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美雯
(福建省晉江市養(yǎng)正中學,福建晉江 362261)
批判反思既是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具備的能力,也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批判反思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產生向善的可能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應明確其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審辯式思維,成長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審辯式思維源于美國,包含了三種要素:邏輯探究與推理論證的學問、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角度及實踐運用的技巧,其培養(yǎng)過程屬于一種智力訓練的過程。在該過程中,人們可以靈活運用相關的概念、分析、評估、實踐及應用等進行合理的試驗分析,獲取各種相關的信息,最終形成完整的意識,指引自身的行動。由此可見,具有審辯式思維的人可以超越外在的道德權威,將批判思維作為學習道德的方式,使自身根據情感、經驗、學識、理性等作出合理的判斷,明辨是非,并根據善惡原則進行自我批判和反思,承擔自身的責任[1]。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在現實情境中向善的可能性。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思維,能夠提高其學習效率,使其形成良好的獨立判斷能力,不斷與時俱進,增強自身學習意識,從而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審辯式思維還能使學生通過思考和實踐來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實現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自我導向及自我校正等,增強整體嚴格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溝通水平,最終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2]。
在當前背景下,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明確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的意義,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現階段的發(fā)展模式。從教學目標、問題探索及課堂評價等角度,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為學生營造優(yōu)質的課堂環(huán)境。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優(yōu)化現階段的發(fā)展模式,明確學生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目標,然后以現有的教學理念為基礎,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審辯式思維發(fā)展的內容,將其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材中經常出現部分提問式內容,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的“情緒的管理”一框對學生提出了問題,讓學生根據實際情境思考“這樣做對嗎”,使學生基于自身經驗回答問題并進行反思。在第五課的“我們的情感世界”一框與第六課的“集體生活成就我”一框中也引出了大量內容,使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并根據實際內容對各種選擇進行分析,呈現出明顯的復雜性、開放性特點,引導學生明辨與體察,讓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經驗與思想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提問可以使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得到有效優(yōu)化,逐漸深入地分析各種觀點,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最終保證自身行為的合理性?;趯W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除注重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fā)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日常生活,調整自身情緒,作出合理的判斷。因此,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實現指向性的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明確教學目標,以達到教學目的[3]。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來解決問題,并為決策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積極發(fā)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可以使學生面對復雜問題時探索出全新的方向,如教師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解決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保證各項教學內容的落實。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生命可以永恒嗎”一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基礎問題以引導學生探討,使學生懂得探索生命、敬畏生命。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學生針對基本問題、辯論問題、導向問題、啟發(fā)問題開展探究,深入探索生命的意義,調動自身探究思想,提出各種問題,不斷進行激烈的討論。在探討中,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得到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問題的價值,不斷完成任務,在思考過程中既提升了自身的探索能力、推理能力、審辯式思維等,又促進了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
再如,在講解道德與法治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網上交友新時空”一框時,教師以辯論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網上交友的正面影響及負面影響為辨析話題來設計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辯論小組。在探索理性觀點與觀點判斷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明確網絡交友產生的影響。教師作為教育的推動者,應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行分析答案,幫助學生形成合理、正確及審慎的思維。教師通過問題可以使學生深入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審辯思維,優(yōu)化道德理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4]。
在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及教學評價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創(chuàng)新,將教學評價與學生發(fā)展相結合,促進學生審辯式思維水平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教學評價,以學生維護秩序、遵守規(guī)則的情況為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分析。經過評價,學生主要有兩種選擇,一種為正面的選擇,另一種為負面的選擇,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評價分析,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優(yōu)化其審辯式思維,明確其思想的價值向度,從而完成整體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情況制訂相關的評價表,根據學生做出的選擇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再次進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與討論,進一步探索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審辯式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5]。
綜上所述,在當前背景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優(yōu)化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探索與分析問題,將審辯式思維轉化為自身的思維發(fā)展取向。這樣不僅有助于教師探索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優(yōu)化課堂評價與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而且更有助于將學生培養(yǎng)為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