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 張 雪 徐 慧
言語智能指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的語言,靈活掌握語音、語法、語義,并用言語智慧去理解語言的深層次內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積累語言資料,積極展開理解和賞析,避免淺層閱讀,展開深度解讀,進行語言知識的內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語言展開說寫活動,進而外化自己的語言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作品都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它們具有新穎、神秘的特點,而小學生也具有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利用文本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他們積極展開想象。首先,可以想象一下文本中的內容展現出了怎樣的情境。其次,可以展開仿寫活動,嘗試跳出思維定式,寫出更具有想象力的片段。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精神得到了釋放,能促使其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樣其言語智能又會得到提升。
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作品中所說的“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該事物和“金色巴掌”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提出:“作者指的是法國梧桐的葉子,秋天的落葉在形狀和顏色上都符合‘金色巴掌’的特點?!苯處熇^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積極觀察身邊的世界,并運用想象找到形象化的喻體,然后引導學生也大膽地想象,嘗試跳出思維定式,寫出更具有想象力的比喻句,除了從形狀、顏色上入手寫比喻句以外,學生還可以調動自己的聽覺感官、嗅覺感官、觸覺感官等,寫出更具有新意的比喻句。如有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創(chuàng)作了比喻句:“綻開的白玉蘭好像一只只展開翅膀的白鴿,一陣風吹來,它們微微抖動,似乎隨時都會凌空飛去?!睂W生在比喻中將靜態(tài)的花朵比喻成了動態(tài)的鳥類,跳出了思維定式,寫出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文字。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故事會的活動,圍繞文章中的留白處展開想象,嘗試填補其中的故事。這樣就能借機喚醒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他們心中的文學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發(fā)展其言語智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小學生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對角色扮演等游戲有濃厚的興趣,成功地扮演各個角色能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進而促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閱讀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角色扮演中,嘗試將自己想象成每一個人物,并跟隨人物的喜怒哀樂表達感受。如果學生對人物塑造的意見不一致,他們還可以展開互動討論,這能讓其進一步提升語言能力,學會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感受。
《將相和》一文展現了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體現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點,但是,由于作品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他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嘗試演繹藺相如和廉頗,并圍繞作品中的某些詞句展開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例如,在演繹廉頗時,學生發(fā)生了分歧,有的學生突出展現了廉頗對藺相如的嫉妒,在分析“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這段話的過程中,學生認為廉頗并非蠻不講理的人,相反,他有著愛國精神,能結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展開反思,并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是有勇有謀的人。所以學生在角色扮演時也調整了自己的表現,著重展現廉頗結合國家大義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在角色扮演中,學生發(fā)現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能貼近人物形象,進一步感受文字的神奇之處。
角色扮演是小學生最熱衷的項目,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學生開展角色表演,讓學生在角色表演中深度融入課堂,這不僅可以極大地增加課堂教學的效益,更能活化課堂教學的效果,為語文課堂注入清新的氣息。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角色的獨特之處,感受語言的神奇之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對某一段文字的細化分析,說說是否能從看似普通的文字中領悟到人物的特點,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也是一種能提升學生言語智能的好方法。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精讀的文章作為例子,引導學生納入課內外其他的作品,展開同主題閱讀。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動言語智能,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作品,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此時要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討論,看看他們的切入角度有什么不同。
在學習《刷子李》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等文字片段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閱讀,在群文閱讀中思考如何才能寫好人物形象。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范文,還要指導他們從自己創(chuàng)作的文字中尋找人物特寫片段,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嘗試找出差距。學生首先從內容選擇上入手分析,發(fā)現優(yōu)秀的作品切入點都很小,常常寫的是生活中的某一個點,但是自己在寫作時卻常常涵蓋面太廣,沒有把握住細節(jié)。此外,學生還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發(fā)現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運用語言、外貌、心理、行為等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生動的人物形象,但是自己在創(chuàng)作時卻忽略了細節(jié)描寫。此外,學生還發(fā)現精彩的作品常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而自己的文章則顯得寡淡無味。在對比分析中,學生找到了人物描寫的各種不同方法,此后他們就可以結合自己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優(yōu)化作品。
學生言語智能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的點滴滲透,在教學進程中采取多樣化的途徑,而開展群文閱讀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進行對比閱讀時,學生要尋找多元化的閱讀點,結合自己的言語智慧進行創(chuàng)意搜索,如可以圍繞文章的內容、語言的運用、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文章結構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尋找切入點,這樣學生在閱讀時關注角度更加多樣化,在寫作時也能嘗試寫出自己的個性化特點。
小學生閱讀經驗不夠豐富,若遇到自己不太了解的主題,往往難以深入閱讀。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感悟,嘗試挖掘生活中的近似經歷,進而促使自己更好地感悟作品的內涵。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內心的靈性情感,讓他們情不自禁地想要用文字抒發(fā)自己的生活感悟,寫出入情入境的作品。
《匆匆》一文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寫了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理性感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這篇文章展開分析,結合生活感悟說說對時間的感受。學生發(fā)現,時間的確極其容易消逝,常常在自己不經意時消失掉,而課文則運用了不少比喻的手法,從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入手,很形象化地展現了時光匆匆的特點。這樣學生就領悟了作品的內涵,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體會了文章的內涵。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言語智慧,教師引導他們仿照課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思考一下在生活中是否也有什么抽象的事物,能用生動的比喻手法展現出人們的理性思考,然后圍繞其展開創(chuàng)作。如有學生便圍繞“勇氣”,運用比喻手法寫了自己尋求勇氣的過程,讓抽象的勇氣更具體化地呈現在作品中。
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也是學生感悟語言知識的寶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聯系作品,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這樣,學生不僅能提升言語智慧,而且會認識到文字就是用來展現生活實景,體現對人生的認知。這樣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作時也會少了幾分無病呻吟和雕琢詞句,能情不自禁地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自己對人生的領悟,升華對生活的情感,助推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輸出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言語智能,促使他們積極傾聽,學會說話,養(yǎng)成廣泛閱讀的習慣;還要積極展開寫作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我發(fā)展的土壤,讓學生從中汲取養(yǎng)料,發(fā)展言語智能。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由淺入深,逐步提升發(fā)展,進而在充滿情趣和交互的環(huán)境中,讓言語智能得到持續(xù)發(fā)展,真正實現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