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濤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近年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西方大國對中國的遏制力度越來越大,中國的外交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對外發(fā)聲不再是如何與世界接軌的問題, 也不再是如何利用國際環(huán)境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問題, 而是要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承擔的責任, 為國際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因此,新時代我國應著力從全球治理、 治國理政的經驗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方面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世界感召力。
新世紀以來, 全球治理制度正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 中國應充分利用全球治理制度轉型的戰(zhàn)略重塑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留下“中國印記”。
二戰(zhàn)結束以后,西方大國憑借在經濟上的優(yōu)勢,逐漸在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構建起了以維護自身利益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等, 隨著全球治理任務的增多, 這些體現(xiàn)西方大國意志和利益的制度體系逐漸演變?yōu)槿蛑卫碇贫鹊闹饕獦嫵刹糠?。毋容置疑,這些制度體系曾經促進了全球經濟發(fā)展, 但并沒有阻止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 年的全球經濟危機, 近年來還加劇了全球的貧富分化。 尤其是近年來,恐怖主義的蔓延、難民潮的出現(xiàn),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這一切都說明了西方國家主宰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xiàn)了失靈、失效的問題,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這種治理體系本身存在缺陷。
世界治理體系的變革為中國參與其中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全球治理權利的轉移與擴散愈發(fā)明顯,由歐美等西方大國開始向新興大國和一些國際組織轉移,同時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日益顯現(xiàn),這就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1](12)。同時, 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人類活動足跡范圍的擴展,全球治理領域也在不斷延伸,西方大國難以獨自掌控各領域的治理主導權, 他們需要中國積極參與, 中國可通過積極參與這些領域的治理來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履行應有的大國責任和歷史擔當。
本世紀以來,隨著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國已具備了“以自身發(fā)展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 為全球性問題提供代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方案”的綜合能力[2]。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帶動和引領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方式都得到了轉型升級和健康發(fā)展。根據(jù)世界銀行統(tǒng)計,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即便是在近幾年,中國經濟的貢獻率也能達到25%以上, 甚至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總和[3]。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體量的巨大,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 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共性的問題越來越多,中國已經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治理中,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 逐步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比如為推動全球經濟的發(fā)展, 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為推動大小國平等的理念,中國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為應對人類面臨的安全問題,中國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型安全觀。這些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為應對全球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國在非洲維和、亞丁灣打擊海盜、核安全、氣候變化等有關全球安全問題上,逐漸承擔起了大國責任。中國在維護自己國家人民利益的同時, 也同時兼顧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努力將二者結合起來,努力展現(xiàn)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和其他國家一起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4]。 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等新興國家合作組織, 在國際上發(fā)出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有力; 倡導創(chuàng)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已讓新興國家參與到全球金融體制建設中。 中國已從國際舞臺上的 “旁觀者”“參與者”,逐漸成為全球治理體制的“塑造者”和“建設者”,慢慢地改變著全球的治理體系[3]。
中國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一方面正逐步完善國際貿易規(guī)則體系,提升了既有國際體系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搭建以共有、共建、共享為特點的新的多邊合作機制。 通過參與全球治理的系列活動,中國國際話語權得以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治理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這些成績?yōu)椴糠謬抑螄碚峁┝诵碌慕梃b, 然而卻引起另外一部分國家的擔憂。 因此,如何傳播中國治國理政的經驗,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誤解,這是當代中國必須思考的問題。
隨著中國的崛起,再加上中國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與大多數(shù)國家不同, 必將引起傳統(tǒng)大國的壓制和周邊國家的關注。因此,對于中國治國理政的經驗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中國發(fā)展將給世界其他國家發(fā)展帶來機遇。 對于一些發(fā)達國家來說, 中國發(fā)展為他們提供了巨大的國際市場;對于有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的發(fā)展經驗及與中國經濟合作為他們帶來新的機遇。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崛起必將帶來“新殖民主義”和“新帝國主義”,有些周邊國家擔心中國的崛起必將帶來勢力范圍的擴張, 妨害他們自己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 發(fā)達國家擔心中國的崛起將改變世界格局,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這是中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所以,中國在傳播治國理政經驗的時候,應選擇合適的話語體系,針對不同類別的國家傳播不同的內容和采取不同的傳播機制。
加快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梳理, 需要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國防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加以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國家構建不同的方案。應重點構建以下內容: 一是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理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各個領域走過的發(fā)展道路, 即治國理政的經驗; 二是以科學的方法闡釋中國建設過程中摸索的治國理政經驗; 三是將摸索的治國理政經驗以開放的話語體系呈現(xiàn)出來; 四是將這些開放的話語體系以適當?shù)男问絺鞑コ鋈ァ5](8)在構建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話語體系時應注意價值導向多元化、經驗主題多元化、經驗角度多元化,這樣才能被其他國家所接受。
當今世界的話語體系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我們只有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和傳播機制, 才能被其他國家接受,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治國理政經驗。
一是構建傳播治國理政經驗國際話語權的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培養(yǎng)選拔人才,搭建“國際話語權傳播人才庫”,跨學科、跨機構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國際話語權傳播建設”工程。 二是構建傳播網絡渠道。 在全媒體的時代下,微博、微信、推特、臉書等新興媒體傳播效果已超過報紙、 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所以在注重傳統(tǒng)媒體的同時,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構建立體式的傳播渠道,擴大我國治國理政經驗傳播的國際話語權。 三是建立信息雙向流通機制。 一方面加強我國對外信息傳播平臺和工作機制建設, 拓寬海外獲取中國官方和民間信息的渠道, 增加信息傳遞的透明度、 準確性和及時性。另一方面,資助第三方專業(yè)機構開展相關主題國際傳播效果調查、 海外對中國治國理政認知度和支持度調查,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jù)。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是中國對未來世界發(fā)展的描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傳播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載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未來發(fā)展道路,也表達了中國將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起走合作發(fā)展道路,中國將與其他國家持續(xù)有效地開展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讓其他國家搭上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便車,促進本國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 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一系列發(fā)展難題, 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方略, 也為中國處理各種復雜的國際社會關系提供幫助, 為我國外交工作打開新思路、開創(chuàng)新局面,為中華民族崛起提供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向世界展示中國發(fā)展道路,增強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了解,減少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歪曲與誤會。中國走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確立什么樣的發(fā)展理念, 以及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 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話題。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憑借著掌握的國際話語權對中國的歪曲和抹黑層出不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話語體系,有助于傳播中國發(fā)展理念,讓世界了解中國,增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互信。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話語權有利于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燦爛的文化,其中包含著“天人合一”“和為貴”“世界大同”等思想,這種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理想,也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的理想。 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增進中國同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知和溝通, 也有利于其他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我們急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
當今世界格局正處于變革和調整之中, 希望與挑戰(zhàn)并存。隨著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的深入推進,各個國家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 任何一個國家出現(xiàn)問題, 都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已充分說明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唇亡齒寒的命運共同體。
在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命運共同體內,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面臨的不確定性逐步增加。為此,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為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為實現(xiàn)這一理念,中國正在努力奮斗,對內我們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對外我們同世界人民一道實現(xiàn)世界的大同。
人類文明從農業(yè)文明過渡到工業(yè)文明, 資本主義國家起到了主導作用。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進而構建了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國際秩序, 通過物質財富和國際秩序壟斷了國際話語權。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然而進入新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世界日益朝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方向發(fā)展, 伴隨著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崛起,世界需要新型的文明形態(tài)。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這一文明形態(tài)描繪了美好藍圖,要將這一美好藍圖轉變?yōu)楝F(xiàn)實, 中國還需要在物質性權利和話語性權利上下功夫。在物質權利方面,中國需要保持發(fā)展的定力,解決好國內的事情,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話語性權利方面,我們需要積極對外發(fā)聲,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
新時代,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在西方國家輿論話語體系一統(tǒng)天下的背景下, 中國發(fā)展所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更加復雜,我們應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傳播中國治國理政經驗、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 既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營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又為世界的和平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體現(xiàn)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