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亳州市譙城區(qū)龍揚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安徽毫州230000)
甘薯大田期常見的病害有甘薯根腐病、甘薯莖線蟲病、甘薯黑斑病等,導致葉片、根莖和薯塊受害,造成減產,影響薯農經濟收益。文中對上述3種病害的的病原、發(fā)生規(guī)律、危害癥狀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旨在為甘薯獲得優(yōu)質高產提供參考。
甘薯根腐病又名甘薯爛根病,在我國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和陜西等地甘薯種植區(qū)均有發(fā)生。除甘薯外,還危害裂葉牽牛、圓葉牽牛、蔦蘿、田旋花和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
病原為茄類鐮孢甘薯?;蚚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batatas McClure],屬半知菌亞門鐮刀菌屬。有性態(tài)為血紅叢赤殼菌[Nectria sanguea(Bolt)Fr.],屬子囊菌亞門叢赤殼屬。此外,爪哇鐮刀菌根生變種(Fusarium javanicumvar.Radicicola)也能引起甘薯根腐病。
1.1.1 茄類鐮孢甘薯?;托螒B(tài)。茄類鐮孢甘薯?;彤a生大、小型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有3~8個分隔,大?。?8.4~59.4)μm×(4.4~5.6)μm。小型分生孢子紡錘形,上部第2個和第3個細胞最寬,分隔明顯,3~8個,5個居多,占89%,分隔大小為(48.4~59.4)μm×(4.4~5.6)μm,分生孢子梗短,具側生瓶狀小梗,單胞,大?。?.5~9.9)μm×(1.7~2.8)μ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側生菌絲上,單生或2個聯(lián)生,呈球形或扁球形,孢子大小為7.1~11.0μ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
1.1.2 血紅叢赤殼菌形態(tài)。血紅叢赤殼菌在自然界尚未發(fā)現(xiàn),人工培養(yǎng)可產生子囊殼。子囊殼散生或聚生,不規(guī)則球形,初期淺橙色,成熟后紅色至棕色,表面產生疣狀凸起,大小為(289.0~349.0)μm×(276.0~303.0)μm。子囊棍棒形,大小為(62.4~72.0)μm×(7.2~8.4)μm,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大小為(12.0~14.4)μm×(4.8~6.0)μm,中央有一分隔,在隔膜處稍縊縮。
甘薯根腐病是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帶菌土壤和土壤中的病殘體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來源。土壤中的病原菌至少可存活3年,其垂直分布可達100 cm土層,但以耕作層土壤中密度最高。
病菌自甘薯根尖侵入,逐漸向上蔓延至根、莖。病種薯、病種苗、病土及帶菌糞肥均能傳病,田間病害的擴展主要借水流和耕作活動,遠距離的傳播主要靠種薯、薯苗和薯干的調運。
1.3.1 寄主抗性。由于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明顯,選用抗病良種是防治根腐病的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較為抗病的品種有徐薯18、煙薯2號、濟薯10號、濟薯11號、濟薯21號,徐薯24、徐薯25、蘇薯7號、商薯19、豫薯12號等。品種的抗病性有隨著栽植年限的延長而逐步降低的趨勢,因此病區(qū)應注意年年選優(yōu)留種,不斷更新。
1.3.2 氣候。病害的發(fā)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高溫、干旱條件下發(fā)病重。發(fā)病溫度范圍在21℃~30℃,適溫為27℃。在溫度變化較小的情況下,降雨是影響發(fā)病程度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有利于發(fā)病。
1.3.3 栽培因素。沙質土,肥力低的土壤,保水能力差,發(fā)病重;結構良好的肥沃土壤發(fā)病輕。連作病重,輪作病輕,連作年限越長,土壤中病殘體積累越多,含菌量越大,發(fā)病也越重。
甘薯根腐病在苗期、大田期均可發(fā)病,主要發(fā)生在大田生長期,主要危害葉片、根莖及薯塊。
苗期發(fā)病,多在幼苗根尖或中部出現(xiàn)黑褐色病斑,致使幼苗矮小,節(jié)間短縮,莖葉萎縮,葉片逐漸變黃,幼苗生長緩慢,嚴重時根部腐爛,幼苗死亡。田間發(fā)病,多是受害根根尖變黑,后蔓延到根莖,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破裂,皮下組織變黑。發(fā)病輕微的植株地下近地際處能再發(fā)出新根,雖能結薯,但薯小。發(fā)病嚴重的植株地下根莖大部分變黑腐爛,地上莖蔓分枝少,節(jié)間短,葉片小而硬化,逐漸變黃而反卷,由下向上干枯脫落,重時全株枯死。
1.5.1 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培育無病種薯;病地實行與花生、芝麻、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作物輪作或間作,輪作年限3年以上。在發(fā)病嚴重的地塊,應及時改種或補種其他作物,減少損失;春薯應適期早育苗,多育苗,育壯苗,保證適期早栽;栽苗后注意防旱,如果無雨應及時澆水,提高甘薯抗病力;清潔田園,病田中的殘體應集中燒毀,減少田間菌量;增施凈肥和復合肥,尤其是增施磷肥有較好的防病增產效果。追施氮肥,要優(yōu)先選擇生理酸性氮肥,如硫酸銨。
1.5.2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靈WP 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WP 500倍液,或33.5%喹啉銅(必綠二號)SC 1 500~2 000倍液噴霧。
甘薯莖線蟲病又稱糠心病、空心病等,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為害薯塊、莖蔓,造成甘薯爛種、爛窯、死苗、死秧等,使產量和品質嚴重降低,一般可以減產20%~50%,嚴重時絕收。
莖線蟲除為害甘薯外,還可為害馬鈴薯、花生、豌豆、小旋花、蒲公英、車前草、大豆、大麥、黑麥、草莓、苜蓿、糖用甜菜、三葉草、紫云英、蓖麻、夾竹桃、防風、風信子、水仙等300余種植物。
甘薯莖線蟲病是由馬鈴薯腐爛線蟲(Ditylenchus destructorThorne)引起的。甘薯莖線蟲屬于無脊椎動物門、線蟲綱、莖線蟲屬。該線蟲的雌雄成蟲同形,雌成蟲,(0.9~1.6)mm×(0.03~0.04)mm,比雄成蟲略顯粗長,體形線條狀,細長,兩頭稍尖,乳白色半透明,尾端狹小圓錐型。1條雌成蟲平均每次產卵1~3粒,一共可以產100~200粒卵,卵一般是長橢圓形,沒有顏色。幼蟲形態(tài)與成蟲很相似,只是比成蟲小。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一般20~30 d完成1代。該線蟲一般在2℃開始活動,7℃以上即可產卵、孵化、發(fā)育,生長發(fā)育的適溫區(qū)是25℃~30℃。
主要通過種薯、種苗、土壤、糞肥等多種途徑傳播。病薯、病薯干、病苗是病害遠近距離傳播的主要媒介。莖線蟲主要以卵、幼蟲和成蟲隨薯塊在窖內越冬,也可在土壤、糞肥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整個生長期及貯藏期,只要溫度適宜,病原線蟲可隨時侵染。線蟲靠吻針穿刺直接侵入,也可經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
2.3.1 栽培條件。一般在潮濕、疏松、通氣性好的沙質土發(fā)病嚴重;黏土,有機質多、極度潮濕和干燥的土壤發(fā)病較輕。
2.3.2 環(huán)境條件。春薯地重于夏薯地;由于莖線蟲好氣,在薯塊窖藏時,以薯堆表層和近氣洞地方發(fā)生多,為害重;甘薯品種間的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長期種植高感品種發(fā)生嚴重。
大田生長前期一般沒有明顯癥狀;生長中后期,在近地表的莖蔓基部常出現(xiàn)褐色龜裂斑,莖蔓髓部出現(xiàn)白色干腐到褐色干腐,進而變?yōu)榭沸臓?,如果發(fā)生嚴重,糠心可達秧蔓的頂端。感病植株莖蔓變短,葉片發(fā)黃,生長緩慢,甚至主蔓干枯,全株死亡。
一個地區(qū)一旦發(fā)生甘薯莖線蟲病,根治起來就比較困難,在甘薯生產過程中,要緊密結合農事操作,抓住每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各種合理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進行綜合防治。
2.5.1 農業(yè)防治。發(fā)生甘薯莖線蟲病的地塊可與其他作物輪作倒茬,但由于馬鈴薯、蘿卜、胡蘿卜、大蒜以及花生等均為甘薯莖線蟲的主要寄主,故不宜選擇??膳c其他非寄主作物進行4~5年的輪作倒茬,以減輕連種連作造成的危害,如玉米、小麥、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輪作,效果較好。
2.5.2 物理防治。溫湯浸種,一般用51℃~54℃的恒溫水浸種10 min,可以殺死薯塊皮層內的莖線蟲,又可兼殺黑斑病菌;高剪苗,由于莖線蟲很難到達秧苗尖端部分,所以可用高剪法(離地3~5 cm)取得無病插條進行扦插育苗。
2.5.3 化學防治。用30%辛硫磷微囊SC 15.0~22.5 kg/hm2,或是50%辛硫磷EC 15.0~22.5 L/hm2防治。
甘薯黑斑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爛窖、爛床、死苗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在育苗期、大田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造成為害。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為甘薯長喙殼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et Halsted],屬于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菌目,長喙殼科,長喙殼屬。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薯窖、苗 床、大田土壤中越冬,或以菌絲體附在種薯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來源。
3.3.1 栽培制度。甘薯連作發(fā)病加重。
3.3.2 栽培環(huán)境。黑斑病的發(fā)生與溫濕度、土質、品種以及薯塊傷口的多少有密切關系。黑斑病發(fā)病溫度最低8℃,最高為35℃,最適為25℃,地勢低洼、陰濕、土質黏重利于發(fā)病。貯藏期間,感病最適溫度為23℃~27℃。
病斑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狀物或刺毛狀物。病薯有苦味,不能食用。貯藏期病斑初為黑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棱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中間也產生刺毛狀物。
3.5.1 農業(yè)防治。實行輪作倒茬,建立無病留種田。培育無病壯苗。
3.5.2 化學防治。藥劑浸苗:用50%甲基硫菌靈WP 5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WP 2 500~3 000倍液,蘸根深6~10 cm,2~3 min。種薯處理:用50%多菌靈WP 500倍液浸種薯3~5 min后晾干入窖或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