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zhèn)永平小學 施 萍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大體意思是這樣的,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閱讀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自己主動地理解和感悟,以及自發(fā)地思考和探索在語文學習中是尤為重要的。
在朗讀示范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朗讀個性,應該鼓勵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讀個性,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種愉快的氛圍,在讀音標準、有感情的前提下讓每一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讓他們讀得愉快,讀得輕松,讀得投入,并且鼓勵他們將自己在朗讀上的發(fā)現(xiàn)分享出來,讓學生互相提高,互相啟發(fā),這樣也會豐富朗讀的特色,讓朗讀更有趣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彪S著我們知識的積累,以及對學習的不斷探索,我們慢慢懂得了朗讀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很少,對很多學習方法都是不能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這種引導應該是有效的、良性的引導,應該讓學生懂得每一種學習方法的意義以及目的,同時,教師應該適當?shù)夭扇∫恍┕膭铋喿x的方法,對放聲朗讀、積極練讀的學生提出表揚,與學生家長配合,讓學生在家也能有效地練習,從而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能自信地朗讀。
教學中,教師應多形式引導學生閱讀,例如,接力朗讀、同桌分配角色互讀、開展小組朗讀競賽等等。另外,教師應該善于創(chuàng)造或引導學生自發(fā)想象相應的情境,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浮現(xiàn)相應的人物、環(huán)境、動作以及心理,讓學生在情境中閱讀,生動的畫面能調動學生的真實情感,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不理解的朗讀就會像“小和尚念經”一樣乏味,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字眼”“詞眼”讓學生慢慢感悟,層層咀嚼。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教師應就重點詞語“找水喝”來進行情感的揣摩和思考,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閱讀。
教師:孩子們,請用一個詞形容烏鴉在找水過程中的心情。
學生1:著急。
學生2:急躁。
學生3:迫不及待。
教師:同學們答得很棒,此時的烏鴉在找水的過程中是很著急的,找了水以后喝不到也是很急躁的。那么,學生在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應該是用怎樣的感情呢?
學生:焦急不安。
教師:孩子們非常棒,能體現(xiàn)烏鴉此時此刻的心情以及喝到水以后開心的狀態(tài)。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配合與互動,讓學生體會關鍵詞的內涵,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文章中心,對重點詞的深度咀嚼能使學生真正感悟,主動思考,嚼出文章滋味。
讀書講究能“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是說讀中有思考,讀出來是說讀完有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關鍵句子,讀出文章的精華和本質,那樣朗讀就與文本產生了共鳴。
設定明確的朗讀目標,并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讀懂、讀透。很多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朗讀,導致很多學生匆忙地完成閱讀任務,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很難真正地理解課文,反而浪費了時間。在朗讀訓練中,學生的參與度尤為重要,教師應該調動所有學生參與進來,避免學生只做聽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定為各個學段閱讀的第一目標。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差,并且知識儲備不足,讀起來就會磕磕絆絆,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帶感情朗讀比較困難,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例如,二年級《風娃娃》一課中寫道:“到田野里去吧,你可以幫人們做許多事?!边@一句學生需要學著媽媽的語氣,揣測媽媽的心情完成朗讀。這對二年級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如果教師試一試去做媽媽的角色進行范讀,學生就能很容易地領會到其中的情感,并學習到這種朗讀方式,這句話就變得很容易理解了。
朗讀與媒體的結合,既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圖像能把難以讀懂的文章片段變得直接形象,從而讓學生記得更深刻;合適的音樂可以營造氛圍,讓孩子更容易進入情境中,從而讓閱讀更專注。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不同動物的腳印圖,學生就能明白這個小畫家的高明之處,閱讀也就會變得更加順暢。
總之,朗讀是語文之“本”,應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確保正確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具備自己的朗讀個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做朗讀的主角,讓學生愛上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