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開始的畫漢字到書寫漢字,我已經(jīng)陪伴你們的祖先走過了幾千年?,F(xiàn)在我將以新的方式帶你們?nèi)ンw悟中國漢字之美,追尋漢字之源……對了,忘記介紹我的名字了,我的名字叫中國漢字。
金文“匹”像布匹折疊的形象,表示丈量布匹的量詞,如兩匹布。也用作指騾馬等的數(shù)量,如一匹馬。引申指“單獨”(如匹夫)等意。篆文“匹”有所變化,但還是能看出布匹卷的形象。到了隸書,布匹的形象就消失了。
匹夫之勇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帶到吳國囚禁起來,受盡了各種恥辱。吳王夫差讓勾踐住在一間簡陋的石屋里喂馬。勾踐每天都把吳王夫差的馬匹喂飽,洗刷干凈,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都非常恭敬地給他拉馬。就這樣過了三年,夫差認為勾踐已經(jīng)真心歸順他了,就放他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后,在自己的屋子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經(jīng)歷!
他穿上粗布衣服,吃著粗茶淡飯,跟越國的老百姓一起播種耕田。勾踐的夫人也帶領越國的婦女養(yǎng)蠶織布,發(fā)展生產(chǎn)。
十年過去了,越國變得國富民強、兵強馬壯,越國的將士們又一次次向勾踐來請戰(zhàn):“大王,越國的民眾敬愛您就像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xiàn)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zhàn)吧?!?/p>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zhàn)要求,把將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我聽說古代仁德有能力的君王不因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nèi)狈ψ詮姷木?。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匹夫之勇去殺敵,而希望你們能夠團結(jié)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軍民都互相鼓勵。大家都說,有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賣命出力呢?由于越國全體將士的斗志十分高漲,作戰(zhàn)勇敢,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啟示
匹夫之勇比喻打仗不能光憑一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出處
《國語·越語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