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边@是一種孤獨卻不寂寞的心境。
縱觀世俗,有的人在孤獨中迷失了自我,陷入自怨與自卑;有的人在孤獨中學會了獨處,進而養(yǎng)成了高度自律的習慣。孤獨有時是我們面對世界的態(tài)度,如何與孤獨相處,則會影響我們的心態(tài)、行事能力,甚至是人生的高度。
所謂君子慎獨,大抵就是孤獨的最高境界吧。
讀罷《魯濱遜漂流記》,我不禁思考:魯濱遜的孤獨是屬于哪種類型呢?
正如書中所言,“這些東西我都有,而且相當充足,即使以后彈藥用盡了,不用槍我也能活下去。但我感到自己前景暗淡。由于我被兇猛的風暴刮到這荒島上,遠離原定的航線,遠離人類正常的貿(mào)易航線有數(shù)百海里之遙?!?/p>
盡管海難后生活逐漸穩(wěn)定,物質(zhì)上逐漸充實,但魯濱遜很快遇到了精神上的折磨——孤獨。整整二十八年的獨處時間,他被迫沉浸孤獨中,但是他最終也沒有放棄能夠走出荒島的希望。我們常常把現(xiàn)代生活中的孤獨狀態(tài)稱作“空島”,而魯濱遜不僅精神上如此,靈魂上也處于隔閡狀態(tài),就算能妥善處理島上遇見的和潛在的問題,但都不能阻止孤獨的侵蝕,就像海浪侵蝕一樣,不斷侵蝕他的內(nèi)心??偠灾?,魯濱遜的孤獨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滿足,而精神上常受摧殘而積累起來的孤獨。
每個人的孤獨都是不同的,且每個人不同的孤獨反映了其生活狀況。但魯濱遜這種從精神和物質(zhì)上同時孤獨的個例,是值得我們?nèi)シ治龅摹?/p>
那么,魯濱遜是怎樣面對孤獨的呢?
神經(jīng)刺激、自我意識拯救,在迷茫、思索、求理、振奮、堅實、重蹈、沉淪中輾轉(zhuǎn)反復,魯濱遜在與自己、與自然的“對話”中,悟出了一件事:消極的孤獨只會磨耗自己的歲月與意志。于是,魯濱遜便在孤獨的狀態(tài)下,與自然為伴,與山水林木相守,孤獨的生活迫使他和自我、自然對話,不僅承受了孤獨,還學會了怎么和孤獨共處。
這樣來看,孤獨其實是每個人的必經(jīng)之路。一個人總是要學會孤獨的,生命是一個人的,死亡也是一個人的。我們來這世界上,有家人、朋友、愛人等,熱熱鬧鬧地過著,因為沒有體會到孤獨,所以我們?nèi)淌懿涣斯陋殻槐卣f像魯濱遜一樣孤獨二十余年。但是,孤獨不曾離開我們,它如影子,而魯濱遜因為他的選擇,只是將影子放大。
于是乎,怎樣面對,如何學會面對孤獨,便是我們一項必要的成長。
我將孤獨分為兩種:“積極的孤獨”與“消極的孤獨”。其中,“積極的孤獨”如賈平凹所言:“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蕓蕓眾生。弱者奮斗的目的是轉(zhuǎn)化為強者,像蛹向蛾的轉(zhuǎn)化,但一旦轉(zhuǎn)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滿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边@是一種主動選擇并享受的狀態(tài)。
根本上看來,真正的孤獨者是享受孤獨帶來的清靜、深思、自由,不必刻意假裝合群,去做違心的隨聲附和,去強融一個圈子;不必違背自己的真心,放棄尊嚴,低聲下氣;不必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生命,帶有目的性的去交朋友,去攀富貴,去做內(nèi)心極其不情愿的事情。孤獨的人是從來不需要別人任何同情的,因為他們并不覺得自己可憐,而是擁有真正財富的人。從這方面看,真正孤獨者其處理孤獨方式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同樣,其人生高度也與消極孤獨者截然不同了。
在與眾生產(chǎn)生距離時,積極孤獨者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況且唯一能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己需為自己負責,因而我們必須學會孤獨。
因而,消極孤獨與積極孤獨最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在多高的地方看待人生,又看向了多遠,三層之下,滿目瘡痍;三十層之下,盡是風景。積極孤獨者眼中的世界,或許是祥和而又可愛的吧。
魯濱遜給我?guī)淼乃伎歼h不止這些。但讀罷全書,無論何人都能明顯感受其落難后的孤寂。而他在一步步地沉淪與思索的反復中迸出個黑色幽默,他更加了解與享受了此次冒險,這正如他原本想冒險的目的。
這正如林語堂先生所道:“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guān),這就叫孤獨?!?/p>
因為孤獨本身并不全是消極的,只是當我們用錯誤的方式去理解和面對時,我們的境界卻低了下來。但孤獨并非是令人沉淪與棄世的,而是令人宛如古代小說中世外高人那樣,“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于浮塵躁世中窺見自身存在意義。
作者簡介:龍雪峰,男,筆名蜀石、月胭脂。系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四川省小小說學會、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攀枝花文學》《中國詩》《參花》《小小說月刊》等,偶有獲獎。著有《龍雪峰小小說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