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鯤
(新疆科技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民事訴訟自認制度作為一項由來已久的制度,在訴訟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頗受民事訴訟實踐業(yè)務的認可。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復雜化和利益化,誠信意識也遭到了空前的挑戰(zhàn)。誠信意識缺失也逐漸從社會生活領域滲透到了司法領域,成為阻礙司法審判的因素,影響司法的公平正義。因此,必須要重視虛假自認問題,選擇適宜的方式解決民事訴訟虛假自認。
一般來講,自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對于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不利己的主要事實,在訴訟中承認為真實。[1]虛假自認加入了虛假這一限定詞,導致自認演變成為不誠信的甚至是違法的行為。當事人故意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虛假事實進行承認并且會損害到第三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的行為。[2]概括來說,虛假自認是指當事人一方在訴訟中,明知對方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主要事實違反客觀真實卻故意予以承認,意圖發(fā)生訴訟法上自認效果的行為。[3]虛假自認既包括故意虛假自認,也包括非故意虛假自認,但從結果上來看,虛假自認最終都會影響司法的正義審判,影響法律的正義性。
民事訴訟過程中,虛假自認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利益,利益驅使下將本不屬實的情況自認為事實,導致他人利益受到損害,影響社會的公平正義,影響法律的正義實踐。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經濟糾葛紛爭也隨之增多,為了達到目標利益不擇手段,甚至忽視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枉顧事實。當某一訴訟案件通過調查被認定為虛假訴訟案件時,并沒有嚴格的懲戒制度,大多數懲罰措施無外乎駁回訴訟請求、駁回申請、撤銷原民事調解書、撤銷原民事判決書等,缺少對應的刑事懲戒,這樣輕描淡寫的懲罰措施不足以震懾虛假訴訟案件,也不足以真正規(guī)避虛假自認,因此,這也導致我國民事訴訟虛假自認現狀堪憂。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東西方經濟、思想、文化激烈碰撞,西方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等思想逐漸滲透到我國社會之中,成為腐蝕人們精神世界的一大毒瘤。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人們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追求高效的收入,為了達到高額利潤,不惜鋌而走險,作出違背法律的行為。尤其在民事訴訟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為了獲取非法收益,不顧法律原則,不顧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要求,借助司法程序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達到牟取不正當利益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目的。我國有關誠信原則的法律內容并不清晰,有些法律規(guī)定涉及誠信原則,但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也造成在司法審判過程中誠信原則適用的不明確,影響誠信原則的發(fā)揮。
當所獲取的利益超過成本時,便可能會激發(fā)人的物質欲望,為了獲取利益而選擇不法之路,由此可見,人在巨額的利益面前,能夠不顧一切。利益蒙蔽了人的理性,人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會選擇不擇手段,甚至會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歸根結底,民事訴訟虛假自認的存在既是由于缺乏誠信意識,也是因為虛假自認違法成本低下。虛假自認即使被發(fā)現,也不過是撤銷申請、駁回請求等書面追責,并沒有實質性的懲罰,很少會涉及刑事處罰,比起巨額的利益,這些懲戒不足一提,這就導致虛假自認的違法成本與收益出現失衡,收益占據著重要部分,人們在巨額利益面前,往往會忽視法律。
民事訴訟虛假自認相關法律不健全,導致虛假自認無法得到有效規(guī)制,甚至愈演愈烈,成為有心之人獲取不法利益的手段。虛假自認涉及的雙方當事人可能存在惡意共謀,通過捏造虛假的事實,獲取法律文書,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并且虛假自認可能是出于當事人雙方的計劃,導致虛假自認隱秘性比較高,法律很難對其進行徹底識別,也無法對其進行懲戒和治理。虛假自認相關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即使有存在虛假自認的情況,也缺少治理虛假自認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民事訴訟當事人秉持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清晰地呈現事實,提高法律審判效率,法官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地評判民事訴訟案件。但在民事訴訟實踐中,誠實信用原則并沒有被廣泛運用,或者說并沒有真正落實到民事訴訟案件當中。因此,為了有效規(guī)避民事訴訟虛假自認,必須要加大落實訴訟誠信原則。加大落實訴訟誠信原則,就必須要明確誠信原則的規(guī)定,將誠信原則具體化和細節(jié)化,提高誠信原則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個案中能適用具體條款的就適用具體條款,在沒有具體條款可以適用或者為了達到個案公正的情形下才可以適用這一抽象性原則。[4]當仍舊有人想要鉆法律空子,就必須要明確違背誠信原則的代價,以嚴厲的懲戒措施達到震懾不法之人的效果。為了確保誠信原則貫徹落實到司法過程中,有效防范虛假自認,可以通過建立當事人訴訟信用檔案的形式,完善司法信用系統(tǒng)和信用共享系統(tǒng),當事人有關訴訟誠信的情況會如實反映給其名下的其他征信系統(tǒng),這樣可以有效震懾當事人的不法之心,從而確保當事人嚴格遵循誠信原則,遵守法律規(guī)定。
適度提高違法犯罪成本,打擊不法之人的僥幸心理,維護法律的尊嚴,也是有效規(guī)避虛假自認的有效方式。明確虛假自認的構成要素,通過科學程序認定某一案件為虛假自認案件時,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警戒。學界人士大多認為,對民事訴訟中虛假自認相關問題的性質予以具體界定,在認定了虛假自認相關事實后則需要追求相應的刑事責任,并視情節(jié)嚴重程度等進行相應懲處都能夠大為提升虛假自認的違法犯罪成本。[5]與此同時,人民法院相關人員也需要定期參加培訓,提升鑒別虛假自認的能力,能夠從法律的角度提出解決虛假自認的辦法。
健全虛假自認法律制度,是從法律層面根除虛假自認的有效途徑。虛假自認就是不法之人披著自認制度的外衣,但其本質卻是違法的行為。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對《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進行了修改,關于自認制度相較于修改前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做得更為詳細具體完善,例如第三、四條規(guī)定:“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于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于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對于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于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并詢問后,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钡詿o法從制度層面避免出現虛假自認,于是為了能在司法實踐中規(guī)制虛假自認,就需要法官在庭審過程中甄別、確認當事人所承認的事實是否為虛假自認,這無疑增大了司法成本,也十分考驗法官個人的能力。因此,健全虛假自認法律制度要落實到民事訴訟的各個過程中,全面考慮虛假自認情況,完善虛假自認法律制度。[6]
我國民事訴訟應遵循誠信原則,以保證司法審判的正確性,保證當事人的權利不受侵犯,保證民事訴訟高效進行。但民事訴訟虛假自認的存在導致民事訴訟無法正確行使審判權,危害法律的科學性。規(guī)避虛假自認,是提高我國民事訴訟效率,維護司法尊嚴的必經之路。從長遠來看,有效規(guī)避虛假自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既需要健全相關的民事訴訟法律制度,也需要從每一個當事人做起,堅定遵循法律的誠信原則,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