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潔鈺(海南大學法學院 )
隨著人民群眾的日常糾紛呈現復雜、多樣化的趨勢,有限的司法資源可能無法繼續(xù)滿足諸多的糾紛解決需要,這時候就迫切需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在矛盾糾紛進入司法程序前予以化解,在所有盡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都無法應對之時,再動用司法程序這最后一道防線,而這里所提到的盡可能解決問題的所有途徑就是本文所說的排除訴訟程序在外的所有的解決途徑,我們稱之為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存在多種多樣的糾紛化解形式,我們最常見的有仲裁、調解、和解、調停等。這種糾紛解決方式最開始流行于歐美國家,后來人們越來越發(fā)現,除了訴訟,還可以通過其他更多便利快捷的方式解決矛盾,這些方式不僅可以節(jié)約社會和當事人成本,還可以最大程度地節(jié)約司法資源。于是,這種非訴解紛方式從西方漸漸流傳開來。當然,早在中國早期,也是有著與西方非訴解紛方式相類似的做法,我們經常可以在一些影片里看到,對于家族內部之間的矛盾,會有一個家族祠堂,當出現矛盾時,由一些比較有權威性的老者坐在中間,協調、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故這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在中國很久以來就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認同。
當前,我國的法治建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黨中央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司法體系下,“楓橋經驗”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大趨勢來看,將來多元化解紛方式將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是,隨著人際交往更加復雜,矛盾糾紛更加多樣,我國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路徑是漫長的,上至國家體制機制的成長完善,下至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這些過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個過程對于國家司法環(huán)境以及社會和諧穩(wěn)定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
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糾紛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糾紛首選的方式,但是傳統的訴訟模式仍然存在許多局限性,加之方式單一,如果所有的矛盾糾紛都通過訴訟途徑來解決,對于當事人自己來說,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成本。我們都知道法律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糾紛都適合通過訴訟程序來解決,反之,對于這類矛盾,往往通過另外一些非訴方式—比如調解、和解,這些往往更能合人心、符人意,這時候,“訴訟萬能論”將不再適用,反之多元化、多途徑糾紛解決機制才更是我們確切需要的。
司法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不僅是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更是對司法工作人員的理解和尊重。根據有效數據統計,每年基層法官審理的案件數量達到上萬件,一方面,案件數量過多不僅會導致司法工作人員身心俱疲,同時,也可能會導致過多的冤假錯案發(fā)生。但是,仔細一想, 這上萬數目的案件全部都只可以通過訴訟程序來解決的嗎?顯然并不是,因為案件走到法院這邊,很多也是可以在法院的主持下進行調解的,那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從一開始就選擇其他非訴途徑呢?既能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也可以節(jié)約更多的司法資源,保證每一樁成本案件都經得起推敲和考驗。
1.公眾對訴訟的認知存在偏差
當前,人民群眾權利保護意識和需求日益增強。但又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究竟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保護權利,普通民眾知道最多的就是“有事找法院”,凡事只要打官司就對了,因此,當出現糾紛時,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司法程序,社會上也廣泛存在著訴訟首選的說法,反而忽視了訴訟程序的固有缺陷。隨著“法律至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全國上下大力倡導法治的優(yōu)點而對其弊端了解不透,加上司法機關又一直在解紛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非訴糾紛方式一直不太被大眾所接觸。
2.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地位不足
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國家法治水平的提高,有事找法院已是常態(tài),而基于此種社會氛圍的協商、調解、和解、調停等非訴糾紛化解方式就顯得號召力不足。同時我們也知道,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本身也缺乏一定的強制力,對于最終做出的結果,當事人履行與否往往也只是憑自身意愿,這樣一來,非訴糾紛化解方式就顯得微不足道,再加上非訴糾紛方式本身也不太成熟,仍有諸多缺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對非訴訟程序糾紛解決機制的信賴,正是基于以上種種對非訴程序的不信賴,進而導致大量的案件如潮水般地涌進法院,使得法院案卷激增、司法辦案人員負擔過重。
1.政府引導、宣傳力度不夠
非訴程序目前不被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家對其了解甚少,究其本質還是在于官方對其宣傳力度不夠。這在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體現,我們經??梢栽谝恍┕鏅谏匣蛘哒募峡吹揭恍┨栒?,大力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但是這些宣傳也僅僅是存在于政府文件、法院的公告欄上,實際上的宣傳力度仍遠遠不夠,普通民眾對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也不了解,反之一遇到問題就會想著找法院,甚至還有一些極端的民眾纏訴纏訪,采取一些過激的方式,如此一來,不僅激化了矛盾,反而擴大了糾紛的范圍。
2.非訴程序缺乏相應的立法保障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之所以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大多數民眾在糾紛發(fā)生時選擇訴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相關立法規(guī)定不足或者存在缺陷。拿我們比較熟悉的調解制度為例,調解制度的適用范圍雖說相對較廣,但是界限、范圍仍然不清,較為模糊。同時,排除法院調解之外,民間組織做出的調解協議效力也一直較弱,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們在做選擇時忽視非訴程序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點而選擇訴訟。這種思維慣性在長期的法治宣傳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積極推進多元化糾紛機制,必須通過完善立法對非訴程序進行明確化規(guī)范,才能進一步保障其實施。
3.解紛主體種類復雜,素質不一
近幾年來,我們也能發(fā)現,雖然各類民間調解組織有著一定的發(fā)展,但在群眾中的評價和認同度并不高。
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調解人員專業(yè)不足、水平有限,他們在調解過程中,往往結合的并不是專業(yè)知識,而是一些生活經驗法則或者長期積累下來的習慣和經驗。而且很多基層的調解員多為兼職人員,時間有限是一方面,其法律素養(yǎng)和解紛技能都有待提高;同時,民間調解機構也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調解員素質不一、良莠不齊也是常見現象。尤其是像公證、仲裁、行政調解等參與解紛的機構,因其在司法程序中的作用,公眾更多地視其為訴訟的準備或輔助,而并不會發(fā)揮多少實質性的作用。正是這些相對比較參差不一的解紛主體,在解決具體事務過程中,很難做到高效、便捷地解決糾紛。
完善多元化解紛機制首先要做的是讓群眾深入了解此類解紛方式。因此必須加強宣傳,引導和推動民眾參與,積極利用現代社會優(yōu)勢,發(fā)揮輿論引導的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自媒體越來越發(fā)達的社會,各種新穎的、時尚的宣傳手段和宣傳媒介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渠道,鼓勵群眾在發(fā)生糾紛時,自愿選擇和利用協商、調解等非訴方式。
加大對民眾的普法宣傳意識,提高民眾整體的法治素養(yǎng),為多渠道解決糾紛機制的建立創(chuàng)造有利的社會基礎。不僅如此,還可以在校園課堂中進行普及宣傳,讓學生們接觸到更多的非訴實踐,充分感受非訴糾紛機制的優(yōu)勢。
增強覺悟、提高認識。加大各級黨政機關對非訴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視程度,從而夯實多途徑解決糾紛機制的理論根基,只有國家對該政策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用思想引領行動,用行動落實相應對策。因此,國家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等具體規(guī)范性文件明確各類解紛機制的流程、步驟,通過立法將群眾引導至更多非訴意識,通過政策、規(guī)定等文件指導相關單位對多元化糾紛改革給予同樣的重視,讓相關部門認識到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的建立不僅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更加關系到社會和諧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這樣才能凝聚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推動完善非訴解紛機制更好的落實。
要想真正實現非訴訟化解糾紛的功能,必須加強公眾對其職能的認同。要讓民眾從內心確信除訴訟之外的其他解紛方式的內在優(yōu)勢,才能在選擇時作出理智的判斷。提高其他參與糾紛解決的社會組織的公信力,主要可以通過提高相關組織人員專業(yè)性來完善,比如說經常舉辦相應的講座和理論課堂,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現在自媒體的便利和優(yōu)勢,通過相關平臺建設,使民眾能熟悉、快捷地索引和利用平臺。
最后,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對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機構的引導和管理,使相關機構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和發(fā)展,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不僅需要單個主體的努力,更是一個國家乃至社會民眾的落實和推進,才能更有效地推行并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民訴法中規(guī)定了部分案件先行調解的情形,即由立法規(guī)定以調解作為前置程序,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類先行調解的案件具體操作并不容易實現,諸如一些離婚糾紛案件,按照民訴法規(guī)定,可以對此類案件先行調解,但是對于部分當事人來說,夫妻矛盾急劇,往往是直接拒絕調解,那對于這類情形,如果不加以強制的話,就很難保證調解效果的實現。這時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世界各國和地區(qū)越來越多的在特定類型的糾紛處理中建立的強制調解程序,畢竟若由當事人自主選擇糾紛解決方式,在我國多年來訴訟至上、法律萬能的思維下,大多當事人都會選擇訴訟。因此,若要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我們可以在保持本國具體實踐操作的基礎之上,借鑒吸收他國經驗,對適用強制調解的案件類型、范圍以及條件作出明確規(guī)定,一旦明確了這類具體案件的調解前置程序,自然也可以很好地保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更好地實現。
隨著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的發(fā)展,未來的法治社會,“訴訟萬能論”的理念可能會被推翻,轉而出現更多新型的、柔和的解紛途徑。本文正是以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研究對象,在對其背景和完善其必要性的基礎之上,客觀分析了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及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原因分析,進而針對實踐中出現的難題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希望為我國在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