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蓉
(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江蘇南京 210044)
寬容是包容社會的心態(tài)與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寬容就是對不同于自身的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人的選擇給予承認和尊重。每位學生的家庭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其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也會與他人產生差異,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與他人產生許多矛盾?,F(xiàn)在的小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享受著家人的寵愛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因此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驕縱個性。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在面對矛盾時,往往把自己放在首位,性格要強,受不了委屈,誰也不肯退讓一步,從而將一些小矛盾激化,甚至大打出手,釀成了嚴重后果。
在日常學校生活中,學生之間常常會有一些小矛盾,如他碰了我、他踩了我、他拿了我的文具等。有的學生樂此不疲地向教師打“小報告”,而有的學生就會打起架來。教師每天要處理無數(shù)件這樣看起來無傷大雅的小事。可是,這樣的小事為何引得同學之間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就在于學生不夠寬容。張家軍說:“所謂寬容就是對寬容對象的言行及其缺點與不足給予一定程度的包容?!睂W生們缺少對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對對方的錯誤難以接受、無法包容。
筆者所帶的班級里有個叫小樂的男生,享盡父母寵愛,凡事受不得一丁點兒委屈,犯了錯只要被批評了,就會大哭大鬧,甚至摔砸物品。某天午餐時間,他與旁桌的桌長小凡同學發(fā)生了沖突。起因是小凡本在好好吃飯,小樂調皮不停挪到旁邊這桌,湊上去與小凡說話嬉笑,還不時用手拍打小凡。作為桌長的小凡無奈道:“能不能別來我們這桌,在你自己桌上好好吃飯!”哪知小樂并不聽從,反而不斷挪來挪去,嘴里說著:“關你什么事。”小凡氣急了,往小樂這邊吐了一口口水,想讓小樂不敢再過來。小樂卻把飯盤一掀,抓了一把飯就要往小凡身上砸。筆者見后,立刻制止。但是,小樂并不聽,把飯團狠狠一砸,氣呼呼地去了一邊,飯也不肯吃了。事后,筆者找小樂調解處理。小樂卻一再強調是因為小凡吐了口水,指責小凡不應該這樣??僧敼P者問及小樂自己有沒有先犯錯誤時,他的回答卻是:“我沒有遵守紀律,但他不該吐我,都是他的錯,我才砸他的,我很委屈。”至此可以看出,這名學生一直把自己的錯誤歸咎于別人,對于錯誤也采用雙重評價標準,把別人的錯誤放大,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這其實也是現(xiàn)在小學生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小學生之間每每發(fā)生矛盾來教師這里對質,往往張口就是他怎樣怎樣,緊抓別人的錯誤不放。這些不理智行為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他們總是對別人要求過高,缺少換位思考。
這些寬容缺失問題的出現(xiàn)折射出學生認識觀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認識和意志上的以自我為中心,只允許自己的“獨白”,要求他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利我”的,與自己意愿不符合的都予以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平等都難以達成,更何況寬容。小學生因為個體有限的認知,很難理解并尊重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讓學生學會寬容,實際就是引導學生承認別人的價值。正如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應學會的一種美德。寬容是學生形成和諧人際關系,更順利地適應社會的必要品質[1]。而一個班級如果沒有團結友愛的班風與和諧寬松的人際關系,學生沒有寬容謙讓的品質,就難以形成一個正能量的班集體。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寬容意識尤為重要。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huán)境對學生的品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而和諧、寬容的校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寬容意識的培養(yǎng)[2]。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學生成長的沃土。特別是對于現(xiàn)代中國獨生子女來講,活動可以讓他們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在活動交往中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在集體大家庭中陶冶情操,懂得為集體爭榮譽、為他人服務,使他們胸懷坦蕩、為人平和友愛、寬容大度。學校要定期舉辦文體活動,如“六一”的節(jié)目排練、班級足球賽等,讓學生們參與其中,了解自己的特長,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真正融入集體,感受群體的力量和作用,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這種集體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寬容品質的橋梁,而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會、自我教育,其教育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德育課程并不是一項具體的課程,它可以隨時發(fā)生,也可以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班級環(huán)境、班級文化建設、班會課等。在平時的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把寬容意識滲透給學生,教會他們只有互相尊重,才會得到別人的寬容和諒解。教師可以在班級的板報上經常寫一些有關寬容大度的名言,也可以經常給學生講一些有關寬容的故事,還可以經常組織以寬容為主題的班會,將寬容意識和尊重意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認知中。
塑人先正己,教師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學生的行為。教師的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品質。正如烏申斯基所言:“教師的道德品質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都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彼裕處熞匾曆詡魃斫痰淖饔?,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寬容品質。要想讓學生學會寬容待人,教師就要先學會寬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生受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耐心地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也要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以寬廣的胸懷給予學生包容[3]。這樣就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也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寬容給自己帶來的感受,明白寬容的意義,在自己處理與同學間的矛盾時也會秉持寬容的態(tài)度。
教師還要深入了解、研究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容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同時,教師還要積極采取賞識教育,欣賞每位學生的獨特性。在寬容而富有眼光的教師眼里,每個學生都被賦予了無比的期望。皮格馬利翁效應說明,教師的贊賞和期待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積極向上的動力。教師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久而久之,也會把這種智慧和美德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懂得只有學會寬容,才能化解矛盾,才能讓同學之間更加友好、團結,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雨果說:“比大海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睂捜菔菍W校教育和學生認知發(fā)展共同建構的一種深層次品質。寬容教育應該滲透到我們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寬容來滋養(yǎng)寬容,真正讓寬容之花悠悠開進學生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