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杏 田俊英
(重慶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010)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之間的醫(yī)學交流日益頻繁,大量中西醫(yī)藥文獻需要被翻譯,國內(nèi)外許多譯者都在致力于醫(yī)學翻譯研究。醫(yī)學英語文本是一種特殊的專門用途英語文本,有其獨特的文體特點,在詞匯方面,專有詞匯多,一詞多義的情況很普遍;在句法方面,長句、從句多,非謂語動詞多,被動語態(tài)多等。[1]然而,醫(yī)學翻譯文本質量堪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翻譯理論的指導。隨著國內(nèi)外語言翻譯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先進的翻譯理論應用于翻譯實踐中。筆者在大量的文獻閱讀中,發(fā)現(xiàn)文獻中較多談及卡特福德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在CNKI中檢索到關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的研究論文多達407篇,比如席曼[2]探討了翻譯轉換理論在影視劇方言翻譯中的應用,白雪力[3]研究了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科技英語漢譯中的應用,蘭蕾[4]分析了翻譯轉換理論在中醫(yī)文本中的應用等。但其語料多為科技類、文學類、電子信息類文本,而該理論對醫(yī)學文本指導作用的研究卻較少發(fā)現(xiàn)。鑒于目前國際間醫(yī)學信息交流日益頻繁,醫(yī)學文本英漢翻譯任務越來越重,因此,本文選用《中國關鍵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篇上下冊》和臨床醫(yī)學論文為基礎語料,結合醫(yī)學文本的語言特點,采用理論、例句、分析三者相結合的方式,探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對醫(yī)學文本英漢翻譯的指導作用,以期提高譯文質量,為醫(yī)學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于1965年在其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第十二章中首次提出“翻譯轉換”這一概念。他借用了韓禮德的系統(tǒng)語法及其對語言“層次”的分類來說明翻譯轉換現(xiàn)象,并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系統(tǒng)論述了翻譯轉換的定義和類型。[5]系統(tǒng)語法理論有三套基本層次(形式、實體和上下文)、四個基本范疇(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tǒng))及三個階(級階、說明階和精密階)。[6]39卡特福德認為所謂翻譯轉換就是“偏離從源語到目標語過程中的形式對等”。翻譯轉換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層次轉換,而其譯語中的等值單位則處于不同的語言層次;另一種是范疇轉換,是指翻譯過程中形式對應的脫離,它又可以再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nèi)部體系轉換。[6]38卡氏轉換理論主要使用了語法和詞匯兩個層次,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tǒng)四個范疇。
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提出了形式對應和文本等值兩個概念,并對二者進行了區(qū)分,發(fā)現(xiàn)這兩者差異很大,所以進行翻譯轉換是必然的。[7]其中,前者指任何譯語的語法范疇在譯語的“機體”中盡可能占有與該源語語法范疇在源語中同等的地位,而后者指在特定的語境中任何譯語文本或部分文本成為源語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6]38卡氏翻譯轉換模式重點比較了原文與譯文在語言形式和結構上的異同,并詳細分析了發(fā)生在譯文句法層面上的種種變化,可操作性較強,對翻譯實踐和教學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8]卡式轉換理論從語言學的微觀角度分析翻譯過程,為翻譯研究引進了一種新的精確度。[9]160在醫(yī)學文本英漢翻譯中,該理論從詞匯、句法兩方面著手,指導發(fā)生在譯文各個層面上的轉換過程,為醫(yī)學翻譯提供了新思路。
卡氏翻譯轉換理論包括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兩種類型,筆者將運用理論、例句和分析結合的方式分別闡述其在醫(yī)學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層次轉換是指發(fā)生在不同語言層次上的翻譯轉換??ㄌ馗5抡J為,在層次方面,唯一能發(fā)生轉換的就是語法轉換和詞匯轉換。中文沒有時態(tài)、體和單復數(shù)的概念,在表達時間概念時,常用時間指示詞來表示,比如“已經(jīng)、正在、曾”等。而英文有3個主要時態(tài)(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2個主要的體(進行體和完成體)以及嚴格的單復數(shù)形式。對醫(yī)學英語進行漢譯時,英文的語法意義只能通過中文的詞匯意義來傳達。
例1:She has undertaken diagnosis,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such as SARS,hand-foot-and-mouth disease,post-quake epidemics,and the H1N1 flu virus.
譯文:她曾承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后防疫、甲型H1N1等傳染病診治研究任務。
分析:英語句子的時態(tài)只能通過時間副詞在中文里體現(xiàn)出來,其中的has undertaken翻譯為“曾承擔”,現(xiàn)在完成時的語法意義通過時間副詞“曾”的詞匯意義來傳達。
例2:Li Lanjuan is a Chinese epidemiologist,a member of the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f the NHC,and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譯文:李蘭娟,中國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分析:英語句子中名詞前要加定語,比如冠詞。例2中,英語句子中謂語動詞為is,賓語為單數(shù)名詞,前面要加上不定冠詞a/an,這里的冠詞并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中文里不需要將其翻譯出來,如譯為“一個專家,一個成員”則顯得翻譯腔十足。
范疇轉換指發(fā)生在相同語言層次上的翻譯轉換,包括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tǒng)內(nèi)部轉換四種類型。
1.結構轉換
In addition, the deposition of CdS thin films by the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CBD) technique in big scale solar cell production, could pos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due to the large amount of Cd-containing waste from the process deposit[5].
結構轉換涉及所有的語言層次,實際上就是指語言結構的轉換,主要體現(xiàn)在語法結構上。比如,句子成分的增加或減少,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轉換,前置修飾和后置修飾的轉換,肯定與否定的轉換,英語主語突出和漢語主題突出之間的轉換,事實與評論的位置轉換等。
例1:By March 31,more than 76000 patients had been cured and discharged.
譯文:截至3月31日,全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超7.6萬例。
分析:英語句子多用被動語態(tài),中文多用主動語態(tài),少用“被”等含義。例1中,英語被動句譯為中文的主動句,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
例2:According to partial statistics,more than 50000 volunteers joined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pidemic in Wuhan,a city with a population of 10 million.
譯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總人口約1000萬的武漢,有5萬余名志愿者支援抗疫第一線。
分析:在修飾語位置的選擇上,如果英文中修飾語比較短,譯為中文時則置于其修飾的名詞之前。例2中地點名詞“武漢”后的修飾語較短,在翻譯為中文時,后置修飾語譯為前置修飾語,使句子結構更為緊湊,更符合中文表達。
2.類別轉換
例1: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a virus is the key to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譯文:快速準確地檢測病毒是防控的關鍵。
分析:英文是靜態(tài)語言,而中文是動態(tài)語言,英語表達中常用以名詞為核心的偏正結構,而漢語常用以動詞為核心的動賓結構。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名詞與動詞,形容詞與副詞,介詞與動詞間的轉換時常發(fā)生。例1中,英文形容詞“rapid”和“accurate”譯為副詞“快速地”“準確地”,名詞“detection”譯為動詞“檢測”,是形容詞與副詞、名詞與動詞間的轉換。
例2:For lung distension,we ventilated the fetus's lungs with a gas mixture that preserved normal fetal blood gas content.
譯文:為了實現(xiàn)肺膨脹,用氣體混合物對胎羊進行肺通氣,以保持正常的胎羊血氣含量。
分析:英文介詞“for”譯為中文動詞“為了實現(xiàn)”,是介詞與動詞間的轉換,體現(xiàn)了英漢翻譯中的詞性轉換。
3.單位轉換
英語語法里有下列五種單位構成的等級體系:句子,子句,詞組,單詞,詞素。[6]39單位轉換就是指在這五種語言單位之間發(fā)生的轉換。在翻譯實踐中,前四個語言單位間發(fā)生轉換的頻率較高。比如,詞語升級為從句,句子降級為短語,從句譯為完整的句子等。英語長句較多,漢語短句較多,這就需要對英語長句中的多個語言單位進行轉換,因此單位轉換是形合的英語與意合的漢語之間的轉換。[9]161
例1:...laid down a guiding principle of "treating the infected in dedicated facilities by senior medical professional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with all necessary resources".
譯文:……強調(diào),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
分析:英文句子多用連接詞將各個部分串接起來,而翻譯為漢語時,不能遵照原來的結構,而要根據(jù)句意,譯為更符合中文表達的結構,如這里的平行四字結構,體現(xiàn)了中英文差異。英文多為樹形結構的復雜句,多用連接詞串接,偏重形合,而中文表達中多見短句,多用逗號隔開,偏重意合。
例2:The study extends our previous findings that myelin-specific T cells can be activated,show TCR signaling,and proliferate upon contact with fully activated dendritic cells and in the absence of exogenously added antigen.[10]
譯文:本研究拓展了我們之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之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髓鞘特異性T細胞可被激活,傳遞TCR信號,并在與完全激活的樹突狀細胞接觸和無外源添加抗原的情況下發(fā)生細胞增殖。
分析:將原來的一個長句譯為兩個句子,英文that從句譯為中文完整的一個句子,譯出來的句子不那么冗長,更符合中文表達習慣,體現(xiàn)了單位轉換中從句譯為完整句子的轉換。
當源語和譯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而翻譯時需要在譯語體系里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內(nèi)部體系轉換就會發(fā)生。[11]比如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轉換,習語或者成語的翻譯等。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較為明顯,所以運用內(nèi)部體系轉換的頻率較低。在醫(yī)學文本的翻譯中,內(nèi)部體系轉換主要體現(xiàn)在兩棲詞匯的翻譯中。
例1: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regular abdominal pain for 8 hours.
譯文:病人主訴規(guī)律性腹痛8小時。
分析:complain在通常情況下指“抱怨、發(fā)牢騷”,而在醫(yī)學中指病人的“主訴”。
例2 :The bacterial pneumonia may complicate flu at both extremes of age.
譯文:兒童和老年人中,流感通常并發(fā)細菌性肺炎。
分析:complicate原意為“使復雜化”,在醫(yī)學文本中表示“并發(fā)”。
本文在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醫(yī)學文本的語言特點,運用理論、例句、分析三者相結合的方式,發(fā)現(xiàn)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對英漢醫(yī)學文本翻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首先,卡氏翻譯轉換理論以原文與譯文關系的研究為重點,對發(fā)生在譯文各個層面上的轉換過程進行了相當細致、客觀的描述,是醫(yī)學翻譯實踐中重要的指導方法;其次,在醫(yī)學翻譯實踐中,卡氏翻譯轉換理論引導譯者系統(tǒng)研究母語與第二語言在語言形式和結構上的差異,由此降低母語與外語間發(fā)生負向遷移,從而有助于減少“翻譯腔”現(xiàn)象。
應當指出,卡氏翻譯轉換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因為并非所有發(fā)生在語言層面上的轉換都可以通過該理論來解釋。此外,該理論過多重視語言因素,卻忽視了文化、心理、社會等非語言因素對譯者及翻譯過程的影響。因此,今后的醫(yī)學翻譯相關研究中,我們不妨考察文化、心理、社會等非語言因素對翻譯過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