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松齡小學 許 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求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形成具備適應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等教學建議。思維發(fā)展貫穿語文學習的始終,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和通過語言理解別人思維的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是把“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此得出,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
國際視野下閱讀強調(diào)深度閱讀和審辨閱讀,即在文章中整合信息,搜尋信息,進行評價和比較,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考查融合在閱讀中的思維能力。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是教師提問缺乏有效性和思維的考量,學生滿足于簡單圈畫相關語句或直接從文中提取只言片語來談自己的粗淺感受,不同年段的語文課堂缺乏層次性,為改變這種情況,部編版教材在課后習題中設計了許多涉及思維發(fā)展的訓練點,需要教師提高重視。例如,五年級上冊《將相和》課后題:“廉頗、藺相如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么?”很多學生發(fā)言蜻蜓點水,只有一兩句話,例如:“廉頗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因為他放下架子,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學生并沒有經(jīng)歷“明確問題準—提取信息全(廉頗在整個故事中的行為舉止)—整合信息有條理”的思維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分析問題,得出廉頗人物印象至少三條:一是英勇善戰(zhàn),二是為國家利益著想,知道誤解藺相如后,自知不該嫉妒別人。三是為人真誠,知錯就改。每個特點后面都要有具體的事件做支撐,將描寫人物形象的點找全,這樣的人物形象才是豐滿的、立體的,這樣的課堂學習不但能幫助學生讀懂文字,還能推理,能評價,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全面性。
教師應營造研究型學習氛圍,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習成為一個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而非記憶或拷貝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思辨能力的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統(tǒng)編教材有很多課后題直接指向?qū)W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在《鹿角和鹿腿》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和學生把關注點放在“美麗的鹿角差點讓鹿喪命”上,學生很容易形成“美麗的鹿角不僅沒用,還差點害鹿丟命”的潛意識,甚至片面地認為美麗的東西都是不好的。這就需要教師深度解讀文本,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出合理的判斷。如《晏子使楚》中,晏子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的話語妙在何處?學生如果缺乏引導,很容易理解為這是個狗洞,“我”如果鉆過去,你們就是狗國。乍一看沒問題,但仔細思考后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晏子真的這么說還稱得上一個成功的使者嗎?他的話中含著這個意思罷了,他讓楚國人先匯報給楚王,料定楚王肯定會開城門,這樣他就完成目的進入城門,也能完成使者任務,聯(lián)合楚國抗秦。如果關注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會發(fā)現(xiàn),短短的一句話竟然有如此多的妙處。
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冊都有閱讀策略單元,專門指向?qū)W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典范。其中《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課后題借助表格幫助學生將隱性的思維推理過程顯性化,學生能借助旁批說說其他預測是怎么得出來的,并把握規(guī)律,嘗試創(chuàng)編故事,在接下來又會有什么小動物來尋求幫助。讓學生在重組和想象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
總之,思維培養(yǎng),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學科既是語言學科,又是思維學科。教師要在語言文字基礎上,引導學生找準思維觸發(fā)點,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最終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