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臻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實驗幼兒園,福建南平 354100)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的溫暖,能夠滿足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求。但在游戲課程中筆者發(fā)現,教師在提供材料時存在盲目性和主觀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游戲的開展。因此,在當前社會呼吁“把游戲還給孩子”的同時,也要求幼兒教師思考:哪些材料更能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游戲中材料投放的方式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怎樣的價值?經過前期的研討與調查,筆者發(fā)現低結構材料由于目標隱蔽,能夠給予幼兒很大的自主空間,加上其具備開放性等特性,能有效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更好地實現幼兒自主學習。所謂低結構材料,就是原生態(tài)、簡單、多元的材料,它們存在一個共同特點——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可以賦予幼兒最大想象和活動空間的材料[1]。教師應投入大量低結構材料進行戶外自主游戲,在大自然中,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中開展游戲活動并獲得經驗,以契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
在選擇低結構材料時,教師既要考慮每種材料的類型,又要考慮投放的低結構材料是否符合幼兒原有的認知水平,能否提升和促進幼兒發(fā)展,以滿足幼兒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需求,讓幼兒體驗創(chuàng)造或運動帶來的快樂。
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發(fā)展目標和興趣需要,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存在差異,在戶外游戲中,每個區(qū)域的材料儲備應匹配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以“筑夢空間”戶外建構游戲為例,區(qū)域中除了提供木板、木塊、木樁、木片等低結構材料,還提供了各種輔材,如紙板、紙杯、紙筒、PVC 管、塑料片等,以開發(fā)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適應幼兒的發(fā)展需求。隨著幼兒的能力逐步提高,中、大班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更高,豐富而適宜的活動材料能使他們在個別化學習中積極有效地與材料互動,并促使他們在自主游戲活動中主動探索。
在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考慮班級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各年齡段幼兒的動作發(fā)展、身心特點等因素,投放難易程度不同的低結構材料以供幼兒選擇[2]。如“冒險島”戶外自主游戲中,為了讓材料適合不同水平的幼兒,教師提供了高、中、低三種不同高度和長度的木梯供幼兒自由選擇,這使幼兒有了安全感和控制感。幼兒可以從最容易的開始,在與材料充分互動后,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所需的低結構材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幼兒沒有過大的精神壓力,不再害怕失敗或擔心自己不能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積極主動地按自己的進程活動。這樣,在自主游戲中,幼兒的畏難情緒明顯降低,目標的達成度顯著提高。
在游戲中筆者發(fā)現,賦予戶外自主游戲一個主題,更能激發(fā)幼兒游戲的興趣。在每次戶外自主游戲前,教師可組織幼兒開展游戲前談話,以幼兒的意愿為主,確定游戲的主題,針對主題來選擇相應的低結構材料[3]。有了主題,幼兒選擇相應的低結構材料更有目的性。在游戲情境中,自主確定主題、自主選擇玩伴、自主選擇低結構材料等促使幼兒深度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隨著游戲的推進,幼兒的興趣點各不相同。教師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時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點燃和延續(xù)幼兒的游戲熱情。在戶外自主游戲“冒險島”中,第一階段,幼兒對搭建“冒險島”興趣最濃,他們選擇廢舊輪胎、竹梯、長凳等不同組合,搭建出高低不同、難易不同、造型各異的小橋和小山坡等。第二階段,幼兒開始探索“冒險島”的探險過程,對長凳和竹梯搭建的小橋和斜坡充滿興趣。因為高度的問題,幼兒挑戰(zhàn)起來頗有難度,教師適時提供了繩子、單杠,以輔助幼兒游戲的進程。第三階段,幼兒將游戲情境融入“冒險島”游戲中,開始在游戲中分配角色,于是教師又適時投放了大小不一的各種布料、小木塊等低結構材料,幼兒自制服裝道具,又一次投入主題情境下的戶外自主游戲中。
低結構材料的調整投放,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活動興趣和探索興趣。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低結構材料的價值,找到適合幼兒游戲的材料資源,綜合其他教育元素多方位地引導幼兒游戲的發(fā)展[4]。幼兒在游戲中不斷與各類低結構材料互動,使低結構材料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讓幼兒對游戲始終保持適度的新奇感,進行持續(xù)探索,不斷發(fā)現游戲的新玩法,呈現變化的動態(tài)性的游戲過程。
幼兒對一種材料的探究興趣是有限的,隨著主題游戲進程,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和探究也會有所變化,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幼兒的需要,適時增減低結構材料,利用提問、追問等方式,延續(xù)幼兒游戲的興趣和熱情。戶外游戲“瓶蓋樂”中,教師投放各種瓶蓋讓幼兒拼圖,之后添加彩色卡紙、小扇子、毛線、毛球等支持幼兒進行創(chuàng)作。每種材料的添加都能為幼兒帶來新的挑戰(zhàn),而有挑戰(zhàn)就會對幼兒的探究有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要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作為兒童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我園地處山區(qū),有著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教師善于收集各類生活資源和鄉(xiāng)土資源的低結構游戲材料,供幼兒開展自主游戲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幼兒積累游戲經驗,更能凸顯園本地域特色,還能讓幼兒在游戲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我園開展了以竹、稻草、木、繩、紙箱、PVC管、輪胎、牛奶罐、報紙等低結構材料為主的形式多樣的戶外自主游戲,以竹這一材料為例,園區(qū)開發(fā)了建構類、益智類、操作類等游戲材料,多達30 種。
生活中低結構材料的開發(fā)和利用,能在節(jié)約資源、變廢為寶的同時,為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提供平臺,潛移默化地增強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投擲的小紙球是廢報紙團成的,撥浪鼓的鼓面是用小鐵盒或小紙盒做的,曲棍球是用PVC 管和易拉罐組合而成的,等等。一些低結構玩具是由幼兒和爸爸媽媽在家一起設計、制作和裝飾的,既增進了親子感情,又增添了游戲的樂趣。幼兒園應在整合鄉(xiāng)土資源和生活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低結構材料的活動價值,真正體現戶外自主游戲的生活化、游戲化和趣味化。
投放了低結構材料的戶外自主游戲,大大激發(fā)了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興趣,摒棄以往由教師指定和安排的游戲,避免了“玩不到想玩的游戲”或“老師讓我玩的”等現象的發(fā)生。在與低結構材料的互動中,幼兒自身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能玩——幼兒體質增強;敢玩——幼兒更加自信;會玩——增強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愛玩——促進良好社會能力的發(fā)展。
戶外自主游戲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的游戲手段,能讓幼兒的身體發(fā)育回歸天性,教師在游戲中適宜地提供低結構材料,也讓幼兒的游戲發(fā)展回歸了天性。當前幼兒教育將游戲作為架構課程的主體,因為游戲不僅是幼兒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當教師把游戲真正還給幼兒,把自己從“游戲中的教師”轉變?yōu)椤坝螒蛑械耐姘椤睍r,就會發(fā)現,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也會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愉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