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追遠寺造像記》研究

      2021-11-25 02:04:51邵正坤
      云岡研究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隴右秦州題記

      邵正坤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12)

      追遠寺造像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四月出土于甘肅省天水縣,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追遠寺遺址。據(jù)《新通志稿》所載,該造像出土以后,置于天水縣北鄉(xiāng)之新陽川,距城40里之處,曾經(jīng)矗立于道旁,現(xiàn)已不知所在。該碑出土于追遠寺遺址,碑身又隸書“追遠寺”三個大字,因稱《追遠寺造像記》。對于造像銘文,已有學者進行過初步探討,但尚有部分問題未曾涉及,本文擬在釋讀全文的基礎(chǔ)之上,對相關(guān)問題加以考察,以其對該造像碑的研究有所推進。

      自追遠寺造像出土以后,便引起了學界的重視。民國時期,甘肅地區(qū)的學者張維所撰的《隴右金石錄》曾對該碑的碑文予以收錄?!峨]右金石錄》卷一“北魏”中有“北魏追遠寺造像碑”條,當時造像碑還在天水縣北鄉(xiāng)的新陽川,張維親見拓片,但是由于“拓者僅就有字處施氈錘,不見全豹”,他覺得非常惋惜,稱此事“為可嘆也”。他本人對鐫文處進行過測量,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高二尺,廣一尺二寸五分”。造像碑碑陽共刻碑文12行,每行20字,碑陰也是12行,分兩排,下排有泐缺之處。張氏認為,從書法角度來看,該碑堪稱“北朝佳品”。[1](P15968)

      就目前所見著錄而言,收錄全文者除了《隴右金石錄》以外,還有韓理洲《全北齊北周文補遺》[2](P80)以及魏宏利《北朝關(guān)中地區(qū)造像記整理與研究》,[3](P271)現(xiàn)根據(jù)三者互校,重新斷句,并加標點,錄文如下:

      天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遷州前長史、別駕、柱國蔡國公府參軍權(quán)彥、弟隴右府參軍景暉等,稽首和南。蓋聞法輪停轉(zhuǎn),因茲鳴頌;慧日潛暉,由斯像法。是以優(yōu)填世界,鑄寶為容,波斯國土,雕檀成相。若乃生因構(gòu)造,作相殂遷,霜露之悲,百身不贖,風樹之感,萬恨無追。以朱明謝節(jié),白露生晨,敬為亡弟景略造石浮圖一區(qū)。工窮世上,鏤極金丹,雕飾真容,象相炳麗。庶以茲善幸,愿亡弟舍身受身,同超有色,習□果報,俱入無生。愿七世祖宗,沐浴彌陀之水,回向功德之林,不為劫數(shù)所遷,不為塵窮所染。愿□母德合珪璋,行為儀表,澄□如□丹,堅持如大地。又愿內(nèi)外宗親,永離三途,長辭八難。

      弟子權(quán)彥供養(yǎng)佛,弟子權(quán)徽供養(yǎng)佛,清信女王妃供養(yǎng)佛,清信女王妙供養(yǎng)佛,清信女王俗供養(yǎng)佛,弟子權(quán)睹供養(yǎng)佛,弟子權(quán)□供養(yǎng)佛,清信女男營供養(yǎng)佛,清信女道妙供養(yǎng)佛,清信女陽善供養(yǎng)佛,清信女男容供養(yǎng)佛,清□□供養(yǎng)佛。

      從兄長史顯□,從弟景逸,弟侄帛棠,□□□子超,侄憧□□受,侄善恭,從兄□,侄軍遠,外生王陽皮,侄□□,清信□□,〔清〕信□□。

      關(guān)于造像時間,《隴右金石錄》中有如下記載:“按此碑《通志》作太和,《縣志》作天和,拓本殊模糊,未知孰是。”[1](P15968)《通志》即《新通志稿》,《縣志》為《天水縣志》,這兩部書一作“太和”,一作“天和”,“太”“天”字形相近,加之拓片此處模糊不清,張維也無法判斷孰是孰非,但他在《隴右金石錄》中將追遠寺造像碑列于“北魏”之下,與此同時,錄文也采取的是“太和”,這說明,張氏在經(jīng)過考量,最后還是將造像時間定在北魏太和年間。關(guān)于究竟是“太和”還是“天和”,魏宏利也進行了辨析,他認為:“造像發(fā)起人‘權(quán)彥’歷官有‘柱國’之號,此為后周所創(chuàng),則造像不得為北魏太和元年明矣。”[3](P272)其說甚是。由此,該碑的造像時間當為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八月二十五日。天和為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的第二個年號,歷時6年左右,天和元年,正是年號由保定改為天和之初。

      該造像碑出土于追遠寺遺址,是權(quán)彥、權(quán)景暉為亡弟權(quán)景略所造。由于權(quán)彥兩個兄弟的名字中間皆帶“景”字,不禁令人懷疑,權(quán)彥當時是簡稱,或者名,其全名,或者字,可能是權(quán)景彥,這在北朝時期的人名中并不罕見。根據(jù)題記,權(quán)彥曾任“遷州長史、別駕”和“柱國、蔡國公府參軍”,遷州,據(jù)《隋書》卷29《地理志》載:“房陵郡,西魏置光遷國,后周國廢,置遷州,大業(yè)初改名房州?!盵4][(P818)《太平寰宇記》卷143云:“侯景之亂,地入后魏,廢帝二年,改新城郡為光遷國。昔傳此地古有三百人于州西南房山中學道得仙,因名其地為廣仙,后人語訛為光遷。后周武帝三年,廢國為遷州。”[5](P2783)又《周書》卷5《武帝紀上》:“(保定)三年春正月辛未,改光遷國為遷州?!盵6](P68)則遷州的設立為保定三年(563年),乃是由西魏的光遷國轉(zhuǎn)化而來,而光遷國的前身為北魏新城郡。據(jù)《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志銘》,鄭常于保定三年被朝廷授予“使持節(jié)都督遷州諸軍事、遷州刺史”[7](P3964)之職,其任遷州刺史的時間與遷州設立為同一年,則鄭??赡転檫w州的首任刺史。又《隋書》卷50《李禮成傳》載,李禮成“后以軍功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賜爵修陽縣侯,拜遷州刺史。時朝廷有所征發(fā),禮成度以蠻夷不可擾,擾必為亂,上表固諫。周武帝從之”。[4](P1316)由此可知,遷州為蠻夷所居之地,號稱難治,連刺史遇事時都得倍加小心。追遠寺造像碑為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所立,鄭常于保定三年(563年)拜遷州刺史,則權(quán)彥任遷州長史、別駕時,在任的刺史很可能就是鄭常。權(quán)彥后任“柱國、蔡國公府參軍”,文中的這個柱國、蔡國公應為宇文廣。據(jù)《周書》卷10《宇文廣傳》,其人的歷官情況如下:

      世宗即位,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秦州刺史。武成初,進位將軍,遷梁州總管,進封蔡國公,增邑萬戶。保定初,入為小司寇。尋以本官鎮(zhèn)蒲州,兼知潼關(guān)等六防諸軍事。二年,除秦州總管、十三州諸軍事、秦州刺史?!哪?,進位柱國。[6](P156)

      又據(jù)《周故大將軍趙公墓志銘》:

      大周建國,宗子維城,設壝封人,分司典命。開國天水郡公,食邑二千戶。元年,授使持節(jié)、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年四月,授都督、秦州刺史。……武成元年,遷都督興梁等十九州諸軍事,梁州刺史。嶓冢導漾,乃濟漢之東流;蔡蒙旅平,實華陽之西極。其年九月,改封蔡國公,食邑萬戶。地接韓城,關(guān)臨楚障。戶封八縣,恩深寇恂之功;邑啟萬家,事極曹參之賞。保定元年,授少司寇?!?,轉(zhuǎn)守蒲城,都督潼關(guān)等六防諸軍事。其年閏月,遷都督秦、渭等十二州諸軍事,秦州刺史?!哪?,授柱國大將軍。[7](P3966)

      關(guān)于宇文廣的歷官情況,本傳與墓志記載基本無別,只是墓志所云更為詳細。根據(jù)上述引文可知,宇文廣在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之后,因為宗室近枝的身份,被授予使持節(jié)、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墓志中所謂的“元年”,當為孝閔帝元年(557年),這一年的九月,晉公宇文護廢黜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這一年的四月,宇文廣被授予都督、秦州刺史之職。武成元年(559年)九月,改封蔡國公。保定四年(564年),任柱國大將軍。那么造像人權(quán)彥出任柱國、蔡國公府參軍,最早也在保定四年以后,至造像的天和元年八月,他仍在參軍的位置上。

      權(quán)彥先任遷州長史、別駕,在州府中總理眾務,后任柱國、蔡國公府參軍,為蔡國公府諸曹之長,皆為深受主官信重的官職。其弟權(quán)景暉為隴右府參軍,隴右府即隴右總管府。北周建立以后,于明帝二年(558年)十月,武成元年(559年)春,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十月,除尉遲迥為秦州總管、秦渭等十四州諸軍事、隴右大都督。[8](卷62《尉遲迥傳》,P2211)秦州總管當時亦稱隴右總管,[9]但權(quán)景暉是否在尉遲迥的隴右府任參軍呢?答案是否定的,據(jù)《周書》卷10《宇文廣傳》載,宇文廣在保定二年(562年)被除為秦州總管、都督十三州諸軍事①墓志所載為“都督秦、渭等十二州諸軍事”,未詳孰是。、秦州刺史,即保定二年以后的隴右總管為宇文廣,至天和三年(568年)除陜州總管,才結(jié)束了隴右總管的仕宦生涯。前已言及,該碑的造像時間為天和元年(566年),當時的隴右總管當為宇文廣,權(quán)景暉任隴右府參軍,是在宇文廣的總管府擔任參軍。也就是說,權(quán)氏兄弟都曾在宇文廣帳下任職。

      該碑碑陰題名之首有“弟子權(quán)彥供養(yǎng)佛,弟子權(quán)徽供養(yǎng)佛”字樣,根據(jù)題記,權(quán)彥與其弟權(quán)景暉居于領(lǐng)銜地位,當為造像碑之像主,而像主,在題名中一般處于顯赫位置。權(quán)彥已位于碑陰題名之首,那么,權(quán)景暉又在何處呢?細審碑陰諸題名,并無權(quán)景暉字樣,而他在造像題記中的地位又僅次于權(quán)彥,由此,我們懷疑,“弟子權(quán)徽”可能即為權(quán)景暉。原因如下:首先,如同權(quán)彥可能為權(quán)景彥的名或者字的省稱一樣,權(quán)徽可能為權(quán)景暉之名。其次,“弟子權(quán)徽供養(yǎng)佛”排在碑陰“弟子權(quán)彥供養(yǎng)佛”之后,與碑陽題記中權(quán)景暉之名位于權(quán)彥名字之后恰好形成映射。第三,“徽”與“暉”音同,“弟子權(quán)徽供養(yǎng)佛”,可能即“弟子權(quán)暉供養(yǎng)佛”。基于以上三點,筆者推測,權(quán)徽即為權(quán)景暉,二者僅是在題刻中寫法不同,其實為一人。

      北朝時期比較復雜的造像題記,通常揭示造像的目的,該題記也是如此,權(quán)彥、權(quán)景暉兄弟造像的直接動機,是為亡弟景略追福,即題記中如下記載:

      以朱明謝節(jié),白露生晨,敬為亡弟景略造石浮圖一區(qū)。工窮世上,鏤極金丹,雕飾真容,象相炳麗。庶以茲善幸,愿亡弟舍身受身,同超有色,習□果報,俱入無生。

      “朱明謝節(jié),白露生晨”標示的是造像時間,“朱明”指夏季,“白露”為秋天,《尸子》有云:“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朱明謝節(jié)”,夏天已經(jīng)結(jié)束,“白露生晨”秋季早已開始,因造像時間在八月二十五日,大體合于此數(shù)。就在這個時候,權(quán)氏兄弟為亡故的弟弟景略造石浮圖一區(qū),以資紀念,并為其追福。至于權(quán)景略死亡的具體原因,造像記并未予以揭示。西魏北周、東魏北齊對峙時期,戰(zhàn)事頻頻,死于王事者甚眾,景略之死,亦可能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不過,因病、因災殞命的可能也無法排除。權(quán)彥、權(quán)景暉尚在,而年少于這兩個人的權(quán)景略卻已辭世,當是非正常死亡。

      浮圖一般指塔,該題記中的“浮圖”應就追遠寺造像碑而言,權(quán)彥和權(quán)景暉通過造像的方式,超薦已故的兄弟。關(guān)于這座石浮圖的雕工和大概形制,碑文云:“工窮世上,鏤極金丹,雕飾真容,象相炳麗?!北背捎诠儋F階層主導的大型造像碑,一般都匠心獨運,雕飾精美,有的還敷金涂彩,金碧輝映,因此題記中說該碑“工窮世上,鏤極金丹”雖有夸大,可能與事實相去不至太遠。

      回向內(nèi)容亦與為其弟景略薦亡有關(guān),“庶以茲善幸,愿亡弟舍身受身,同超有色,習□果報,俱入無生”。其中的“舍身受身”,是在北朝時期的造像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祈愿,如北魏和平五年(464年)《某姜造像記》:“清信女□姜為父母、兄弟、姊妹造無量壽佛,愿舍身受身,常與諸佛共會?!盵10](P438)皇興三年(469年)《趙埛造像記》:“定州中山郡趙埛為亡父母、亡兄造彌勒像一區(qū),若在三途,速令解脫,若生人間,王侯子孫,舍身受身,常與佛會。愿見世安隱(穩(wěn)),愿愿從心,使一切眾生,普同斯愿?!盵11](第3冊,P10)[12](2函11冊,P11)正光元年(520年)《李洪秀等27人造像記》:“上為帝主太子、王公、宰守、令長,下為邑子,(下缺)過去見在,舍身受身,常與三寶為因?!盵12](2函1冊,P113)正光五年(524年)三月《李覆宗造像記》:“上為七世所生父母,兄弟四人,普愿舍身受身,愿高門大族,常居共好?!盵11](第4冊,P161)“舍身受身”指的是眾生在六道中輪回,身死命終之際,舍卻此生之身,進入輪回,獲得彼生之身,這個“身”未必是人身,具體為何,與進入六道中的哪一道有關(guān)。為亡者祈福的發(fā)愿文,通常祈禱亡故之人在舍身受身之際,能夠“與佛會”,前引和平五年《某姜造像記》,皇興三年《趙埛造像記》就是如此。正光三年《李洪秀等27人造像記》祈愿“舍身受身,常與三寶為因”,“三寶”即佛、法、僧,其實也蘊含著“與佛會”的意思。“與佛會”的目的,是超脫三途六道,獲得最終的解脫,這也是佛教徒的終極追求。如果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即在六道輪回時,希冀亡者再度托生為人,且生于富貴之家,現(xiàn)世安穩(wěn),得享榮華,如皇興三年《趙埛造像記》便明言“若生人間,王侯子孫”,正光五年《李覆宗造像記》則云“愿高門大族,常居共好”,都是希望亡者再度進入輪回時,能托生為王侯子孫,或者為高門大族子弟。

      那么,《追遠寺造像記》中權(quán)彥兄弟為亡弟祈愿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他們希望亡弟景略在舍身受身之際,能夠“同超有色,習□果報,俱入無生”。佛教的“色”為“五蘊”之一,即色、受、想、行、識。這里的“色”是各種物質(zhì)存在的總稱,“同超有色”,即明白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由此破除“我執(zhí)”,獲至解脫?!傲暋豕麍蟆?,有一字泐失,根據(jù)現(xiàn)存的三個字推測,應是諳于因緣果報之意。“俱入無生”中的“無生”,應為“悟無生忍”的省縮,也稱“無生法忍”或“無生忍法”,指悟解佛法中的無生無滅之理并且不動于心?!洞笾嵌日摗こ龅狡贰罚骸盁o生忍法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北背脑煜裼浿?,關(guān)于“悟無生忍”的祈愿亦時有所見。如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歐陽解愁造像記》:“勃(渤)??W陽解愁為亡兒造彌勒尊像,愿令亡兒值遇彌勒,初會說法,悟無生忍?!盵13]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比丘尼僧達造像記》:“比丘尼僧達為亡息文殊造釋迦像,愿亡者生天,面奉彌勒,咨受法言,悟無生忍。”[11](第5冊,P2)[14](卷13,P76)永安三年(530 年)五月《張神遠造像記》:“清信士張神遠敬造石像一軀供養(yǎng),上為亡父母、現(xiàn)前兄弟、妻子、眷屬舍形受身,常處妙境,值佛聞法,悟無生忍,一切眾生,咸蒙法澤?!盵11](第5冊,P138)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八月《張永貴合門大小造像記》:“藉茲善因,仰愿皇帝陛下、太師,國祚永康,戎徒卷甲。又愿永貴七世所生、見在眷屬、九邊動類,生生處域,凈土安居,與諸善友,□同法侶,遇佛慈光,悟無生忍。”[11](第7冊,P141)根據(jù)以上造像記可以看出,關(guān)于“悟無生忍”的祈愿在僧俗二界皆不乏其例,說明該祈愿在北朝的僧人和俗眾中都較受歡迎,權(quán)氏兄弟為亡弟造像,祈愿后者“悟無生忍”,離不開這個大的社會背景。

      除了為亡弟回向以外,該碑的回向?qū)ο笠采婕啊捌呤雷孀凇保骸霸钙呤雷孀冢逶浲又?,回向功德之林,不為劫?shù)所遷,不為塵窮所染?!背恕蹲愤h寺造像記》以外,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六月《郭神通等造像記》的回向文中也含有“七世祖宗”:“上為皇帝陛下,百僚庶眾,下逮七世祖宗,含生□類,于樂陵郡城東南五里□□□□□之□□□其凈土,仍□騰剎,經(jīng)始勿極,群心□來,不□□□功?!盵15]“七世祖宗”的“七”,與“七世父母”中的“七”當屬同義,極言其多,如佐藤智水所言,并非僅指七代,可以理解為“代代祖先”。有學者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予以闡釋,認為“佛教七世父母指此身以前過亡的代代父母,以轉(zhuǎn)世輪回為理論根基,宣揚一切眾生皆為父母,與中土固有的七世祖宗有本質(zhì)不同”。[16]《追遠寺造像記》中,為“七世祖宗”回向的內(nèi)容都與佛教有關(guān),包括沐浴佛法、修積功德、超脫塵劫等。

      該造像記也為生者回向,其中的“愿□母德合珪璋,行為儀表,澄□如□丹,堅持如大地”,就是如此。由于原文缺泐,此處某母究竟指的是何人,無法確定。推測是權(quán)彥兄弟之母的可能性較大?!暗潞汐曡?,行為儀表”,指的是品性高潔,舉止堪為楷模;“澄□如□丹,堅持如大地”,是說心性堅忍,不為外物所移。以上皆為對某母的回向,側(cè)重于對其人品德、心性和行為的希冀,這類語句與北朝女性墓志中的某些描述如出一轍,可見已是當時衡量女性德行的共同圭臬。

      回向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為內(nèi)外宗親祈福,“又愿內(nèi)外宗親,永離三途,長辭八難”。前文已有對七世祖宗的回向,這里又提到內(nèi)外宗親,二者似乎有重疊之嫌。細繹全文,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不然,前者應指亡者,即那些已經(jīng)辭世的歷代親屬,后者則針對見存的宗親而言。宗親既分內(nèi)外,當然不僅指同姓的宗族,也包括異姓的姻親在內(nèi)。該題記為內(nèi)外宗親回向的內(nèi)容為永離三途,長辭八難。三途屬六道中的三惡道,即火途、血途、刀途,或曰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墮落三途者,受盡苦楚,為眾生輪回時極力回避之處。三途已然令人畏懼,對于信徒而言,更恐怖的是遭逢八難。“八難”又稱八惡、八難處、八非時、八難解法,主要包括:在地獄難,在餓鬼難,在畜生難,在長壽天難,在邊地之北俱蘆洲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生在佛前佛后難。“八難”中的在地獄難、在餓鬼難、在畜生難與三途重合,其他五種難處為三途所無。根據(jù)有關(guān)佛教經(jīng)典,受八難者沒有機會值佛聞法,因而也就無法超脫輪回,對于佛教徒來說,這是比墮入三途惡道更為令人畏怖之事?!蹲愤h寺造像記》的回向文中愿內(nèi)外宗親“永離三途,長辭八難”,也就是在輪回中不墮三途,并且有機會值遇諸佛,得聞佛法,從而達到彼岸,獲得解脫。其中的“永離”“長辭”,既是表明時限,也表明了發(fā)愿人希望亡者脫離三途八難心情之迫切。

      與一般的造像記不同,造像人權(quán)彥和權(quán)景暉雖然皆曾任官,造像之時可能仍在擔任相關(guān)職務,卻并不為“皇帝”和“國家”祈福,而是將關(guān)注的重心置于家人身上,這就說明,為亡弟追福,是他們造像的首要目的,憑借造像之功,為家族成員,無論現(xiàn)存還是已亡的,求祈福佑,是次要目的,而北朝造像中出于禮儀的需要,或者為了表示忠心,慣常的為最高統(tǒng)治者祈福內(nèi)容,則被忽略。

      造像題名中也蘊含不少有價值的信息,該造像碑的題名至少包括24人,主要涉及以下三種稱呼。

      1.弟子

      署名為“弟子”者共計4人,分別是權(quán)彥、權(quán)徽、權(quán)睹和權(quán)□,其姓名之后皆有“供養(yǎng)佛”字樣。除了《追遠寺造像記》以外,署名為弟子者,在其他造像記中也不乏其例,如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十二月《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太妃以圣善之規(guī),戒途戎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11](第3冊,P40)[14](卷12,P69)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孫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記》:“有愿弟子等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于昌年,金暉誕照于圣歲?!盵14](卷12,P70)[17](卷27,P20)東魏興和四年(542年)十一月《上官香造像記》:“弟子合邑等,運屬同辰,生逢像法,稟藉今刑(形),訪采名工,刊文銘頌,略集而已?!盵12](2函2冊,P325)北齊皇建二年(561年)八月《樊景珍造像記》:“弟子樊景珍奉為亡考妣敬造觀世音金像一區(qū),藉此像因愿二尊托生西方,常奉彌勒?!盵18]“弟子”有學生義,引申指宗教信徒,[19](P20)在這里,顯然指佛教的徒眾。[20](P103)從性別來看,《追遠寺造像記》中的“弟子”,皆為權(quán)氏家族中的男性。

      2.清信女

      署名為“清信女”的共計8人,分別是王妃、王妙、王俗、男營、道妙、陽善、男容,另有一人清信女姓名泐失。清信女中的王妃、王妙、王俗,當為王姓之女,由后文的“外生(甥)王陽皮”題名推測,三位王氏之女應出自權(quán)氏的姻親。而男營、道妙、陽善、男容則有名無姓,不知姓氏究竟為何。不過,根據(jù)后面的題名特點,可以看出,出自權(quán)氏家族的男子,也皆不書姓氏,如“從兄長史顯□,從弟景逸,弟侄帛棠”等,皆如是。由此,我們推測,不書姓名的清信女,可能也出自權(quán)氏家族,是權(quán)姓的女子。

      3.清信

      題名的最后,有“清信□□”“〔清〕信□□”?!扒逍拧睉獮椤扒逍攀俊被颉扒逍排钡氖》Q,[19](P20)指的是在家信徒。[21](P183)北朝的造像記中,有很多關(guān)于“清信”的記載,如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五月《欲會造像題記》:“清信欲會為亡女比丘尼法明,一切含識,敬造觀世音像一軀。愿登紫極,永與苦別?!盵11](第5冊,P25)[14](卷13,P76)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僧通等 80人造像記》:“洛音村清信諸邑義長幼僧通等八十人……造四面石像一軀?!盵11](第7冊,P1-2)天保八年(550年)十一月《僧靜明等修塔造像碑》:“清信魏阿姜,清信魏思□,清信程□姿,清信李清□,清信郭丑光,清信王明妃,清信張明月,清信王綠葉,清信李□?!盵11](第7冊,第P66)[12](2函3冊,P667)以上造像記中的“清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至于《追遠寺造像記》中的“清信”究竟是男還是女,由于題名殘缺,尚無法確定。不過,鑒于前面的造像題名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清信女”字樣,而且所有清信女的題名皆聚于一處,此處的兩位“清信”,綴于碑陰題名之末,與“清信女”題名相隔甚遠,因此,其為男性的可能性較大。

      除了以上三種以外,《追遠寺造像記》中的題名,還有通過親屬稱謂來標識彼此之間關(guān)系的現(xiàn)象。如:“從兄長史顯□,從弟景逸,弟侄帛棠,□□□子超,侄憧□□受,侄善恭,從兄□,侄軍遠,外生王陽皮,侄□□?!?/p>

      其中的從兄、從弟、弟侄、侄、外生等人,是通過與像主權(quán)彥、權(quán)景暉的關(guān)系來界定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的,這些人都與權(quán)氏兄弟存在親屬關(guān)系,有的為宗親,如從兄長史顯□、從兄□、從弟景逸以及幾個侄子,都與權(quán)氏兄弟同姓,此外,還有姻親,外生(甥)王陽皮就是如此。由于造像題名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出自權(quán)氏,因此,這應是以權(quán)彥兄弟為主導、主要由權(quán)氏家族成員參與的團體造像。

      關(guān)于權(quán)氏家族的情況,據(jù)張維《隴右金石錄》卷一,“權(quán)氏為顯親望族,隋唐時冠蓋相繼,世有聞人,宜其制作之不茍,舊志秦州石佛像殘字亦有一權(quán)字三景字,與此石刻互證也”。[1](P15968)上文所云的秦州石佛像殘字,當為天水市麥積區(qū)石佛鎮(zhèn)石佛寺造像記,內(nèi)容與權(quán)氏家族有關(guān),現(xiàn)抄錄如下:

      □□歲次丙子九月癸酉朔廿□日,/使持節(jié)、撫軍將軍、大都督權(quán)慶□/,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豫)州刺史、秦州大中正權(quán)/□□□□□□□州主簿、□□□州□□□/□□權(quán)□□□仰□世父母□□□□/□□□子道□工菩薩,藉斯微誠,賴/復國祚永□,□□護利,法界□□普/達□□□□州主簿都督子景,侄蕩寇/將軍武□□子通,侄□略、侄□岳。[22]

      由于題記磨泐太甚,導致很多關(guān)鍵的信息缺失,《甘肅新通志》曾對其進行過簡要考證:“石佛鎮(zhèn)石佛像背鐫字,在秦州北鄉(xiāng),文殘缺,無首位。其可辨者使持節(jié)、撫軍將軍、大都督權(quán),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州刺史、秦州大中正景,州主簿、都督子景、侄景以及父母菩薩約30余字??记刂荽笾姓d于正史者,在元魏則李韶、李彥、辛雄,在后周則權(quán)景宣。景宣,顯親人,于地為近。此刻有一‘權(quán)’字,三‘景’字,得毋佛像即后周時權(quán)氏之所鐫歟,錄以備考。”[23](卷92《藝文志·金石》)又據(jù)《隴右金石錄》在“石佛鎮(zhèn)造像殘字”條下有這樣一段話:“按《周書·權(quán)景宣傳》,景宣初為平西將軍、秦州大中正。西魏大統(tǒng)中以都督、豫州刺史鎮(zhèn)樂口,敗東魏將劉貴平,進授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與石佛文合。秦州大中正當是依舊帶職,故未再敘。石佛文□州,應為豫州,此相造于大統(tǒng)時,《通志》以為后周所鐫,微誤?!盵1](P15972)《甘肅新通志》與《隴右金石錄》皆認為石刻中的秦州大中正為權(quán)景宣,至于造像年代,則有不同意見,《新通志》認為該像造于北周,《隴右金石錄》則斷代為西魏大統(tǒng)年間?,F(xiàn)代學者根據(jù)《周書·權(quán)景宣傳》以及《資治通鑒·梁紀六》中的相關(guān)記載進行比對,得出“題記中官職與大統(tǒng)十五年(549)權(quán)景宣樂口之戰(zhàn)后所授職位相符”的結(jié)論。同時,依據(jù)有關(guān)史料對于權(quán)景宣生平的記載,并結(jié)合造像題記進行考證,認為石佛鎮(zhèn)權(quán)氏石造像應造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22]

      除此以外,出土于天水秦安縣、現(xiàn)存于甘肅省博物館的西魏大統(tǒng)二年(536年)石造像塔,也由權(quán)氏建造。該塔塔身三層,每層四面開龕,最下層刻有題記:“大統(tǒng)二年歲次□□正/月癸卯朔廿八日□□/,清信仕權(quán)丑仁兄弟……”[24](P210)同樣出土于天水秦安縣,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西魏大統(tǒng)十二年(546年)權(quán)氏造千佛碑,碑陽大龕之下為千佛,其下刻有題記:“大魏大統(tǒng)十二年□□弟子權(quán)早□供養(yǎng)佛?!盵24](P210)又秦安縣中山鄉(xiāng)張灣村圓通寺出土有權(quán)氏造石塔殘件,其上刻有經(jīng)變故事,題記中有權(quán)氏家族成員的姓名。

      綜上可知,權(quán)氏為天水郡顯親縣望族,這個家族世居隴右,代有雋才,并且世代奉佛。自西魏之初,到北周時期,他們在天水境內(nèi)造像、建塔,留下了很多與佛教有關(guān)的遺跡,《追遠寺造像記》亦為其中之一。根據(jù)諸多的造像和建塔方面的記錄,我們發(fā)現(xiàn)顯親權(quán)氏對佛教極為虔敬,對與佛教有關(guān)的興造非常熱衷,這與天水作為佛教傳播的必經(jīng)之路直接相關(guān)。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權(quán)氏家族成員直接受到佛法熏沐,他們皈依佛法,并且使佛教信仰在家族之內(nèi)代代相承。諸多的造像、建塔的記錄,也是這個家族成員奉佛情況的生動寫照。

      猜你喜歡
      隴右秦州題記
      新時代背景下隴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元 楷書察罕裝像題記、祝天裝像題記原石
      中國書法(2023年5期)2023-09-06 10:00:45
      明代秦州衛(wèi)考略
      地方志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論議*
      ——以清代與民國“秦州志”編纂為例
      上海地方志(2022年1期)2022-04-16 08:10:20
      中國畫《杜甫秦州雜詩-七》
      包裝設計創(chuàng)意在流通領(lǐng)域的品牌溢出效應分析
      ——評《產(chǎn)品包裝設計( 第2 版)》
      張釜隸書《藥洲九曜石題記》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題記考論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2
      《古代隴右傳奇作家》評介
      北方文學(2017年24期)2017-09-06 16:29:17
      魏晉南北朝時期隴右的文教事業(yè)及其影響
      额敏县| 徐闻县| 通化市| 安阳县| 太原市| 左贡县| 布拖县| 松阳县| 黎城县| 荔浦县| 锦州市| 罗定市| 河津市| 长沙县| 察雅县| 鄂温| 外汇| 东阳市| 山东省| 吴川市| 辰溪县| 临湘市| 平舆县| 韶关市| 合川市| 泗洪县| 湛江市| 原阳县| 泰顺县| 阜城县| 洛隆县| 黎川县| 沽源县| 和田县| 武鸣县| 敦化市| 大新县| 钦州市| 平阴县| 辛集市|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