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英
(福建省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南靖 363600)
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內容和方法的概括,是從數學內容中提煉的數學觀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借助數學思想方法學習新的知識內容,高效解決數學問題,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其中,優(yōu)化課堂活動設計[1]。具體來說,教師應當分析教材編排的目的,發(fā)掘隱藏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將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到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除法”一節(jié)時,教材中設計了熊貓分竹筍的情境:有12 根竹筍和4 個盤子,將12 根竹筍平均放在4 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幾根?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的平均數知識,引入除法算式,讓學生認識“÷”這個符號,同時引入分魚等題目,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計算加深對除號的理解,進一步認識除號的意義,掌握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深化對除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教材中隱含著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師要從備課環(huán)節(jié)入手,深層次解讀教材,發(fā)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預習能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思想,也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方式。眾所周知,“填鴨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借助預習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思想的認知。在預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數學思想進行分析,降低知識學習難度,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并及時發(fā)現教學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彌補措施,改善教學方式。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旋轉等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分類歸納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剪紙、風車等實物對學習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在學生對軸對稱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讓他們說一說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展示更多的圖形,讓學生根據軸對稱知識,將其進行分類,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分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為接下來學習旋轉知識做好準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數學知識進行歸納、分類、整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了更好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綜合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式的選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集合思想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擺草莓的內容,引入余數的概念,讓學生對余數有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6”和“7”可能存在的余數列出來,如“6”的余數有“1、2、3、4、5”五種可能,“7”的余數有“1、2、3、4、5、6”六種可能。之后,教師讓學生觀察和思考余數有什么特點,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學生通過討論、思考可以發(fā)現,余數不能大于除數。之后,教師引入擺正方形的活動,分別使用“8、9、10、11、12”根木棍,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不同數量的木棍分別可以擺出幾種正方形,余下幾根木棍。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加深對余數的認識,同時了解了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提高了學習效率。
課堂總結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對課堂知識的總結,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能從中發(fā)現教學中的不足,并對遺漏知識做出補充。同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堂總結使學生明白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提煉出隱藏其中的數學思想。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一節(jié)要求學生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在課堂總結時,教師要讓學生回憶計算過程,并思考其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逐漸內化計算法則。在復雜的解答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找出條件,然后分步驟解決問題,如知道什么、問題和哪些已知條件有關、怎樣解決等。這樣,學生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加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進而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在教學中巧妙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順利解決數學問題,進而提高數學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