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慶皓,武敬杰
(吉林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吉林 13202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必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行更為深入的總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有更鮮明、更凝練的概括[1]。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部金課建設的要求,我?!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基礎上進行深入總結,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在2020年下半年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四象限”教學實踐,在教學理念轉變、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借助數學學科的“象限”概念,構建“四象限”混合教學模式,力求提升“概論”課程中學生學習的參與感、獲得感,優(yōu)化學生思政課學習體驗,在課程建設的目標導向之下,初步探索金課建設“兩性一度”(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與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親和力)的兼顧與融合。
經過疫情防控期間的大規(guī)模線上教學,我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創(chuàng)新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思政課的改革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目標要求,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課堂教學效果還需要提升,教學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思政課教學是一項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要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關鍵、找準重點、闡明規(guī)律,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2]等重要論斷對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改革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第一次提出“金課”概念;同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所做的報告中提出了建設中國金課的規(guī)劃;2020年底,教育部認定的五類金課亮相,其中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對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起到了對標、對表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7年以來我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促進傳統(tǒng)課堂與移動互聯技術的深度融合,先后借助“中成智慧課堂”和“超星學習通”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傳統(tǒng)的“滿堂灌”模式被打破,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信息雙向流動被建立起來,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教書育人模式深入發(fā)展,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實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思政課“上活了”,學生抬頭率和參與度高了,但不應止步于此,高校思政課長遠的、深度的發(fā)展應該建立在系統(tǒng)的教學研究基礎上,以研究反哺教學,提升教學的科學性,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教學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的要求,銳意創(chuàng)新,久久為功。因此,集中在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之上的傳統(tǒng)教學改革思路,不足以滿足當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和金課建設等一系列目標要求,學生的“抬頭率”“點贊數”也不足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獲得感”和“立德樹人”目標落實的程度,這就需要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向縱深推進,在框架的建構上做有科學態(tài)度、有現實依據的教學設計思考,把學生的需求、黨中央的期待、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需要、金課建設的標準、教師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身份轉變,融入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中,借助其他學科的概念和方法,拓寬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視角。
“概論”課“四象限”教學模式借用了數學中的“象限”概念。象限(Quadrant)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里的橫軸和縱軸所劃分的四個區(qū)域,每一個區(qū)域叫作一個象限。象限以坐標原點為中心,以橫軸、縱軸為分界線,按逆時針方向由右上方開始依次分為Ⅰ、Ⅱ、Ⅲ、Ⅳ四個象限。圖1的“四象限”課堂設計模型體現了我校思政課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之后的成果,教學的時空場景分為 “線上”“線下”“課上”“課下”四部分,以坐標原點為中心,“線”的分界對應橫軸,“課”的分界對應縱軸。被“線”和“課”所劃分的教學場景,可以進行兩兩交互和融合,構成了如圖1所示的課堂的“四象限”。
圖1 “四象限”課堂設計模型
按照金課建設“兩性一度”中“挑戰(zhàn)度”的要求,課程要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到,讓學生真正地忙起來,有充實的學習任務,淘汰教師不用心、學生不用做作業(yè),沒有壓力,混一混就能通過的“水課”。因此,高校思政課實體課堂之外要發(fā)揮延伸課堂的作用,而不是下課后,與上課截然割裂,與學習毫無關聯?!案耪摗闭n當中的“課內實踐”(自學自講)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在課下的場景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借此實現教學大綱中的“技能”“素養(yǎng)”目標,學生通過“大學生講思政課”“主題情景劇”“辯論賽”“傳統(tǒng)文化展示”“微電影拍攝”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將所學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化為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的情感認同,促進教學內容“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在課下線下,學生還要完成“概論”課的主題作業(yè),落實金課建設“兩性一度”之“創(chuàng)新性”要求當中的學習結果探究性和個性化。在課下作業(yè)中,教師給出基本材料和基本方法,學生結合個人視角和個人體驗與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解答,以微型論文、時政評論、個人調查報告、讀書心得體會等形式以書面作業(yè)的方式來完成探究,系統(tǒng)化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形成檢驗和反饋,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升華,將外在信息加工成內在認知,促進學生新進信息與已有信息的化學反應,完成“概論”課內容“進頭腦”的關鍵步驟,落實習總書記“3·18”講話中“三性一力”中“思想性”和“針對性”的目標。
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過程中,MOOC和SPOC在我校“概論”課的實際教學中從先進理念變成了實踐內容?!版I對鍵”“屏對屏”的教學方式,對教師和學生來說不僅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和挑戰(zhàn),也是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一次重要實踐。課下線上場景的學習,就是學生靠“鍵”和“屏”的自主學習。我校概論課依托超星思政資源庫案例課,學生通過線上完成相應的“任務點”(Point)來實現對基本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部分達成教學大綱中知識目標。教師不再過多運用課上專題講授時間來面面俱到地為學生傳授教材中的知識點,而是在課前布置課下線上學習任務,學生觀看超星思政資源庫案例課,根據教師在章節(jié)任務點中的學習導語、學習提示和學習要求,自主完成課下線上學習。如果學生沒有完成這部分學習,不僅線上任務點的成績受影響,在課上教師精講的部分,也會因為缺乏知識基礎和充分預習而影響聽課效果。在課下線上的學習場景中,每個學生學習的地點和時間有充分的選擇自由度,這樣的學習安排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增加了學生課下的學習任務,符合金課建設“挑戰(zhàn)度”的要求。
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應多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些教師過于注重“教什么”,而忽視了學生真正需要“學什么,怎么學”[3]。隨著移動互聯技術與思政課堂的有機融合,教師自說自話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失去了生存力,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大學生們對其過度依賴促使高校思政課要把手機從課堂教學的“洪水猛獸”變成“有力幫手”。在“互聯網+”時代,每個學生都是網民,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信息傳播[4]。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實現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才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在該問題的研究上,北京工業(yè)大學的沈震老師早在2016年就指出:應對時下手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沖擊和挑戰(zhàn)的積極辦法就是因勢利導,主動將手機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以有效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課堂的“到課率”“參與率”“抬頭率”低以及實時控制大課堂難等長期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的教學痛點問題[5]。在課上,教師的精講和學生的自主展示可以通過實時互動實現更加生動、形象、活潑、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課堂效果,教師通過發(fā)布主題討論、抽點、投票、搶答、選人等環(huán)節(jié),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體驗有機融合,實現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式的學習,破除“我說你聽”甚至教師“自說自話”的尷尬,在互動過程中還能留下有利于教學和科研的大量原始數據,可謂一舉多得。以往部分教師僅僅局限于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管理,全員互動停留在表面,教學互動設計存在缺陷,教學互動數據分析挖掘不夠[6]。隨著互動平臺使用的深入,“概論”課的課上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逐漸突破了“點點名”“提提問”的形式化瓶頸,逐漸在教學設計中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將互動環(huán)節(jié)融入教學內容里,例如講授之前用投票和討論引出學生學習的“痛點”和“疑惑”,找到教師精準施教的切口;講授之中用主題討論、小組合作推進知識的深化,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講授之后用搶答、選人等方式鞏固知識,反饋教學效果;課堂結尾用隨堂測驗來總結教學內容等等。課上線上場景的充分互動,符合學生的參與需求、群體認同需求、個性發(fā)展需求和自主表達的需求,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手段單一,照本宣科的教學困境,突出了教師學生的“雙主體”。這種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課上線上互動,不僅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符合學生行為特征,還可以實現啟發(fā)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組織起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能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7]。
在思政課教學中,課堂教學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主渠道,是實現“三性一力”中的“理論性”“親和力”以及金課建設“高階性”的關鍵依托?!案耪摗闭n由于其自身特征表現為理論性極強,教師在課堂上的精講就成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理論和方法的關鍵步驟。教師系統(tǒng)的、邏輯化的講授,是學生在線上靠自己或靠生生互動很難完成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也是碎片化信息不能構建知識體系的針對性對策。教師在學生線上提前完成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專題教學精講,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攻克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堡壘,密切結合國際國內社會熱點和學生關心的社會現象,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解讀梳理,從而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戰(zhàn)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系統(tǒng)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的有機融合,初步激發(fā)學生面對和解決復雜社會問題和人生難題的綜合能力,夯實思政課先修課程打下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與此同時,“概論”課的線下課上場景還肩負著完成學生自學自講實踐展示的任務,學生將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成果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課上師生、生生的面對面交流互動,可以有效彌補線上教學真實體驗不足、情感交流不暢的弊端,在提升學生參與感的同時,為教師面對面育人提供了重要渠道,也使學生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學生,課上的集體聽課和小組實踐展示,成為了有力對抗虛擬世界學習和社交孤獨感的利器,真實的學習場景,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成為知識內化的催化劑[8]。
綜上,“概論”課的混合教學構建起“四象限”教學模型之后,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就可以依據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時、教學時機等因素進行每一個專題的個性化設計,也為即時應變提供了余地。例如針對不同的學院、不同專業(yè)調整教學設計,使教學方案符合不同特點的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時機調整教學設計,例如教學時間恰逢五四運動百年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大會召開、“兩會”召開等,調整教學象限的搭配方案,來實現“概論”課個性化教學的“一班一策”“一時一策”“一課一策”,契合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時代性”“親和力”的要求,優(yōu)化學生學習體驗。以2020年下半學期概論課混合教學為例,整個教學設計安排體現為每個教學專題的四象限組合,如表1所示。
表1 “概論”課“四象限”混合教學專題設計示例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十四五”發(fā)展階段,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客觀要求高校思政課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繼續(xù)深化課程建設改革,以金課建設“兩性一度”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三性一力”的標準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個性化、時代化的需求,使思政課切實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做好2021年教育工作要抓住三個關鍵性概念,其中“轉折期”這個概念提示,高質量發(fā)展已經成為教育的主導目標和衡量標準,不能再用過去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模式支撐課程建設,轉折需要靠創(chuàng)新來實現。思政課建設為2035年教育強國的目標服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中對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的殷切期待,真正做到思政課教師“六個要”當中的“思維要新”和“視野要廣”,把高校思政課改革建設做成總書記描述的那樣“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混合教學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不再僅局限于課堂,目前混合教學模式已被認為是在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模式[9]。因此,謀求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必須深耕混合教學模式,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當然,大學生作為教育質量的重要承載者和參與者,更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10]。覆蓋了線上線下、課上課下四個教學場景的“四象限”教學模式,服務于學生不斷自我提升的學習需求,未來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加以充實完善,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政課的高質量發(fā)展和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