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
(江蘇大學,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引言:生命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命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幸運。社會快速發(fā)展,市場經濟飛速革新,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社會生活的多元化以及挫折的出現對生理和心理都處于逐漸成熟時期的青年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和美好未來與社會實際出現較大偏差,無法找到合適的融入社會的切入點,許多青年會因此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是走向極端。完善高等學校的生命教育制度體系,提高高等學校的生命教育質量是刻不容緩的。
1968年美國著名的學者詹姆斯唐納德首次提出了生命主義教育理論。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的大學生命教育相對成熟,大陸地區(qū)的起步則相對較晚,20 世紀80年代以后才逐漸開始引起高度重視并深入研究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如今已經意識到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價值的高校逐漸增加,一部分高校率先推出了與生命教育密切相關的各類專業(yè)和課程,2000年,廣州大學開設了專業(yè)課程課程《生死學》,包括器官移植、臨終關懷、自殺等熱門主題,是國內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先驅,后來這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2006年,山東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授王云嶺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這門基礎課,他認為這門基礎課可以讓我們的學生更好地對人生、理想、家庭與社會之間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與反思,從而更好地享受生活以及與其他人的交往。隨著這些課程的開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命教育活動。雖然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想狀態(tài)與現實狀態(tài)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總體來說,我國的高等學校生命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高校沒有基本形成有效的高等學校生命教育教學體系,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代的大學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自己的家庭中并沒有太多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共同接觸和交往生活的經驗,孩子年齡小會導致父母對一個孩子過度地寵溺,由于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手段和理念使得孩子在成長中出現一些問題;大量容易獲得且素質參差不齊的信息暴露在我國高校學生面前,缺少鑒別意識的他們很容易受到自己腦海中已經形成的錯誤價值觀的誘惑,盲目從眾,逐漸偏離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微信、qq 等新興傳播媒介的到來使得我國大學生在線表達感情的主線陣地從線下走到線上,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我國大學生的日常工作和學習。
受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應試教育以及高校課程評價體系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一味的追求各種證書、薪酬優(yōu)厚的工作崗位,教師一味的追求科研成果和職稱,學校更傾向于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就業(yè)率和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上,將學生心理素質、價值觀、情感能力培養(yǎng)放在次要位置。學校不重視,不把生命教育課程落實到實處,久而久之,教師便以為生命教育不需要強調,學生便以為生命教育無足輕重了。
提及生命教育,許多高校教師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任務,與大學老師無關,這其實是對生命教育的誤解,生命教育不是某一個階段的教育,它具有永恒性,應該滲透在我們人生中的各個階段。其次,許多高校將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課程不專業(yè),不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問題。
目前我國的學校生命教育還沒有基本建立起一套系統(tǒng)的學科體系,很少會有高校專門為學生設置一些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而且大學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于對環(huán)境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養(yǎng)與指導的課程中,不受學生重視。其次,生命教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生命意義更多地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活動來體悟,但多數高校目前現有的生命教育課程都偏重于"填鴨式"說教,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排斥的心理。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未達到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要求。很多高校生命教育任務由輔導員兼任,大部分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進入工作崗位后,學校也沒有組織專業(yè)化的培訓,導致授課教師自身對生命教育理解產生偏差,對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影響高校生命教育課程的開展。
現在許多大學生在面臨嚴重的挫折和失敗時,會感到迷茫、困頓甚至會變得不理智而做出出格的行為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這無論是對家庭、社會還是國家,都是莫大的損失。生命教育對于引導我們的廣大學生如何不斷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自身發(fā)展、立德成才,維護國家經濟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各個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生命教育發(fā)展遲緩,對"立德育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產生了較大影響。建設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體系,對于引導學生珍視生命、尊重生命,樹立科學的生命觀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大學階段正處于形成個人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他們遇到一些困難或者挫折、困惑的情況下,許多青年大學生心中的煩惱無法得到有效排遣,有的學生會選擇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是人做一切有意義的事情的前提以及生命一旦失去是無法挽回的,引導學生達到心靈和諧圓融的一種狀態(tài),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前提。
大學只是人生的一站,學生在接受完大學階段的教育之后,會逐步進入社會。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個人想要達成一定的成就需要依靠社會給予的平臺,個人的生命價值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以實現。積極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加強知識宣傳,引導廣大學生更好地關愛自己和他人。只有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懂得生命的可貴、關心社會、關愛國家,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的建設工作必須要始終貫穿于大學生思維和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我之前提到過,生命教育也需要貫穿于人生的各個階段。生命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引導我們珍視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的生活、積極向上以及盡力實現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這些同時也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要求和期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程和生命教育應該是相互配合、共同進步的。
高校中大多數課程都已經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涉及生命教育的課程很少,適當將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可以更平穩(wěn)地把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課堂中,顯著提升生命教育普及程度以及課程教學效果。
許多高校大學生普遍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脫離了實際的社會生活,缺少教學趣味性,在當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下,深入地開展研究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趣味性和生動感,調動高校學生們上課的自主性與學習積極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知識的傳授基本上從屬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等課程,生命教育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從這些課程中分離出來,并以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納入高校課程計劃,還要有自己的課程體系,生命教育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立的教材。學校應設立專門機構,并明確機構的職責。開發(fā)多樣化的、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年級以及不同專業(yè)的同學進行分班分組教學,因材施教。設立專業(yè)人員進行課程研究,根據我國基本國情、教育體制、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推進生命教育教材建設,編寫有思想、有深度、高質量的教材,增強課程的專業(yè)化程度,為課程內容奠定理論基礎,確立課程地位。
建設好的生命教育課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因此多層次、多樣化的課程內容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包括生命價值觀的內涵、安全知識教育、挫折應對教育、生存信念以及死亡教育等。好的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形式不能拘泥于教室以及書本,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生命的珍貴不是用耳朵聽出來的,不是用嘴說出來的,更不是用考試成績衡量出來的,生命的珍貴是用心認真感受體驗出來的。生命教育的教育陣地可以由教室轉到血站、烈士陵園等,讓學生們感受生命的莊嚴和肅穆,生面教育的教材可以由書本轉到事故錄像、生命發(fā)展與演變的紀錄片、搶險救災視頻等,觀看這類題材的視頻會使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生命的脆弱,從而更好地學習安全與急救知識,此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殯儀館,通過觀察無生命體征的人來反思生命的意義。
當前,高校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與課程實施過程中實際需要的教師素質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急需提升。對于已經入職的教師,學校應該組織定期學習交流和專業(yè)培訓,增強教師隊伍的生命教育理論水平并提出考核要求,定期檢查教育成果和教師自身素質。其次,招聘終身教育專業(yè)教師,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科學的終身教育教師管理機制。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單位,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場所,人們往往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年階段父母對于孩子的指導和教育工作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應該用自身的思維和行為規(guī)范來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通過平時的思維和行為舉止?jié)撘颇赜绊懞⒆拥钠犯窈途衿焚|,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和想法,并與其他學校的教師取得聯系,以便及時地得到他們在學校真實情況的反饋,以便能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情感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幫助。此外,家長還可與自己的子女一起收看有關生命教育的電視和紀錄影片,教導自己的子女如何去關愛生命,與孩子一同學習成長。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構成教育的合力,是生命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生命教育在我國步入正軌的時間較晚,受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談及生死問題時,人們總是諱莫如深。我國教育體系中生命教育這塊短板長期得不到彌補,絕不是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就可以彌補的,它應該存在于人們成長的各個時期。生命教育的發(fā)展和落實需要我們每個成員的積極參與,認真學習并落實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