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芬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青陽街道高霞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01)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課改要求加強對學生品行的培養(yǎng)。在小學時期學校就應該抓強對學生的品行培養(yǎng),為了進行這一培養(yǎng)我們對德育樹人進行探究。同時隨著現(xiàn)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犯罪有可能出現(xiàn)。在小學時候就培養(yǎng)他們的德行有利于減少以后的犯罪行為。同時由于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其他的素養(yǎng)都會有一定的幫助,我們在語文上對學生的德行進行培養(yǎng)能夠更快速。
小學生剛剛進入學校,像白紙一樣。教師在學校中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還要對學生品行進行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之前,教師需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雖然小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但是學生在前幾年的生活中,接觸的人和事都不一樣。但是,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學生的心理活動,再進行逐步方案的實施。同時教師去主動了解每一位學生,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于自己的關(guān)切和愛護,感受到自己是在一個大家庭當中。
例如,教師在進行上課之前對所有學生進行一個徹底的了解。這個了解不是通過死板的提問題回答的方式進行的。教師可以以做活動的名義去了解學生。比如,在進行部編版二年級的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在進行對曹沖稱象這一課文的講述時,就可以在課前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中,問學生再那種環(huán)境下,自己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進行稱重。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有的學生性格外向,有得學生性格內(nèi)向,不同性格的學生教師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了解他們內(nèi)心活動。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盡量照顧到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能夠?qū)W生的基本性格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才能通過適合學生的方法德育學生。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因為極快的生活節(jié)奏而忘記去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的美好。所以,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也就變得有心無力。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多去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學生多去了解這個世界的美好和關(guān)愛,對于自身來說也是一個情操的陶冶的過程。上課時,教師不要只是注重于照本宣科,把課本上的內(nèi)容講完讓學生理解就完事了。學生在發(fā)現(xiàn)美的方面需要有老師引導,才能慢慢的學會自己去體驗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同時,教師再這個時候就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并且通過文字描述出來這些美,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方法。[1]
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登鶴雀樓的教學時,就可以通過向?qū)W生描繪這個美景的基礎(chǔ)之上為學生進行這首詩的講解。教師可以再講解之前,讓同學們聽一段音頻,音頻的內(nèi)容可以是一段配樂,也可以是一段朗誦這首詩的。還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這首詩描寫的鶴雀樓美景的展示。之后,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比如學生周圍身邊有什么美景?或者在今天剛剛過完的時間中,學生們遇到了那些覺得美好或者開心的事情?教師引導學生去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周圍的美好事物。并且,把這種美好的事物先描述出來,可以用到在這篇古詩里面學到的寫作手法,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己想法的表達。
有國才有家,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不只靠技術(shù),還靠每一代人對國家的熱愛延伸出來的動力。因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心懷天下,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是一種求學的動力,一種學習的支撐力。學生對于國家的熱愛可以從文字當中獲得,也可以從其他的渠道獲得。但是,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多半愛國情懷的接觸是在上課的書本上獲得的。教師在教學時,不僅可以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入手,還可以從祖國的美好河山入手。通過美麗的風景、先烈的奉獻精神,激起學生對于國家的熱愛和忠心。[2]
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就可以從祖國的美麗風景、人文名勝、文化瑰寶等等多個方面入手,為學生介紹祖國的美好。比如淺談江湖、塞罕壩、九寨溝、敦煌莫高窟……這一系列的名勝古跡。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望廬山瀑布,延伸出當時朝代的文化和名人趣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于國家,油然而然的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通過這種自豪感,加強學生對于國家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行,一個熱愛國家的人,一個可以融入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對于自己人身價值的實現(xiàn)是更加有意義的。
對于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不只是在學校。同時,社會上不同的方面也需要做出努力。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我們希望每一位學生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梢院煤脤W習,明白自己身為學生應當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學校不應當是制造學習機器的場所,而是賦予學生美好品行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