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慶剛,肖偉
腦卒中屬于神經內科一種極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也是一種全球性多發(fā)病,具有病因復雜、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預后效果差的特點,且患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1]。我國是腦卒中的高發(fā)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我國現(xiàn)有的腦卒中病患人數(shù)已達150/10萬人,且患病率出現(xiàn)爆發(fā)式增長的發(fā)展趨勢[2]。該病的病因復雜,其病機尚未完全闡明,動脈粥樣硬化引發(fā)的動脈腦供血不足、腦組織正常供血供氧異常是主要原因,血小板聚集在斑塊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則導致遠端腦動脈堵塞。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疾病以及遺傳病史均與該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一定的相關性。與此同時,臨床實踐表明,大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即使接受了正規(guī)治療仍會遺留有后遺癥,常見如偏癱、語言功能障礙、吞咽障礙等,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病后的生活質量與睡眠質量,導致失眠的患病率升高。國外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急性腦卒中患者出現(xiàn)失眠的概率約達78%,而國內的報道數(shù)據(jù)則高達95%[3-4]。失眠以上床后無法快速入睡(從上床到入睡的時間超過0.5h)或總睡眠時間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失眠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者甚至會伴有精神癥狀,部分患者會有自殺傾向[5]。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腦卒中患者1年后有自殺傾向的概率約為6.6%[6]。失眠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7]。所以,及早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的失眠癥狀并予以治療非常重要也極有必要。
肖偉教授為安徽省首屆江淮名醫(yī),安徽省名中醫(yī),也是安徽省重點學科領頭人,從事針灸臨床工作與教學已有數(shù)十載,對針灸治療臨床各種疑難雜癥有豐富經驗。肖偉教授認為失眠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以針灸治療可獲得顯著療效。筆者將肖偉教授針灸治療經驗進行總結,現(xiàn)就肖偉教授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的具體方法總結如下:
中醫(yī)理論中,腦卒中即中風,指突然出現(xiàn)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癥狀的一種疾病,具有發(fā)病突然、變化快、病情重的特點,和自然界中“風性善行數(shù)變”相似,因而得名。在祖國醫(yī)學領域中,中風甚至處于中醫(yī)內科四大疑難雜癥之首,可見其治療難度極大。失眠屬“不寐”范疇,《內經》中關于不寐的記載,有不得臥、臥不安、少臥、目不瞑、夜不瞑等癥狀,以不能正常睡眠為特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及深度不足,入睡困難或醒后難以入睡,重者徹夜不眠。失眠主要因外感、內傷等病因所致,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失眠可單獨出現(xiàn),也可繼發(fā)于神經官能癥、疼痛疾病、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及精神病等病癥中。中風后失眠的總病機是陰陽失調、陽不入陰。正氣虛衰、五臟受損、七情過極、外感邪氣、營衛(wèi)失和,是中風的關鍵因素,也是中風后失眠的主要病機[8]?!鹅`樞·口問》有言,陽氣衰,陰氣盛,則目暝;陽氣盛,陰氣衰,則不寐。風、痰、濕作祟,痰濕困脾,久病體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因而不寐。
針灸治療可對機體的特定穴位進行刺激,以調節(jié)心臟、大腦功能。針灸治療失眠的療效確切,其作用機制可能由多種神經遞質介導的,具有操作簡單、作用快速、經濟安全等優(yōu)勢,有活血化瘀、祛濕散寒、通陽理氣之功效,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失眠癥狀,提高睡眠質量。
臨床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的常規(guī)針刺法主要包括頭針、腹針、體針三種。頭針:頭為元神之府,對頭部腧穴進行針刺治療,可通過經絡的傳導調整臟腑,能延長慢波睡眠延長,改善睡眠質量,針刺頭部百會、四神聰、印堂等腧穴,對治療腦卒中后失眠也有較好的療效。腹針:腹部為機體的主要部位,針刺腹部相應腧穴(一般取中脘穴、下脘穴、關元穴、氣海穴),可有效糾正臟腑失衡,改善臟腑氣血,繼而達到益氣安神的作用。體針:失眠與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有直接關系,而十二條經脈皆循行于四肢,心經、脾經等可養(yǎng)血調血、滋陰潛陽,能夠達到“神守于內”,繼而達到安神的作用;常見的穴位為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太沖穴、太溪穴、豐隆穴等。肖偉教授采取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失眠時,一般于針刺得氣后留針0.5h,其中足三里穴采取補法,豐隆穴采取瀉法,其余穴位采取平補平瀉法,皆不予以辨證配穴及隨癥加減。
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失眠可取用督、任兩經?!镀娼洶嗣}考》云:“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肖偉教授治療運用調督療法腦卒中后失眠的方法如下:治則通督調神,穴位取百會、神庭、人中、印堂、內關、合谷、太沖、神門。調督療法可調節(jié)全身經絡,調整臟腑陰陽、氣血運行,發(fā)揮陰陽調和、司寐寤的功效。
針對腦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特色針灸療法常用如電針、耳針、眼針等。電針:選穴常見如神門穴、三陰交穴、百會穴、安眠穴、神庭穴,具有調整大腦的睡眠中樞,整合傳入、傳出信息的作用,因此能改善睡眠;治療時一般取疏密波,電流強度1~3mA,留針20min,1次/d,6次/周,共治療2周。耳針:《難經》、《內經》有言:耳部和五臟皆有生理上的關聯(lián),因此刺激耳部的脾穴、心穴等穴位,可發(fā)揮補氣養(yǎng)血、調脾益心的作用,用于治療失眠,能正中病所,效果確切?!鹅`樞·口問篇》也有記錄:“ 耳者,宗脈之聚也”。針刺耳部相應穴位,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大腦皮質也有刺激作用,因此能調整大腦功能,改善失眠癥狀。眼針:《靈樞·大惑論篇》有言:“五臟六腑之精氣均上注于目”。由此可見,氣血供應方面,眼和臟腑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眼針治療可促進局部病灶血流,改善缺血,可使患者的睡眠覺醒周期得以恢復,繼而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效果。
患者,男,67歲;初診時間:2019年5月15日。主訴:失眠6個月。病史:患者3年前罹患腦卒中,經治療,病情穩(wěn)定?;颊?個月前開始出現(xiàn)“睡不著、睡眠時間短”的癥狀,且近1個月癥狀加重。中醫(yī)診斷:失眠。西醫(yī)診斷:不寐。治法:通督調神。穴位取百會、神庭、人中、印堂、內關、合谷、太沖、神門,指導患者取合適體位后顯露、消毒局部皮膚,使用28~30號“健衛(wèi)仕”牌一次性不銹鋼毫針,百會、神庭向印堂方向平刺0.3~0.6寸,針刺印堂時以左手拇指、食指提捏皮膚,右手向鼻根方向進針0.5~0.8寸,得氣后捻轉,速率60 r/min,采取平補平瀉法,維持1min;人中快速垂直進針0.1~0.2寸,不行針;內關、太沖、合谷直刺0.5~0.8寸,采取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神門直刺0.3~0.5寸,采取捻轉平補平瀉法;1次/d,留針0.5h,期間行針2次,6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述睡眠改善,睡覺時間延長。
失眠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失眠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導致預后變差。因此,臨床上針對腦卒中后失眠患者而言,采取一種有效治療方案及早予以治療非常重要。針刺為中醫(yī)常用的康復手段,其通過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可明顯改善神經系統(tǒng)反應,達到舒筋通絡、調脾益心、安神益氣的功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用于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的療效確切,且無副作用,深得臨床醫(yī)生與患者的青睞。肖偉教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失眠的臨床經驗豐富,值得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