豐富。這時,皮紙已經取代麻紙和竹紙,逐漸成為主要的書畫用紙。
麻紙從宋代開始衰落,只有四川和北方幾個地區(qū)仍在生產。皮紙漸漸顯現出優(yōu)勢,產量逐年大增。皮紙與麻紙一樣防蛀且堅韌耐用,但皮紙比麻紙更潔白、柔軟,而且原料供應充足,尤其適用于書法和繪畫。此外,皮紙在品質上也超過了當時頗具規(guī)模的竹紙。由于質地精良,宋元時代的書畫家也開始更多地選擇皮紙,使皮紙漸漸取代絹素,成為繪畫中主要的畫面材料。至此,皮紙在宋元時期牢牢占據著高級文化用紙的位置。
宋元畫家在創(chuàng)作白描、工筆花鳥及人物時,要求在運筆時紙上不能發(fā)生顏料的擴散和滲透,這就需要施膠。施膠技術在唐代己經出現,宋元時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施膠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紙的不透水性,防止墨與顏料在紙面發(fā)生洇散的現象。所用的施膠料,一般為動物明膠或植物膠,如松香膠。經過施膠的熟宣扇面更適合工筆繪畫。
明代中期,蘇州出現過制作扇面的名家,姓方。據陳貞慧《秋園雜佩》里說:“相傳云,文衡山非方扇不書?!盵2]就是說文徵明在寫畫扇面時,最中意的就是方氏制作的扇面,可以說是無可替代。另外,民國《吳縣志》卷七十五也記載了一位名叫“胡得芝”的扇面藝人。這是目前關于民間制扇面藝人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見無論扇面、扇骨,乃至扇面書畫,蘇州都是折扇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
扇面必須能夠適應折疊和承載書畫,因此除了絹綢,還以宣紙等紙張為主,主要是借助了宣紙的韌性、滲透性以及延展性等優(yōu)點。扇面主要分為素面、色面以及金面三類。
桐蔭清話,泥金紙本, (明)王紱 作,張學良舊藏
(一)素面
素面,一般由韌性極好的純白宣紙做成,以安徽宣城涇縣出產的宣紙為主。安徽宣紙的原材料,采用榆科類喬木青檀皮和精選的天然稻草為主要原材料,將其通過浸泡、翻煮,形成皮料漿和草料漿,最后根據最佳比例,進行混合過濾、晾曬,制作出高韌性宣紙。近年來,宣紙生產工藝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但是其質量與古法生產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現在很多廠家也試著恢復古法宣紙生產的工藝,確保宣紙使用的高標準與高質量需求。目前,宣紙材料主要是凈皮、棉料、半皮等,并經過砑光、染色、上云母、刷膠礬、雕刻、灑金、沖壓等工序,形式多種多樣。
所謂素面就是保持素紙原有的顏色特點,傳統(tǒng)的素面有著鏡面箋制作傳統(tǒng),在明初已經存在,后來被廣泛應用在扇面上,其表面光滑如鏡,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此外,還有一種發(fā)箋扇面,采用特殊工藝制作的紙張,上面呈現出絲狀纖維,并且顏色較深富有裝飾性。
(二)色面
展望未來,楊宗祥帶領的祥豐集團將以“建一流企業(yè),創(chuàng)百年品牌”,打造中國磷化工行業(yè)先鋒企業(yè),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yè)為目標,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力爭把公司建設成為年銷售收入逾百億元的企業(yè)集團,為中國磷化工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作出新的貢獻。
所謂色面就是將紙張通過渲染工藝制作完成,主要采用天然色素原料,原料來源主要是從植物中提煉。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色面主要為黑色或者瓷青色,也有部分用紅色珊瑚色或者赭黃色虎皮箋,但是其制作工藝復雜,比較少見。黑色和瓷青色則主要是在扇面上涂抹金粉或者銀粉,使得扇面韻味十足。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折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人物等景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于倭國(日本)也?!盵3]日本折扇所用的鴉青紙,與我國唐宋時的青藤紙、碧楮紙、鴉青紙等均為大同小異的藍色染色紙。至明代出現了瓷青紙。
瓷青紙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原材料,二是加工法。原材料是選用優(yōu)質的厚桑皮紙,這是基礎。染料則是用植物性染料“靛青”或靛藍。加工法又有利用原紙涂(染)布法,多次染色后并經加蠟、砑光而制成的。瓷青紙還可再加工而成“瓷青蠟箋”,即加蠟、砑光,使瓷青紙的表面平滑而富有光澤。
瓷青紙深藍的顏色,具有一種安詳寧謐、莊嚴深遠的風格,多用來與泥金搭配,書寫佛教經典。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歷年間泥金寫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間《大方廣佛華嚴經》寫本,均為瓷青紙。文人雅客通常比較喜歡瓷青紙扇面。畫家汪承霈、趙之謙、任伯年都曾經有過瓷青紙扇面作品,在拍賣會上很常見。
(三)金面
金面按照工藝標準分為泥金、冷金、灑金等三類。金扇面使用了金箔,因其金色的熠熠光輝而呈現出尊貴氣息。金面初期是將真金白銀加工成金屬箔片,貼附在宣紙上面,形成金面。因此,當時的這種折扇價值非常高昂,不是一般民眾能夠承受的,只有名門望族才能夠享用得到。后來金屬冶煉工藝不斷改進,將原本貴重的金銀改為銅、鋁等材質,不僅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價格,還使得其成為更普遍的大眾消費品而廣為流傳。但金箔的使用并沒有消失,在高級金面上仍然按古法制作,金箔按含量可以分為98%的真金、74%的黃金,以及26%的白銀。
泥金和灑金的區(qū)別在于泥金是整個扇面完全鋪滿金色,或幾乎鋪滿金色,使得整個扇面金光閃閃,看起來像是金子制作。南宋時期,泥金紙本來用于書畫裝裱,到明代初期才開始成為書畫用紙,到明末,泥金紙的使用就十分普遍了。泥金扇面主要是供王公貴族使用。
江蘇太倉黃元會夫婦墓出土的折扇,就是泥金扇面,并輔以墨繪弧線。此外,泥金還有單雙面之分,也就是兩面都是金色和只有一面金色。傳統(tǒng)銀點金往往制作為泥銀或者灑金扇。
王紱在1411年作的《桐蔭清話》,用的就是泥金扇面,可見至少在明初,泥金紙已經成為折扇的用紙。此外,在現存沈周的折扇畫作中,也有泥金紙作品。1974年,臺灣故宮博物院在“吳派畫九十年展”的特別展覽之中,展出了沈周的折扇畫作五幅,其中的《秋葵圖》就是一幅泥金折扇。
冷金扇面分為兩種,其一是全冷,整張扇面鋪滿冷金;其二則是半冷扇面,也就是整個扇面全部布滿密集度較高的冷金點子。
灑金扇面分三種,以金色點子的大小為區(qū)別,分為全部點子小的細金、部分點子小的片金、點子大小同樣的雨夾雪金。1966年,蘇州虎丘出土了明代首輔王錫爵夫婦合葬墓,有三柄折扇,其中就有烏漆竹骨灑金紙扇,扇面黑地灑金,有菱形塊金圖案,是明代江南墓葬出土折扇的代表。
金面的加工形式很多,還有梅花金扇,主要是金銀混合材料為主,大赤箋則全扇面為金色,半赤箋金色點綴非常密集,更突出價值感。
扇面的制作,因材質不同、品種不同而不同,且以素面為例,略述其工序。
(一)開料。開料的工具,有切刀和扇面樣板。切刀分為平口、圓口兩種,扇面樣板用木板或硬板紙制成。開料前,先用刀將宣紙上的草筋刮去,然后將宣紙兩百張理為一疊,平鋪在案板上,按樣板在宣紙上劃出鉛筆線,用切刀依鉛筆線將宣紙切成折扇形。
(二)開夾邊條。夾邊條是生產者的標識,將宣紙切成長4至6厘米、寬0.7厘米的紙條,加蓋印記,以備裱在扇面中間。
(三)作記號。在扇面的邊緣涂上紅色,再在上下兩端涂上黑色,用于區(qū)別市礬和中礬,市礬的紅色長,中礬的紅色短。
(四)整理紙張,也稱理單張。將切成的扇面紙,按厚薄的不同分開、搭配。
(五)上頭礬。在扇面紙上刷一遍礬水,然后挑起,掛在室內架子上,然后通風晾干。
(六)裱扇面。先是上漿,在兩側貼上夾邊條,中間夾一張襯紙,再貼一層紙。一般扇面是三層,如要做四層、五層,就再增加襯紙。
(七)套礬。用加礬和云母粉的膠水刷在扇面上,兩面各刷一次,挑起掛在架上晾干,干后再刷。一般反復套礬三次,套礬最多的是特制市礬扇面,要五層加套或七層加套。
(八)折面。先用一張有折痕的模紙,將模紙和扇面紙重疊在一起,按模紙折疊,折出折痕,去掉模紙,再將扇面折痕定型。
(九)通面。用一根小丫叉形的竹簽,將扇面中間預留的空隙通一次,以便穿裝扇骨。為保證質量,通面時對扇面再做一次檢驗。
(十)沿邊。把預先切好的綾條,粘合在扇面邊緣。
扇面質量的基本技術要求有六項:一是光澤、無污跡;二是開闊、平整;三是輪齊、不爆裂;四是邊條整齊;五是不脫殼;六是不漏礬。一般來說,扇面質量好的直觀感受:一是要適宜書畫,二是收攏時感覺綿軟,打開時要挺刮。[4]
在扇面上作書繪畫,原本比在宣紙上要難得多,明代祝允明曾形容道,在扇上作書,像是在瓦礫堆上跳舞,因而扇面創(chuàng)作對古今的書畫家們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古往今來,中國的書畫藝術始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格局,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對于紙張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同樣,隨著生產技術的日益進步,更豐富多樣的紙張出現,畫家們可選擇材料的范圍也在日漸擴大。扇面用紙的變遷發(fā)展,有利于職業(yè)書畫家們對技法和畫面作更深入的探索。扇面書畫藝術不斷進步,也必將促進我國書法、繪畫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在整個市場需求的推動之下,扇面用紙和扇面種類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實現創(chuàng)新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