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佳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是指在真實教學情境中,教師自身運用信息通訊技術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相應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能夠有效獲得的一種知能結構體,以此實現(xiàn)技術促進型教學,進而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方式及能力的認知與信念。教學效能感體現(xiàn)教師對“能力”的自信程度。《能力標準》從“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兩方面聚焦真實課堂教學情境中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要求;對于這兩方面,《能力標準》進一步分別從技術素養(yǎng)、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四個維度進行細化,并列出了一系列的相應能力要求,其中后三個維度構成了信息化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實施與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1-2]。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可能影響高中化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職稱;外部因素包括學校性質和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以及各類外界支持等[3-7]。
以上海市P區(qū)高中化學教師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測試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18份。其中性別分布為:男教師68人,女教師150人;年齡分布為:20—30歲18人,30—40歲60人,40—50歲108人,50歲以上32人;職稱分布為:初級教師40人,中級98人,高級80人;學歷分布為:本科166人,碩士50人,博士2人;教齡分布為0—5年12人,5—10年18人,15—20年30人,20—25年56人,25年以上42人。教師所在學校性質基本分布情況為:市重點占比33.3%,區(qū)重點41.3%,普高25.7%。
以《能力標準》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二方面四維度”及其相應維度下的子能力作為主要依據(jù),制定信息化教學效能感量表中的各維度,并基于李運福編制的教學效能感量表[8],再結合化學學科特點最終修編成高中化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量表。
具體為:方面1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能感(即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對自身應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觀判斷),下分信息技術素養(yǎng)、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4個子維度。方面2轉變學習方式的效能感(即交互式信息化環(huán)境中,教師對自身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能力的主觀判斷),下分信息技術素養(yǎng)、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4個子維度。
問卷共28個題項,方面一和二各含14個題項。選取李克特量表1至5分設置問卷,1非常不贊同,5非常贊同。采用SPSS24.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兩方面各維度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數(shù)均大于0.7,信度較高。根據(jù)KMO值、提取的公因子方差及利用最大方差旋轉的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兩方面都適合做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對各方面的解釋能力亦較強,所有測量項目歸類明確。
根據(jù)分析各題項的平均得分數(shù)據(jù),“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能感”和“轉變學習方式效能感”兩個方面的得分平均值是3.63和3.53。前者的4個子維度中,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效能感最高,而組織與管理效能感最低;后者的4個子維度中,也是信息技術素養(yǎng)效能感最高,而組織與管理的效能感最低。
采用皮爾遜相關性檢驗對教師教齡、所在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與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之間進行相關性檢驗。數(shù)據(jù)表明,教師教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教學條件、軟件教學條件都與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的兩個方面及其子維度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男女教師在各兩大方面下的各4個子維度中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齡的教師在方面一的“評估與診斷”維度和方面二的“計劃與準備、信息技術素養(yǎng)”維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其他維度均存在顯著性差異,故教師年齡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的影響較大??蛇M一步發(fā)現(xiàn)“51歲以上的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自我效能感的各個維度上的平均分值都是最低的。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職稱的教師在兩個方面及各個子維度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且不同學校性質的教師在兩大維度及其子維度方面也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上海市高中化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現(xiàn)狀
教師在應用信息化進行教學中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能感和轉變學習方式效能感兩方面都處于較高水平。其中信息技術素養(yǎng)維度的效能感在兩方面中得分均是最高。這些或與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信息化整體發(fā)展水平較高,并能夠積極重視培養(yǎng)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這些外界優(yōu)勢緊密相關。相對來說,組織與管理維度的效能感得分在兩方面中均為最低,而這對應是信息化教學的正式實施環(huán)節(jié),與當下較多研究反映出的將信息化真正融入課堂,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以此突破傳統(tǒng)課堂師生教與學的是難點所在的觀點相呼應。
2.影響因素
就內部因素來看,高中化學教師總體信息化教學效能感隨年齡增長會有一定程度降低,教師可能開始對學習新新領域的信息化技術缺少一定的探索熱情與欲望,減少了在課堂上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化學教學的頻次,進而造成效能感的降低。但研究又表明隨著化學教師教齡的增長,其信息化教學效能感明顯地增加了,這與李靜對江蘇省衛(wèi)生類職業(yè)學校教師與俞國良研究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結論一致[3,6]。就外部因素來看,學校性質的差異對高中化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無顯著影響,但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都對其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于高中化學來說,開展信息化教學更需教師利用大量的模擬動畫技術、手持傳感器技術、精密儀器技術及其他相關多媒體技術等,因此學校具備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硬件條件支持是對提升高中化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保障,也就更加體現(xiàn)了其對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的重要性。
另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表明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中的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這兩個維度受到內部教師教齡因素和外部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軟硬條件因素的影響程度總是最為突出的,而這兩個維度恰好是信息化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課堂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的環(huán)節(jié)。
1.深化信息化技術融合課程意識,提供信息化教學效能感內源性動力
教師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時主要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的自我效能感較低,與目前較多研究的觀點及本研究的結果相吻合。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深度整合的能力恰恰是信息化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故幫助提升教師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創(chuàng)新的能力,可有效幫助教師克服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此促進他們的信息化教學效能感的提升,亦能相輔相成地促進教師信息技術與程融合創(chuàng)新的更深層次的能力發(fā)展。學??蔀榻處熖峁┒鄻踊嘤柗绞剑菇處煫@得必要的理論知識,提高教師教學專業(yè)化程度。同時教師也應主動將《能力標準》作為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挑戰(zhàn),勇于探索信息技術融于教學以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對自身教學的自信程度,為發(fā)展信息化教學效能感提供內源性動力。
2.加強教學資源與軟硬條件建設,促進信息化教學效能感持續(xù)性發(fā)展
此次研究證實了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都對高中化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國外研究者霍伊(Hoy)也表明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有制度的完整性、學校的支持系統(tǒng)、學校的風氣和對學術的重視等[9]。故除了制度建設,學校也應大力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和環(huán)境建設,為高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營造良好地從教氛圍以及提供必要的設備技術支持,尤其對于化學學科來說,該需要教師利用大量模擬動畫技術、手持傳感器技術、精密儀器技術和其他多媒體技術,學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硬件條件的支持對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效能感,并促進其持續(xù)性發(fā)展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