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當歷史跨越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史,如大海的波濤滾滾,依然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震撼。當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談到他看到了桅桿的尖頭時,我卻在一波浪潮過后看到了一枚枚閃亮的貝殼,那是在大海中磨煉、凝結而成的閃光智慧——于微弱處看到光,找到可立地扎根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寫于1930年1月5日。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國民革命暫時進入低潮,毛澤東領導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根據(jù)地。
但是,當時黨內有左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為中心舉行武裝起義;而悲觀思想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則在強敵進攻面前,懷疑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展的前途,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
他們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來,不愿經過艱苦奮斗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jù)地,而是主張用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再來一場全國武裝起義。
而更大的世界歷史背景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由于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而這次經濟大危機更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發(fā)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tǒng)治、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世界格局即將面臨一次風雨飄搖的動蕩與重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當時毛澤東做了最重要的事:
1.于微弱處看到光(希望);
2.找到弱勢崛起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斗爭);
3.堅持建立革命根據(jù)地(從0到1,建立自己有根的生態(tài)體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喚醒希望,統(tǒng)一思想,激發(fā)斗志。
世界的發(fā)展本來就是不確定的,而人類的本能是追求確定、安全。這就要求企業(yè)決策者必須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而恰恰企業(yè)家精神之一就是敢于擁抱不確定。
在茫茫黑暗中發(fā)出微弱的光,于未來不確定中看到希望,這不但需要勇氣,也需要方法。重要的是行動,你必須做點什么,找到有根的道路,才能連接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