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彬 煙臺南山學院
高校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站,是鏈接校園與社會的紐帶,也是太極拳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基地。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養(yǎng)生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作為我國優(yōu)秀拳種之一,隨著國家武術進校園戰(zhàn)略的實施和“全民健身”時代的到來,太極拳在高校的開展和傳承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對太極拳的起源,最普遍的有張三豐說和陳家溝說兩種。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太極拳已經成為一種集武術、藝術、中醫(yī)學等知識理論為一體的拳種,在當代社會,大概有陳、楊、武、吳、孫等五大流派,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小的流派。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太極拳逐步向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方向發(fā)展,其技擊性相對弱化。
太極拳講究天人合一、陰陽相濟。練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注重部分與整體的相互協(xié)調。每個動作在不同的身體部位有不同的體現,而一個整體在整個自然界中也是一個局部,整體和部分的相互轉換也是陰陽的相互轉換。此外,動與靜、快與慢、進與退、前與后、左與右、上與下、呼與吸、攻與守等也都是太極拳中的陰陽觀念。
太極拳的動作最大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內外兼修。
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有動有靜。陰陽的理念貫穿每個動作,這也是辯證思維的體現。在技擊上,太極拳獨樹一幟,與追求力量的外家拳不同,它的主要技擊思想是用“巧勁”,以最小的力量去體現每個動作的技擊性。在與對方的接觸中,感受對方的力量,即“聽勁”;在對方發(fā)力的瞬間,把對方的力量打偏,即“撥勁”;把對方力量打偏之后,瞬間爆發(fā),即“發(fā)勁”。在拳架和推手練習中都可以體會到太極拳的這種技擊理念,因此練好太極拳,要從拳架和實戰(zhàn)兩方面來進行,相互驗證。
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耐心與靜心。相比較于長拳、少林拳、南拳等拳種來說,太極拳的動作相對較慢,練習太極拳也是磨煉心性的過程。太極拳講究“六合”“十要”?!傲稀奔磧热希ㄐ呐c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與外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十要”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虛實分清、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動中求靜。
此外太極拳還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技擊意義,了解這些文化內涵,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學習太極拳的技擊意義,有助于抑制當代男青年女性化發(fā)展傾向。
掌握太極拳的精髓需要時間的沉淀。在開始時如果能對太極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太極拳的動作和理念。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出發(fā)點,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更多的是靠自己。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接觸過太極拳,在他們心里,太極拳是中老年人的項目,動作慢,不符合年輕人的氣質。而且高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簡單的介紹太極拳的概念、起源等,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絕大多數學生學習太極拳是為了學分,并不是因為感興趣。這樣很難體會到太極拳的精髓,學習的深度僅僅停留在表面。
雖然隨著“全民健身”時代的到來,太極拳等以養(yǎng)生為特色的拳種越老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太極拳的產業(yè)發(fā)展剛處于起步階段,太極拳專業(yè)的就業(yè)面仍然不夠廣闊,這導致太極拳專業(yè)人才的缺失。普通高校的太極拳課,多由非太極拳教師承擔,專業(yè)師資儲備明顯不足,年輕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教師儲備力量不足,當現任太極拳教師離崗,會對太極拳課程造成較大影響。
目前普通高校的太極拳課程以24式簡化太極拳為主,它動作簡單易學。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動作要點,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太極拳的精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缺少對拳理拳法的講解,學生對每個動作對應的文化內涵和技擊意義缺乏了解。教學內容的單一以及缺少實戰(zhàn)教學,又進一步加大學生對太極拳的誤區(qū),造成惡性循環(huán)。
要消除學生對太極拳的誤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從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讓大學生了解太極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定位,從心理上首先對太極拳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通過校園網、公眾號、組織參觀相關影視等網絡途徑,對太極拳的歷史、發(fā)展、特點等方面進行課前宣傳,吸引學生的興趣點;通過組織比賽的方式,給予學生第二課堂學分獎勵等,吸引學生自主練習。
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專業(yè)的教師則是 高質量教學的基礎,如果沒有專業(yè)的教師,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就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針對目前普通高校太極拳專業(yè)教師儲備不足的情況,可以從培訓現有教師和引入新人才兩方面進行著手,雙管齊下。
一方面,邀請?zhí)珮O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校,對現有太極拳任課教師進行培訓,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尤其是拳理拳法和太極推手等方面的強化。另一方面,可以面向社會,聘請?zhí)珮O拳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到校進行任教,或者面向體育院校招聘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或者太極拳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擔任專任教師。
目前大多數普通高校的太極拳課程都以24式簡化太極拳為主,在簡單易學的同時,也使得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針對這個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在動作教學的同時,加入對應的拳理拳法講解;增加太極推手教學;增加太極拳教學種類,24式簡化太極拳是以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為主簡化而來,它的動作比較慢,而且動作的很多細節(jié)都省略了,學生無法通過24式簡化太極拳體會太極拳真正的精髓,所以增加太極拳教學內容勢在必行,比如增加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或陳式太極拳,傳統(tǒng)楊式太極拳沒有經過簡化,有助于學生在24式太極拳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太極拳的精髓,陳式太極拳中發(fā)力動作較多,動作觀賞性更高,相對來說,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加入太極拳相關的人物事跡的講解,添加太極拳主題電影等,讓學生從其他方面了解太極拳的同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此外還可以開展課外學習環(huán)境,建立太極拳運動隊,帶領隊伍外出參加比賽,提升學生的榮譽感等。
對于體育學科來說,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像室內理論課一樣參考教材,所以課前的備課更加重要。對于備課來說,教材是重中之重。有些學校還有留學生的太極拳課,這就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教材了,針對留學生的文化差異和語言情況,對于教材的要求就更高了。教材這方面可以鼓勵任課教師進行教材編寫,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又可以有針對性的配置教材。
太極拳集美學、藝術學、武術、中醫(yī)等思想為一體,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在國際上,也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而被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深,在國際上也有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在高校推廣太極拳,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抑制當代男性青年女性化發(fā)展傾向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校開展高質量的太極拳教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