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興偉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南夏墅中心小學,江蘇常州 213000)
新課程改革已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摒棄“填鴨式”教學模式,通過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將學生逐漸引導到“自主、合作及探索”的學習道路上來。同時,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探索與研究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拓展學習思維,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構建開放、自由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做、敢說,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完成對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進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從分享式教學的應用情況來看,這是一種提倡通過積極情緒體驗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方式。在分享式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前置學習過程及課堂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進行耐心解答,同時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使他們在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氛圍中對學科知識展開探索,與同伴一起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
目前,已有不少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應用了分享式教學模式,從整體應用情況來看,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使數(shù)學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得到提高,也獲得了不少師生的好評。但是,仍有部分小學數(shù)學教師對分享式教學認識不足,重視程度及支持力度都不夠,沒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出分享式教學的優(yōu)勢。部分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偏向于形式化,即教學思維仍受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沒有將學生視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學生群體互動溝通較少,未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導致部分學生喪失了深入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也沒有動力主動與同學們進行溝通交流。
此外,筆者還發(fā)現(xiàn)部分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專業(yè)能力都較低,對自身從事的教學工作的理解存在偏差,未能給予學生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導致學生也不太愿意接近教師,即便是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也不會在第一時間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久而久之,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畏難心理[1]。
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數(shù)學教師必須對這一點有清晰的認識。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為重要任務,使他們擁有主動探索和學習的能力,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敢于放手,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學習[2]。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內(nèi)容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將圖形畫在黑板上,然后圍繞圖形給學生講解相關知識,但很多學生初次學習幾何知識,并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和吸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對圖形知識產(chǎn)生疑惑,認為其學習難度較大。這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僅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還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可謂得不償失。針對此類知識,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鼓勵他們將學習成果與同學分享[3]。
長方體與正方體等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如學生用的文具盒就是標準的長方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具有相同形態(tài)的物體,然后讓學生畫出不同角度的視覺圖,數(shù)一數(shù)一個長方體究竟有多少個面、多少條棱及多少個頂點。當然,學生也可以不畫圖,而是直接觀察物體。等學生觀察完畢后,教師可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對存在疑惑的地方進行溝通、交流,并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引導他們對新知識展開思考,如“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都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處呢?”“若將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完全展開,我們將獲得什么樣的圖形呢?”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觀點不一致的現(xiàn)象,常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在分享式教學中,學生因觀點不同而發(fā)生分歧就不足為奇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持有相同觀點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然后讓觀點不同的小組展開知識辯論,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五年級“多邊形的面積”相關內(nèi)容時,有些學生認為若邊的長度相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與正方形的面積一樣,有些學生則不這么認為?;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等到討論結束后,再將他們的意見進行總結、歸納,并給予適當?shù)姆治雠c評價。在此過程中,雙方的“唇槍舌劍”其實就是知識和信息的交換及分享,為了讓對方接受并認可自己的觀點,雙方都會不遺余力地挖掘書本中的知識要點,并反復分析對方觀點中的漏洞。這樣一來就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完善了知識結構與體系,同時活躍了數(shù)學課堂氛圍,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4]。
為確保分享式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筆者認為,在分享式教學過程中有幾個要點是教師應注意的,即多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能急于讓學生展開討論;要把握好思考與分享的時機,若思考的時間不夠,分享信息的質(zhì)量必然低下,而若是分享的時間不夠,則無法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信息互換。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小數(shù)加法與減法”的分享式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整數(shù)加減與小數(shù)加減的異同,使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再與同伴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才能在與同伴的分享中有話可說。
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都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上,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這一點在分享式教學中尤為重要[5]。為保證分享學習的有效性,學生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而應努力找出他人觀點中的亮點與紕漏,并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果學生自顧自地表達觀點、無視他人評價及過分以自我為中心,都會影響分享學習的效果。
在分享式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緊扣觀點主題,盡量保證所述內(nèi)容的條理性與邏輯性,做到條理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論點、看法及建議,當聽不懂對方觀點時,應禮貌地提出重述要求,而當對方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則要有禮有節(jié)地進行辯論[6]。另外,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辭與態(tài)度。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不再是課堂上的“主人”,而且現(xiàn)代教育也不提倡“一言堂”,這就為分享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應用機會。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堂交給學生,利用分享式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他們多分享、多探索,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