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
(中共汨羅市委黨校,湖南 汨羅 414400)
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屈原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屈原愛國憂民的赤子情懷、變法圖強的革新意識、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志潔行廉的偉大品格及其不朽的詩篇都始終不渝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更在當下激勵著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能夠順利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正確理論的指導。
黨的思想是國際共產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內蘊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屈原文化對黨的思想的影響,尤為突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我黨思想的靈魂。屈原文化的精義融入到黨的思想中,對黨的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有積極意義,是黨的思想形成的精神食糧。
首先,實事求是。我們來看屈原在當時的政治主張:聯(lián)齊抗秦,殺張儀,阻止懷王入秦,三次都是屈原實事求是的正確策略、主張。雖然這些建議楚懷王最后都沒有接受采納,反而堅持己見,最終導致楚國兵敗如山倒、大勢不可挽回。但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離騷》)為了實現(xiàn)志向,毫不妥協(xié)、毫不動搖、毫不退縮,即使多次面臨死亡的危險。這種無私無畏的抗爭精神,敢說真話的態(tài)度,堅持實事求是,燃燒生命去照亮真理的作為,對后世影響巨大。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成功的把國際共產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獨特革命道路,其中就有屈原的影響。
其次,群眾路線。屈原時刻心憂百姓,為百姓的悲苦生活而惆悵、哭泣,為百姓淳樸民風不在而傷悲,“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哀郢》)……“三閭大夫長嘆息,離騷九歌濟蒼生。君王無德怠美人,百姓敬仰慕高義。艾草凈身飲雄黃,百舸破浪競風流。粽香淡淡越千山,寥憶屈原憂民心?!苯裉煳覀兲岢龅娜罕娐肪€,“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些理念就有對屈原憂民情懷的繼承和發(fā)展。
最后,獨立自主。屈原堅定理想信念,寧死不屈:“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睕Q不同流合污!“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沒有一點調和的余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睂帪橛袼?,不為瓦全!“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即使粉身碎骨,也決不改變志向。屈原立的正,立的直,至死都堅守著自己獨立的人格意志。黨的思想中的獨立自主,我黨革命和建設時期探索形成的“把國際共產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基本經(jīng)驗,就有對屈原開辟的獨立精神的堅守。
黨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離不開屈原文化的滋養(yǎng),離不開它所提供的思想精神。黨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融合了屈原文化的正能量,彰顯了國際共產主義的中國化特色。進入新時代,涵養(yǎng)新精神,屈原文化將助推中華民族滿懷自信在中國道路上闊步前進。
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大地上五十六個民族能團結統(tǒng)一在黨中央的周圍,無數(shù)中華兒女能夠為了中國夢奮勇前行,靠的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維系和激勵。而中華民族特有的愛國主義情感,若要追尋其源頭,就不得不提先秦時期愛國主義的典范人物屈原。
屈原從小就十分勤奮好學,胸懷大志,一心想著報效祖國,為民分憂。他曾經(jīng)很得楚懷王器重,官至左徒、三閭大夫,不僅常與懷王商談國事,還參與了制定法律,并積極舉薦賢能,并提出了聯(lián)合齊國共同抗衡秦國等。一心為國為民的屈原,后來卻因小人挑撥離間,被楚懷王將其流放,趕出了郢都。即便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眷念自己的祖國,“雖身被放逐,猶徘徊不忍去。”他寫下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篇《離騷》,直抒志士報國,表達對理想的追求。始終有他對百姓的擔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對國家覆亡的擔憂“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還痛罵小人們貪利誤國:“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钡鹊?。此外屈原還寫下了《天問》1 篇,《九歌》11 篇,《九章》9 篇等作品,他那深厚的愛國熱情,追求真理的勇氣,無不為后世景仰。公元前278 年,楚國國都被秦國大將白起帶兵攻破,屈原所有的理想抱負都付諸東流,家國不再,極度渺茫絕望中,他選擇了以死明志,他選在五月初五這個楚人“祭龍”的日子,來到汨羅江邊一個叫沉淵的地方,懷沙自沉,用生命踐行了自己完美人格的宣言與承諾。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把他投江之日定為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時祭祖、劃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習俗,逐漸成為了中華兒女尋根問祖、寄托鄉(xiāng)思的一種表達方式。屈原精神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升華了愛國主義教育。司馬光贊頌屈原的愛國精神“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李白一生傲岸,卻傾心于屈原,在《江上吟》中寫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屈原被稱為“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币荒暧忠荒甑亩宋绻?jié),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紀念著屈原,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屈原文化精神也將一代代地傳承和發(fā)展下去,成為弘揚中國精神的有力支撐。
改革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稟賦,也是中華民族能夠不斷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屈原文化中,也包含著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想。屈原所處的社會十分黑暗、君王昏庸、奸臣當?shù)?,他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一度貶黜、兩度流放,屈原依然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探求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矢志探索的開路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絕唱,一口氣170 多個發(fā)問的《天問》,血與淚鑄就的《離騷》,這些都是屈原銳意進取,矢志不渝的寫照。屈原雖然求索失敗,但其傾其一生不惜生命地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卻是與日月同輝的。時遷事異,但那種百折不撓、上下求索的精神,卻是永恒的。這種求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后世所有中國人提供了精神坐標,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銳意進取,創(chuàng)新爭優(yōu)。
屈原文化精神是弘揚中國精神的有力支撐,它將不斷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推動中國人民永遠前赴后繼求索進取朝氣蓬勃的邁向未來,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中華民族一路披荊斬棘,克服各種困難、戰(zhàn)勝一切風險挑戰(zhàn),靠的是凝聚起了中國力量,凝聚起了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的力量。而當國家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際、水深火熱之時,屈原憂國憂民、上下求索、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一直在不斷地召喚和感染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屈原精神和人格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宣傳與張揚,日益深入人心,鼓舞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凝神聚力,團結一心“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們中華民族曾有過四次大的民族危機:北宋末年南宋時期,明末清初時期,清朝末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們的屈子學說在這四個時期都特別興盛,為挽救國家民族于危亡,拯救人民于水火的愛國仁人志士,無一不將屈原其人其事反復謳歌,以抒己懷,以明己志。比如抗戰(zhàn)期間,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屈原》,強調屈原堅持齊楚聯(lián)盟,團結抗秦,反對與強秦妥協(xié)的精神,就是在激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決抗日,全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絕不妥協(xié)投降,因為屈原的感召,這個歷史劇在當時極大地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戰(zhàn)熱情。
時至今日,屈原精神在吸引世界民眾的同時,仍在凝聚著中華兒女思鄉(xiāng)愛國之情?!拔┷分|遠兮,魂一夕而九逝?!保ā冻樗肌罚┣诹鞣诺?,一夜“九次”夢回故里,時刻心系故國。這種對家國深刻眷念的情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每逢端午節(jié)里,我們的老百姓就會熱熱鬧鬧地吃粽子、劃龍船紀念屈原,在外的游子會念著回鄉(xiāng)祭祖看望父母親朋以慰離別之苦,遠嫁的姑娘會急著回娘家以敘思念之情,這是一種從內心深處生發(fā)出來的強烈的歸屬感。而且不同于孔孟,紀念屈原是人民自發(fā)的行動,是歷代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真摯情感的體現(xiàn),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選擇,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認同。這種認同,沒有隨著時間推移,歷史演變而消散,反而隨著屈原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精神支柱,它鼓舞著中華兒女擔當歷史責任的勇氣和志氣,它使得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萬眾一心,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為實現(xiàn)共同的夢想而奮斗,攜手共書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時代華章。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我們紀念屈原,傳承他的家國情懷,弘揚他的高潔情操,汲取他的精神營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屈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圖騰,他如永不熄滅的指明燈,指引著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集起不可戰(zhàn)勝的磅礴力量,共同來圓民族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