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代都統(tǒng)內(nèi)外職能述論

      2021-11-25 05:58:35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都統(tǒng)金史高麗

      李 俊

      遼代都統(tǒng)作為軍事指揮系統(tǒng)運轉(zhuǎn)的中樞紐帶,其具有對內(nèi)維穩(wěn)治亂和對外征伐防御的雙重職能,為鞏固遼朝統(tǒng)治基礎以及贏得有利周邊環(huán)境其重要作用。目前學界對遼代都統(tǒng)相關(guān)研究尚較為薄弱①目前學界主要集中在對遼末金初都統(tǒng)制形成發(fā)展進行探討,主要認為金初都統(tǒng)制度是女真?zhèn)鹘y(tǒng)習俗都孛堇制度的承襲。具體參見李昌憲《金代行政區(qū)劃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7頁;王曾瑜《遼金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49頁;余蔚《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遼金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50頁。,且未有專題研究,基于此筆者擬就此問題作進一步深入探討,以求教于史界方家。

      一、對內(nèi)維穩(wěn)治亂職能

      1.征伐室韋、烏古、敵烈、黨項。遼朝對室韋②關(guān)于遼代室韋,烏素固、移塞沒、塞曷支等部形成遼代烏古部;烏落侯、和解、那禮形成黑車子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形成于厥里部;大室韋則形成敵烈部;黃頭室韋和達姤形成獨立部落群(馮繼欽:《遼金時期的黃頭室韋》,《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第1期;馮繼欽:《遼金時代室韋變遷考》,《遼金史論集》第2輯;孫秀仁:《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90頁)。、烏古③關(guān)于烏古族源,學界一般認為是由烏素固部落為主體發(fā)展而來(孟廣耀:《遼代烏古敵烈部初探》,《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集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7頁;程妮娜:《遼朝烏古敵烈地區(qū)、屬國屬部研究》,《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敵烈④關(guān)于敵烈族源,學界有兩種觀點:一、“鐵勒拔也古說”(孟廣耀:《遼代烏古敵烈部初探》,《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集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6頁);二、“大室韋說”(孫秀仁:《室韋史研究》,哈爾濱:北方文物雜志社,1985年,第90頁)。、黨項⑤遼朝境內(nèi)黨項部族分布有上京道:黨項國;西北唐古;姚家族;隗衍黨項;南唐古部。東京道:北唐古;河西黨項。西京道:鶴剌唐古部;匿訖唐古部;梅古悉部;頡的部;山南黨項;河濡黨項;山后黨項;藏才族;莊浪族;言泥族;日利、月利、沒細、?,幍仁蛔?;勒浪族;名波族;直蕩族;沒兒族;女女四族;黨兒族;杜慶族;嘉舒克順七族;阿理撒米、仆里鼈二部;曷黨、烏迷二部;小斛祿部;呆兒族、山西五族;銀翁族;拓跋黑連部;宋犀族;隆益答部;黨項十五部;可丑、買友二部;阿剌恍部;曷魯部(參見湯開建:《五代遼宋時期黨項的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等部族征服與治理是伴隨一系列軍事活動中展開而來的,而都統(tǒng)在對內(nèi)鎮(zhèn)壓部族叛亂等軍事活動中,起關(guān)鍵核心作用。有史可考,以都統(tǒng)身份參與征討室韋、烏古、敵烈、黨項等部落共有3次。

      第一次,神冊三年(918),先鋒都統(tǒng)耶律倍征伐烏古、黨項。《遼史·皇子表》載:“太祖征烏古、黨項,倍為先鋒都統(tǒng)?!雹伲ㄔ┟撁摰龋骸哆|史》卷64《皇子表》,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973頁。神冊三年(918),“會討黨項,皇太子為先鋒,覿烈副之。軍至天德、云內(nèi),分道并進。覿烈率遍師渡河力戰(zhàn),斬獲甚眾。”②(元)脫脫等:《遼史》卷75《耶律覿烈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37頁。由此可知,先鋒都統(tǒng)耶律倍,副都統(tǒng)耶律覿烈所討之黨項分布在天德、云內(nèi)境內(nèi),耶律覿烈甚至渡河力戰(zhàn),表明此時遼朝西南疆域已擴展直至云內(nèi)、天德、河套一帶地區(qū)。

      第二次,遼穆宗應歷十五年(965),行軍都統(tǒng)雅里斯、禿里征討烏古、室韋。《遼史·穆宗紀下》載:遼穆宗應歷十四年(964)十二月丙午,“烏古叛”;十五年(965)正月己卯,“以樞密使雅里斯為行軍都統(tǒng),虎軍詳穩(wěn)楚思為行軍都監(jiān),益以突呂不部軍三百,合諸部兵討之”;夏四月乙巳,“小黃室韋叛,雅里斯、楚思等擊之,為室韋所??;乙卯,以禿里代雅里斯為都統(tǒng),以女古為監(jiān)軍,率輕騎進討”;十七年(967)春正月,“雅里斯、楚思、霞里三人賜醨酒以辱之。乙卯,夷離畢骨欲獻烏古俘?!雹郏ㄔ┟撁摰龋骸哆|史》卷7《穆宗紀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2-83頁。此次烏古叛亂歷時三載,在此期間,遼軍一度為室韋所敗,最終取得勝利,行軍都統(tǒng)先為雅里斯,后為禿里,頗疑此禿里應為官稱,脫具體姓名。

      第三次,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都統(tǒng)耶律馬哥討伐敵烈部。《遼史·部族表》載:保大二年(1122),“都統(tǒng)馬哥討叛命敵烈部,克之?!雹埽ㄔ┟撁摰龋骸哆|史》卷69《部族表》,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21頁。由此觀之,天祚帝逃亡過程中,都統(tǒng)耶律馬哥對叛亂的敵烈部進行武力討伐,最終平定敵烈部叛亂。按《遼史·道宗紀六》載:壽隆二年(1096)九月,“徙烏古敵烈部于烏納水?!雹荩ㄔ┟撁摰龋骸哆|史》卷26《道宗紀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9頁。烏納水在陰山西段,⑥孟廣耀:《遼朝與烏古敵烈部的關(guān)系》,《內(nèi)蒙古師院學報》1981年第3期。而此敵烈部應為敵烈部遷徙至烏納水之一部。

      2.東北征討五國蒲奴里部。蒲奴里又名盆奴里、蒲聶、沒撚,為五國部之一。⑦蒲奴里部,其族源于靺鞨拂涅部(李俊:《遼代五國部研究》,吉林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關(guān)于蒲奴里地理位置,學界有三種觀點:一、“依蘭說”(張博泉:《金史論稿(一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7-79頁)。二、“富錦說”(賈敬顏:《東北古代民族地理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58頁;景愛:《遼代的鷹路與五國部研究》,《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三、“湯原說”(劉文生、張?zhí)妫骸段鍑桥c五國國名的破譯》,《東北史地》2006年第1期;李?。骸哆|代五國部研究》,吉林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遼史·蕭術(shù)哲傳》載:“蒲奴里部長陶得里叛,術(shù)哲為統(tǒng)軍都監(jiān),從都統(tǒng)耶律義先擊之,擒陶得里?!雹啵ㄔ┟撁摰龋骸哆|史》卷91《蕭術(shù)哲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63頁。按《遼史·興宗紀三》載:重熙十七年(1048)八月戊子,“以殿前都點檢耶律義先為行軍都部署,中順軍節(jié)度使夏行美副部署,東北面詳穩(wěn)耶律術(shù)者為監(jiān)軍,伐蒲奴里酋陶得里”;十八年(1049)二月乙酉,“耶律義先等執(zhí)陶得里以獻?!雹幔ㄔ┟撁摰龋骸哆|史》卷20《興宗紀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9頁。由耶律義先擔任都統(tǒng)與行軍都部署兩種官稱,可知在北面行軍官系統(tǒng)中,行軍都統(tǒng)有時甚至兼任行軍都部署,或行軍都統(tǒng)與行軍都部署之間官稱在具體行軍過程中可以通用。而此次蒲奴里酋長陶得里之叛,實則與遼朝任命契丹人擔任節(jié)度使,試圖進一步加強對邊疆羈縻區(qū)域控制力度,將一些邊疆羈縻區(qū)域納入中央直接管轄的決策相關(guān)。重熙六年(1037),“詔罷越棘等五國酋帥,以契丹節(jié)度使一員領之?!雹伲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8《興宗紀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9頁。遼朝任命契丹人擔任五國各部節(jié)度使對五國部進行直轄統(tǒng)治的方式,實則觸犯五國各部酋長利益,進而引起蒲奴里部酋長叛亂,遼朝任命耶律義先為都統(tǒng),對蒲奴里酋長陶得里征伐,雖暫時控制五國各部局勢,但其后五國各部叛亂仍然不斷,最終被移交給生女直節(jié)度使進行間接管轄。

      3.討伐阻卜。②關(guān)于遼代的阻卜一般認為是契丹人對外蒙及內(nèi)蒙錫盟、烏蒙大草原上室韋系蒙古語族游牧部落的泛稱(余大鈞:《論阻卜與韃靼之異同》,《歷史研究》1981年第6期)。孟廣耀先生認為阻卜是指術(shù)不姑以外的阻卜各部,術(shù)不姑是指駐牧在陰山北大漠南的阻卜即西阻卜(孟廣耀:《術(shù)不姑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遼代以都統(tǒng)身份討伐阻卜共有2 次。第一次,行軍都統(tǒng)耶律趙三平定西北阻卜之亂?!哆|史·蕭迂魯傳》載:(蕭迂魯),大康初,“阻卜叛,遷西北招討都監(jiān),從都統(tǒng)耶律趙三征討有功,改南京統(tǒng)軍都監(jiān)、黃皮室詳穩(wěn)?!雹郏ㄔ┟撁摰龋骸哆|史》卷93《蕭迂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77頁?!哆|史·耶律那也傳》載:(耶律那也)季父趙三,“大康中,西北諸部擾邊,議欲往討,帝以為非趙三不可,遂拜西北路招討使,兼行軍都統(tǒng),平之。”④(元)脫脫等:《遼史》卷94《耶律那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84頁。由此觀之,《遼史·蕭蕭迂魯傳》所載“大康初,阻卜叛”,即《遼史·耶律那也傳》所云“大康中,西北諸部擾邊”之事,而此次叛亂在以耶律趙三為都統(tǒng)的指揮下,被鎮(zhèn)壓下去。第二次,都統(tǒng)斡特剌破阻卜酋長磨古斯之叛?!哆|史·道宗紀五》載:大安八年(1092)十月辛酉,“阻卜磨古斯殺金吾吐古斯以叛”;大安十年(1094)夏四月庚戌,“以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斡特剌為都統(tǒng),夷離畢耶律禿朵為副統(tǒng),龍虎衛(wèi)上將軍司耶律胡呂都監(jiān),討磨古斯,遣積慶宮使蕭糺里監(jiān)戰(zhàn)”;九月,“斡特剌破磨古斯”⑤(元)脫脫等:《遼史》卷25《道宗紀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0-301頁、第303頁、第304頁。;壽隆六年(1100)正月辛卯,“斡特剌執(zhí)磨古斯來獻?!雹蓿ㄔ┟撁摰龋骸哆|史》卷26《道宗紀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2頁。阻卜叛亂在此之前雖被都統(tǒng)耶律趙三壓制下去,但很快阻卜諸部長磨古斯重新發(fā)起反叛,但這次歷時八年之久的叛亂,雖被以都統(tǒng)耶律斡特剌為首的遼朝軍隊鎮(zhèn)壓下去,但也反映出北面行軍官系統(tǒng)中的都統(tǒng)在此次平叛過程中起重要軍事指揮決策作用,而此次阻卜叛亂規(guī)模之大,歷時之久無疑給遼朝統(tǒng)治者以沉重打擊。

      4.征討女真。《遼史·圣宗紀一》載:統(tǒng)和三年(985)八月癸酉朔,“命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tǒng),駙馬都尉蕭懇德為監(jiān)軍,以兵討女直”;庚寅,“東征都統(tǒng)所奏路尚陷濘,未可進討,詔俟?jié)珊陨钊搿?,十月丙申,“東征女直,都統(tǒng)蕭闥覽、菩薩奴以行軍所經(jīng)地里、物產(chǎn)來上”。⑦(元)脫脫等:《遼史》卷10《圣宗紀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5-116頁。由此可知,此次東討女真,遼朝任命耶律斜軫、蕭闥覽、菩薩奴等三位都統(tǒng),并設立東征都統(tǒng)所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gòu)。而按《遼史·圣宗紀二》載:統(tǒng)和四年(986)春正月甲戌,“林牙耶律謀魯姑、彰德軍節(jié)度使蕭闥覽上東征俘獲,賜詔獎諭。丙子,樞密使耶律斜軫、林牙勤德等上討女直所獲生口十余萬、馬二十余萬及諸物?!雹啵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1《圣宗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9頁。從都統(tǒng)樞密使耶律斜軫及都統(tǒng)蕭闥覽、菩薩奴征討女真的時間與其所上俘獲時間來看,應為同一次征討女真,或由于道路泥濘問題,都統(tǒng)初由樞密使耶律斜軫擔任,后改為蕭闥覽、菩薩奴擔任,前都統(tǒng)樞密使耶律斜軫則改為東征都統(tǒng)所后方總負責人。

      5.平定大延琳之亂?!哆|史·蕭孝穆傳》載:太平九年(1029),“大延琳以東京叛,孝穆為都統(tǒng)討之,戰(zhàn)于蒲水?!雹伲ㄔ┟撁摰龋骸哆|史》卷87《蕭孝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31頁?!哆|史·圣宗紀八》稱:太平九年(1029)八月己丑,“延琳遂僭位,號其國為興遼,年為天慶”;“時南北女直皆從延琳,高麗亦稽其貢”;十年(1030)八月丙午,“東京賊將楊詳世密送款,夜開南門納遼軍。擒延琳,渤海平?!雹冢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7《圣宗紀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3-205頁。由此可見,在此次渤海遺民大延琳叛亂中,大延琳一度與南北女真、高麗聯(lián)合,聲勢較大,而以蕭孝穆為都統(tǒng)的遼朝軍隊采取軍事鎮(zhèn)壓圍困,利用降將投誠的方式,最終成功平定大延琳之亂。

      二、對外征伐職能

      遼代都統(tǒng)對外征伐,主要表現(xiàn)在遼朝與后唐、后周、北宋、高麗、西夏等發(fā)生沖突過程中。

      1.交鋒后唐。遼朝任命都統(tǒng)救援定州王都,而與后唐軍隊交鋒共有1 次?!哆|史·太宗紀上》載:天顯三年(928)三月乙丑,“唐義武軍節(jié)度使王都遣人以定州來歸。唐主出師討之,使來乞援,命奚禿里鐵剌往救之”;四月丙申,“鐵剌敗唐將王晏球于定州。唐兵大集,鐵剌請益師,辛丑,命惕隱涅里袞、都統(tǒng)查剌赴之”;七月壬子,“王都奏唐兵破定州,鐵剌死之,涅里袞、查剌等數(shù)十人被執(zhí)?!雹郏ㄔ┟撁摰龋骸哆|史》卷3《太宗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29頁。由于后唐定州王都反叛,主動歸附于遼朝,引起后唐對王都的討伐,而在遼朝救援王都過程中,觸發(fā)遼朝與后唐戰(zhàn)爭,此役,遼太宗救援王都,先派奚禿里鐵剌前往救援,后派惕隱涅里袞、都統(tǒng)查剌前往,但救援最終以失敗告終?!缎挛宕贰午鶄鳌份d:“自明宗時,王都反定州,契丹遣禿餒、荝剌等助都,而為趙德鈞、王晏球所敗,禿餒見殺,荝剌等皆送京師。其后契丹數(shù)遣使者求荝刺等,其辭甚卑恭。明宗輒斬其使者不報。”④(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56《呂琦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45頁??芍S著后唐將領王晏球等先后擊敗契丹援軍,攻破定州,契丹救援最終以失敗告終,而《新五代史》所載“禿餒”應為“禿里”,即《遼史》所云“奚禿里鐵剌”。《遼史·國語解》載:“吐里,官名。與奚六部禿里同。吐、禿,字訛?!雹荩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16《國語解》,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49頁?!督鹗贰ぐ俟僦疽弧份d:“其后惟鎮(zhèn)撫邊民之官曰禿里,烏魯骨之下有掃穩(wěn)脫朵,詳穩(wěn)之下有么忽、習尼昆,此則具于官制而不廢,皆踵遼官名也?!雹蓿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5《百官志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298頁。由此可知,“禿里”為官稱而非姓名,而按《新五代史·契丹傳》所載,“擒禿餒荝剌”⑦(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2《契丹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891頁。,“禿餒”與“荝剌”實則應為兩人而非同一人,“禿餒”當為《遼史》所載“奚禿里鐵剌”,“荝剌”為《遼史》所云“都統(tǒng)查剌”。按《五代春秋·明宗仁德皇帝》載:天成四年(929)二月,“王晏球克定州,誅王都?!雹啵ㄋ危┮骸段宕呵铩肪砩稀睹髯谌实禄实邸?,清光緒十二年江蘇書局刻本?!缎挛宕贰ね蹶糖騻鳌份d:“都自焚死?!雹幔ㄋ危W陽修:《新五代史》卷46《王晏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511頁。由此可知《五代春秋》與《新五代史》所載王都死法有異,一為被誅而死;二為自焚而死,頗疑二者記載有舛誤之處。

      2.救援北漢,防周御宋。遼朝任命都統(tǒng)救援北漢,與后周、北宋先后發(fā)生戰(zhàn)役共4次。第一次,應歷五年(954),遼周忻口之戰(zhàn)?!哆|史·耶律撻烈傳》載:“時周人侵漢,以撻烈都統(tǒng)西南道軍援之。周已下太原數(shù)城,漢人不敢戰(zhàn)。及聞?chuàng)榱冶粒苤髑补鶑牧x、尚鈞等率精騎拒于忻口。撻烈擊敗之,獲其將史彥超,周軍遁歸,復所陷城邑,漢主詣?chuàng)榱抑x。”①(元)脫脫等:《遼史》卷77《耶律撻烈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62頁。在遼朝救援北漢的遼周忻口之戰(zhàn)中,耶律撻烈作為都統(tǒng),擊敗后周軍隊,成功完成救援北漢之任務,并且俘獲后周將領史彥超。而按《新五代史·周世宗紀》載:顯德元年(954)五月丁酉,“符彥卿及契丹戰(zhàn)于忻口,敗績。先鋒都指揮使史彥超死之?!雹冢ㄋ危W陽修:《新五代史》卷12《周世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9頁。按照宋方記載來看,忻口之戰(zhàn)中史彥超是陣亡,而非被俘,或其被遼人所俘,不屈而死。然而此役周世宗乘高平之戰(zhàn)余威,本想乘勝直下太原,但由于“先鋒為遼人所掩,重傷數(shù)百人,諸將論議矛盾,師故不振。世宗乃班師?!雹郏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51《符彥卿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8879頁。周世宗取北漢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應歷十七年(968),遼救援北漢,宋諜知而退?!哆|史·耶律倍撻烈傳》載:“及漢主殂,宋師來伐,上命撻烈為行軍都統(tǒng),發(fā)諸道兵救之。既出雁門,宋諜知而退?!雹埽ㄔ┟撁摰龋骸哆|史》卷77《耶律撻烈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62頁。由此可知,《遼史》所載以耶律撻烈為都統(tǒng)的北漢援軍成功震懾宋軍,使宋軍退兵而還。而按《宋史·太祖紀二》載:開寶元年(968)七月戊申,“北漢主劉鈞卒,養(yǎng)子繼恩立”;八月戊辰,“命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繼勛等征北漢”;九月庚子,“李繼勛敗北漢於銅溫河”;己酉,“北漢供奉官侯霸榮弒其主繼恩,繼元立?!雹荩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太祖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7頁。可知,漢主劉承鈞卒于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宋軍曾敗北漢軍隊于銅溫河,并未見北宋軍隊于同年退去,此次戰(zhàn)役一直延續(xù)至次年(969)五月。開寶二年(969)二月戊午,“詔親征”;四月己未,“何繼筠敗契丹于陽曲,斬首數(shù)千級,俘武州刺史王彥符以獻,命陳示所獲首級、鎧甲于城下”;五月壬子,“以太常博士李光贊言,議班師。”⑥(元)脫脫等:《宋史》卷2《太祖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8-29頁。此役宋太祖親征北漢,并且與遼軍進行短暫交鋒,取得斬首數(shù)千級勝利,并非《遼史》所云“諜知而退”。

      第三次,白馬嶺之役;第四次,滿城之役?!哆|史·耶律抹只傳》載:“宋攻河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tǒng),將兵往援,抹只監(jiān)其軍。及白馬嶺之敗,僅以身免。宋乘銳攻燕,將奚兵翊休哥擊敗之。上以功釋前過。十一年(979),從都統(tǒng)韓匡嗣伐宋,戰(zhàn)于滿城,為宋將所紿,諸軍奔潰。”⑦(元)脫脫等:《遼史》卷84《耶律抹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08頁。由此觀之,在白馬嶺之役中都統(tǒng)耶律沙曾敗于宋軍,而此役之失利,實則促成北漢援軍斷絕,最終被北宋所滅亡,高粱河之戰(zhàn)后,遼軍雖然大敗宋軍,遏制北宋進取幽燕的趨勢,但在滿城之役中,作為軍中統(tǒng)帥的都統(tǒng)韓匡嗣卻又敗于宋軍。可知遼代都統(tǒng)在整個行軍作戰(zhàn)中的決策部署對戰(zhàn)役勝負起關(guān)鍵作用。

      3.南征北宋?!哆|史·耶律斜軫傳》載:“統(tǒng)和初,會宋將曹彬、米信出雄、易,楊繼業(yè)出代州,以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tǒng)?!薄靶陛F至定安,遇賀令圖軍,擊破之,追至五臺,斬首數(shù)萬級。”“繼業(yè)為流矢所中,被擒。”⑧(元)脫脫等:《遼史》卷83《耶律斜軫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02-1303頁。《遼史·圣宗紀二》載:統(tǒng)和四年(986)三月丁亥,“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tǒng),以北院宣徽使蒲領為南征都統(tǒng),以副于越休哥”;四月癸卯,“休哥復以捷報”。①(元)脫脫等:《遼史》卷11《圣宗紀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0頁。在遼圣宗統(tǒng)和四年(986)應對北宋發(fā)動雍熙北伐,遼朝任用耶律斜軫為山西兵馬都統(tǒng),耶律休哥為南征都統(tǒng)成功贏得此次戰(zhàn)爭東西線的全面勝利,在遼宋雙方對峙局面下,逐漸掌握對宋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為遼朝贏得有利的周邊局勢。

      4.東討高麗。有史可載,遼朝任命都統(tǒng)對高麗進行征伐共有4次。第一次,統(tǒng)和三年(985),都統(tǒng)耶律阿沒里征討高麗未果。《遼史·耶律阿沒里傳》載:耶律阿沒里,“統(tǒng)和初,皇太后稱制,與耶律斜軫參預國論,為都統(tǒng)。以征高麗功,遷北院宣徽使,加政事令。四年春,宋將曹彬、米信等侵燕,上親征,阿沒里為都監(jiān),屢破敵軍?!雹冢ㄔ┟撁摰龋骸哆|史》卷79《耶律阿沒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74-1275頁??芍?,耶律阿沒里征討高麗是在統(tǒng)和元年(983)至統(tǒng)和四年(986)征宋之間,然按《遼史·高麗傳》載:圣宗統(tǒng)和三年(985)秋七月,“詔諸道各完戎器,以備東征高麗。八月,以遼澤沮洳,罷師?!雹郏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15《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19頁。可知,統(tǒng)和元年(983)至統(tǒng)和四年(986)之間僅有此一次征伐高麗,由于道路問題而未果而罷,頗疑其“以征高麗功”當為統(tǒng)和十年(992)以蕭恒德伐高麗之后,或為記載之誤。其余三次征討高麗,均為第三次遼麗戰(zhàn)爭中后三次階段性戰(zhàn)役。

      第一次,北府宰相劉慎行為都統(tǒng)征討高麗。《遼史·圣宗紀六》載:開泰四年(1015)五月辛巳,“命北府宰相劉晟為都統(tǒng),樞密使耶律世良為副,殿前都點檢蕭屈烈為都監(jiān),以伐高麗?!雹埽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5《圣宗紀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7頁?!哆|史·高麗傳》載:開泰四年(1015),“命北府宰相劉慎行為都統(tǒng)”;“慎行挈家邊上,致緩師期,追還之。以世良、虛烈總兵伐高麗。”⑤(元)脫脫等:《遼史》卷115《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21頁??梢?,《遼史·高麗傳》所載北府宰相劉慎行即《遼史·圣宗紀六》所云劉晟。因劉慎行攜家緩期,耶律世良、蕭虛烈代為總兵,按《高麗史·顯宗紀一》載:高麗顯宗七年(1016)正月庚戌,“耶律世良、蕭虛烈侵郭州,我軍與戰(zhàn),死者數(shù)萬人,獲輜重而歸?!雹蓿ǔr王朝)鄭麟趾:《高麗史》卷4《顯宗紀一》,奎章閣本。郭州,今朝鮮郭山郡,此役遼朝取得郭州之捷。

      第二次,都統(tǒng)蕭合卓等興化鎮(zhèn)之敗?!哆|史·高麗傳》載:開泰六年(1017),“樞密使蕭合卓為都統(tǒng),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忠為副,殿前都點檢蕭虛烈為都監(jiān)進討。蕭合卓攻興化軍不克,師還?!雹撸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15《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673頁。按《高麗史·顯宗紀一》載:高麗顯宗八年(1017)八月癸巳,“契丹蕭合卓圍興化鎮(zhèn),攻之九日不克,將軍堅一、洪光、高義出戰(zhàn),大敗之,斬獲甚多。”⑧(朝鮮王朝)鄭麟趾:《高麗史》卷4《顯宗紀一》,奎章閣本。《遼史》所云“興化軍”應即《高麗史》所載之“興化鎮(zhèn)”,約今朝鮮義州西南,此役都統(tǒng)蕭合卓等敗于興化鎮(zhèn)。

      第三次,都統(tǒng)蕭排押茶陀之敗。開泰七年(1018),“詔東平郡王排押為都統(tǒng),蕭虛烈為副統(tǒng),東京留守耶律八哥為都監(jiān),復伐高麗。十二月,蕭排押與戰(zhàn)于茶、陀二河之間,我軍不利。天云、右皮室二軍沒溺者眾,天云軍詳穩(wěn)海里、遙輦帳詳穩(wěn)阿果達、客省使酌古、渤海詳穩(wěn)高清明等皆沒于陣?!雹伲ㄔ┟撁摰龋骸哆|史》卷115《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673頁。《遼史·蕭排押傳》載:開泰七年(1018),“再伐高麗,至開京,敵奔潰,縱兵俘掠而還。渡茶、陀二河,敵夾射,排押委甲仗走,坐是免官。”②(元)脫脫等:《遼史》卷88《蕭排押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476頁。由此觀之,茶陀之戰(zhàn)為蕭排押伐開京返途之中發(fā)生的戰(zhàn)役,而非抵達開京途中程中發(fā)生的戰(zhàn)役。

      5.西伐夏國。有史可載,遼朝任命都統(tǒng)對西夏進行征伐共有2次。第一次,河曲之戰(zhàn)?!哆|史·興宗三》載:重熙十八年(1049)六月壬戌朔,“以韓國王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tǒng),趙王蕭孝友、漢王貼不副之”;九月丁未,“蕭惠等為夏人所敗?!雹郏ㄔ┟撁摰龋骸哆|史》卷20《興宗紀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74頁。由此可知以蕭惠為都統(tǒng)的第一次征伐西夏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賀蘭山之戰(zhàn)?!段飨臅隆份d:夏延嗣寧國元年(1049)十月,“復戰(zhàn)于賀蘭山,敗績。國主母沒移氏被執(zhí)。契丹主遣北道行軍都統(tǒng)耶律敵魯古率阻卜諸部軍,由北路趨涼州,至賀蘭山,訛龐以三千騎扼險拒戰(zhàn),殺烏古敵烈部詳隱蕭慈氏奴、南克耶律斡里等,敵魯古大呼奮擊,夏兵敗潰?!雹埽ㄇ澹﹨菑V成:《西夏書事》卷19“夏延嗣寧國元年條”,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繼第一次河曲之戰(zhàn)后,遼朝任命耶律敵魯古為都統(tǒng)對西夏發(fā)動第二次賀蘭山之戰(zhàn),其中北道行軍都統(tǒng)耶律敵魯古所率領的阻卜諸部軍先敗而后勝,雖陣亡慈氏奴等重要將領,但取得對西夏戰(zhàn)役最后勝利。

      余 論

      遼代都統(tǒng)具有對內(nèi)維穩(wěn)治亂,對外征伐的軍事職能,遼末隨著女真部族興起,反遼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作為北面軍官、北面行軍官、北面邊防官系統(tǒng)的都統(tǒng),一方面追隨遼朝政權(quán),另一方面,其都統(tǒng)官稱在一定程度上被后繼王朝金朝所承襲。

      遼末,為應對女真反遼戰(zhàn)爭,遼朝對女真進行大規(guī)模征討?!镀醯尽ぬ祆竦奂o上》載:遼天慶四年(1114)十月,雜以番軍,分出四路:“北樞密副使耶律斡離朵淶流河路都統(tǒng);黃龍府尹耶律寧黃龍府路都統(tǒng);復州節(jié)度使蕭湜曷咸州都統(tǒng);左祗候郎君詳穩(wěn)蕭阿古好草峪都統(tǒng)。”⑤(宋)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0《天祚皇帝紀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04頁。在遼朝此次征討女真過程中,先后出現(xiàn)淶流河路都統(tǒng)、黃龍府路都統(tǒng)、咸州都統(tǒng)、好草峪都統(tǒng)等以地方路級為單位的都統(tǒng),其最初模型應是北面軍官系統(tǒng)里的“諸路兵馬都統(tǒng)署”⑥(元)脫脫等:《遼史》卷46《百官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43頁。。按《金史·兵志》載:收國元年(1115)十二月,“始置咸州軍帥司,以經(jīng)略遼地,討高永昌,置南路都統(tǒng)司,且以討張覺。天輔五年(1121)襲遼主,始有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之名。時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統(tǒng)司,后改為六部路都統(tǒng)司,以遙輦九營為九猛安隸焉。與上京及泰州凡六處置,每司統(tǒng)五六萬人。又以渤海軍為八猛安。凡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tǒng)?!雹撸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4《兵志》,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072-1073頁。由此可知,金太祖最初設置咸州軍帥司、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南路都統(tǒng)司、奚路都統(tǒng)司及上京、泰州等六處都統(tǒng)或軍帥司,實質(zhì)上是在伐遼過程中不斷設置或完善起來的,而此軍事統(tǒng)轄體系實際上是對遼代北面軍官系統(tǒng)里都統(tǒng)官稱某種程度上的承襲。而都統(tǒng)→萬戶→軍帥→猛安的軍事統(tǒng)轄體系,則是女真都孛堇制度的舊俗。太宗天會元年(1123),“以襲遼主所立西南都統(tǒng)府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tǒng)府”;天會三年(1125),“以伐宋更為元帥府,置元帥及左、右副,及左、右監(jiān)軍,左、右都監(jiān)?!雹伲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4《兵志》,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072-1073頁?!洞蠼饑尽ぬ谖牧一实奂o》載:“國主始改都統(tǒng)府為元帥府,用國相劉彥宗之議也。設置官屬: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左右監(jiān)軍,左右都監(jiān),凡七人;初,二帥征南,但稱都統(tǒng)府。是夏,金人用其臣劉彥宗議,始改為元帥府。”②(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卷4《太宗文烈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7-58頁。金太宗時期襲遼主所立西南都統(tǒng)府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tǒng)府是以地方路單位為基礎,其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遼代都統(tǒng)官稱,直至天會三年(1125)迫于伐宋之需要,在遼降臣劉延宗建議之下方始改都統(tǒng)府為元帥府。

      金朝一方面在承襲遼朝都統(tǒng)官稱的同時,另一方面繼承其原有女真都統(tǒng)稱號?!督鹗贰g都傳》載:“歡都為都統(tǒng),往治斜缽失軍之狀,盡解斜缽所將軍、大破烏春、窩謀罕于斜堆,擒故石、拔石?!雹郏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8《歡都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693頁。早在金世祖劾里缽擔任生女直節(jié)度使時期,歡都曾擔任都統(tǒng),平定烏春、窩謀罕戰(zhàn)役中擒獲蒲察部故石、拔石等人?!督鹗贰ぬ婕o》載:“撒改以都統(tǒng)伐留可,謾都訶合石土門伐敵庫德?!雹埽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23頁。金穆宗盈歌擔任生女直節(jié)度使時期,撒改曾以都統(tǒng)身份討伐統(tǒng)門、渾蠢水合流之處的烏古論部酋長留可,由此觀之,在金朝未建立之前,以完顏部為核心的生女真部落已經(jīng)有都統(tǒng)之稱,其作為征伐諸部叛亂的行軍統(tǒng)領,一般由完顏部首領心腹親信擔任。金朝建立之后,金太祖沿襲這種女真舊稱,隨著反遼戰(zhàn)爭及伐宋戰(zhàn)爭開始,金朝版圖處于不斷擴大態(tài)勢,而其都統(tǒng)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方面,有遼入金,轉(zhuǎn)為路級地方行政單元的軍事長官;⑤程妮娜:《試論金初路制》,《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年第1期。另一方面,繼承女真舊俗都孛堇制度的臨時性行軍軍事長官。

      1.女真舊俗都統(tǒng)(都孛堇)。天輔五年(1121)十二月辛丑,“以忽魯勃極烈杲為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以昱、宗翰、宗干、宗望、宗盤等副之”。⑥(元)脫脫等:《金史》卷2《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38頁??芍?,忽魯勃極烈杲所擔任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一方面是女真?zhèn)鹘y(tǒng)舊俗都勃極烈制度的沿襲,另一方面則是伐遼戰(zhàn)爭之需要。

      2.地方路級都統(tǒng)。①保州都統(tǒng)。收國元年(1115)十一月,“盡降保州諸部女直,太祖以撒喝為保州路都統(tǒng)?!雹撸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35《高麗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3042頁。②咸州路都統(tǒng)。收國二年(1116)四月乙丑,“以斡魯統(tǒng)內(nèi)外諸軍,與蒲察、迪古乃會咸州路都統(tǒng)斡魯古討高永昌。”⑧(元)脫脫等:《金史》卷2《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31頁。③南路都統(tǒng)。收國二年(1116)五月,“斡魯為南路都統(tǒng)、迭勃極烈?!雹幔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32頁。④泰州都統(tǒng)。①關(guān)于金代泰州地理位置,學界有兩種觀點:一、“塔子城說”。彭占杰認為初設于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彭占杰:《金代泰州都統(tǒng)婆盧火》,《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二、“白城說”。宋德輝認為約為今白城市周圍地區(qū)。(宋德輝:《婆盧火與金泰州》,《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元)脫脫等:《金史》卷2《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44頁。天輔五年(1121),“摘取諸路猛安中萬余家,屯田于泰州,婆盧火為都統(tǒng)?!雹冢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1《婆盧火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740頁。⑤曷懶路都統(tǒng)?!督鹗贰A谷謝奴傳》載:“父不剌速,襲本部勃堇,從太祖伐遼,授世襲猛安,親管謀克,為曷懶路都統(tǒng)?!雹郏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1《夾谷謝奴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931頁。⑥黃龍府都統(tǒng)?!督鹗贰ね觐亰涫覀鳌份d:“太祖然之,仍合諸路謀克,命婁室為萬戶,守黃龍府。進都統(tǒng),從杲取中京?!雹埽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2《完顏婁室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754頁。⑦中京都統(tǒng)。天輔七年(1123)正月庚午,“詔中京都統(tǒng)斡論曰:‘聞卿撫定人民,各安其業(yè),朕甚嘉之。回離保聚徒逆命,汝宜計畫,無使滋蔓?!雹荩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42頁。劉曉東認為《金史·太祖紀》中“斡論”當為“斡魯”。⑥劉曉東:《〈金史·太祖紀〉中“斡論”當為“斡魯”》,《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二者實為一人。⑧奚六部路都統(tǒng)。天輔七年(1123)五月甲寅,“奚路都統(tǒng)撻懶攻速古、啜里、鐵尼所部十三巖,皆平之?!雹撸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44頁。而按《金史·完顏昌傳》載:“奚路兵官渾黜不能安輯其眾,遂以撻懶為奚六路軍帥鎮(zhèn)之”;⑧(元)脫脫等:《金史》卷77《完顏昌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875頁?!凹白诤病⒆谕ニ?,撻懶為六部路都統(tǒng)”⑨(元)脫脫等:《金史》卷77《完顏昌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876頁。??芍?,奚六部路都統(tǒng)是由奚六路軍帥→奚路都統(tǒng)→六部路都統(tǒng)逐漸演化而來的。李昌憲認為六部路、奚路、奚六部路或中京路實為一路。⑩李昌憲:《金代行政區(qū)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9頁。西北、西南兩路都統(tǒng)。天輔七年(1123)六月丙申,“上不豫,將還上京,命移赍勃極烈宗翰為都統(tǒng),吳勃極烈昱、迭勃極烈斡魯副之,駐兵云中,以備邊。”?關(guān)于金代泰州地理位置,學界有兩種觀點:一、“塔子城說”。彭占杰認為初設于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彭占杰:《金代泰州都統(tǒng)婆盧火》,《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二、“白城說”。宋德輝認為約為今白城市周圍地區(qū)。(宋德輝:《婆盧火與金泰州》,《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元)脫脫等:《金史》卷2《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44頁?!哆|史·斡魯傳》載:“太祖還京師,宗翰為西北、西南兩路都統(tǒng),斡魯及蒲家奴副之?!?(元)脫脫等:《金史》卷71《斡魯傳》,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1735頁。由此可知,宗翰為西南西北兩路都統(tǒng)時間為天輔七年(1123)六月。

      綜上所論,有遼一代,都統(tǒng)作為維護遼朝統(tǒng)治的重要支柱之一,承擔著對內(nèi)維穩(wěn)治亂,對外征伐防御之職能,其人員構(gòu)成具有明顯契丹民族特征。遼金易代,金初以地方路級為單位的都統(tǒng)官稱實則是對遼代北面軍官系統(tǒng)里都統(tǒng)官稱的一種承襲,同時其亦沿承女真舊俗都孛堇制度形成獨具女真特色的臨時性行軍都統(tǒng)制度。

      猜你喜歡
      都統(tǒng)金史高麗
      英文摘要
      高麗莉作品賞析
      ViVi美眉(2020年1期)2020-04-26 10:09:49
      21世紀以來的《金史》研究綜述
      清代黑龍江地區(qū)的副都統(tǒng)及駐防城
      奮斗(2019年23期)2019-12-20 08:49:38
      母與子
      清代乾隆朝察哈爾都統(tǒng)群體特征研究
      《金史·結(jié)什角傳》箋證
      西藏研究(2017年2期)2017-06-05 11:31:22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新女媧補天
      金史研究領域的鴻篇巨著——評《金源文化辭典》
      芜湖县| 凤凰县| 宁海县| 寿光市| 大埔县| 凤凰县| 灵寿县| 康马县| 任丘市| 理塘县| 黑水县| 怀远县| 凤凰县| 平顶山市| 彭山县| 兰考县| 道真| 鄂尔多斯市| 遵义县| 东台市| 九龙城区| 错那县| 平和县| 宁海县| 府谷县| 滨州市| 景德镇市| 遵义县| 玉山县| 紫阳县| 兴化市| 清新县| 习水县| 三江| 元朗区| 长子县| 财经| 恭城| 轮台县| 黔西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