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權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6)
骨折指骨質出現完全或不完全斷裂,骨骼作為人體負責支撐的重要組織,骨折發(fā)生后該骨折部位結構發(fā)生變化,正常功能受限,需及時治療[1]。臨床研究認為,引起骨折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病理因素所致骨質量下降,如骨質疏松癥,此類病理因素產生后患者骨密度持續(xù)降低,骨硬度無法滿足正?;顒有枨髸r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能發(fā)生骨折,另一類為非病理性因素,以各類車禍、工程事故多見,為骨骼承受力過大引起[2]。四肢長管骨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多見于車禍、工程事故,近年骨折發(fā)生率有所上升[3]。臨床針對四肢長管骨骨折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外固定手術,相關研究認為在患者接受手術外固定過程中相關護理措施的落實對患者術后康復有重要影響,鑒于常規(guī)護理的不足,本文利用本院收治的88例患者觀察針對性護理的應用效果,以期可進一步完善此類病例的臨床護理方案,內容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時段我院收治的四肢長管骨骨折病患88例,納入標準:(1)滿足相關手術外固定治療標準;(2)意識清醒,可聽從護理指導;(3)知情且自愿加入;(4)未見嚴重血小板功能異常、免疫缺陷。排除標準:(1)嚴重智力障礙;(2)基礎資料不完善;(3)中途轉院。按照入院順序完成分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內男性26例,女性18例,平均(46.39±4.35)歲,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6例,平均(46.82±4.39)歲,對比性別、年齡未見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已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 方法:2組患者均接受手術外固定,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接受術前常規(guī)檢查,術后給予手術切口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基礎護理同時落實針對性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①心理護理:針對患者骨折后普遍存在焦慮、恐慌情緒,護理工作中及時安撫患者情緒,通過語言安慰或肢體接觸減輕其骨折后疼痛感、焦慮感。確定手術后部分患者術前緊張情緒嚴重,護理人員可通過語言鼓勵,分享本院治療得當的病例信息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緩解緊張感,在手術開始前叮囑患者家屬多予以患者床旁陪護,給予心理支持,避免其產生孤獨感。②術前知識宣教:等待手術期間告知患者外固定術的主要固定方法、原理、術前麻醉的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對手術外固定的認知及配合能力。叮囑患者等待手術前當以適當體位靜臥,避免患側受壓,適當給予夾板固定,避免造成毛細血管及將神經組織2次損傷。③術前準備:除常規(guī)備皮外,對患者患肢肌膚進行清理,避免皮膚上存在細菌及污垢增加術中感染風險。(2)術后。①基礎護理:患者完成手術并回到病房休養(yǎng)期間,需將其抬高30-40°,加速淋巴及靜脈回流,避免下肢腫脹發(fā)生。鑒于外固定支架治療后可能出現過度牽拉、神經功能障礙等情況,護理活動中密切關注患者皮膚色澤、手指及足趾活動情況、毛細血管回流情況等,見有異常及時予以處理。②術后疼痛護理:鑒于麻醉失效后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告知其疼痛發(fā)生為正?,F象,無需過度擔憂,可向護理人員及時反饋疼痛情況,針對疼痛已影響夜間休息的患者在醫(yī)師指導下給予藥物鎮(zhèn)痛,疼痛較輕者可利用聊天、看電影等方式幫助其分散疼痛注意力。③針孔皮膚護理:針孔皮膚感染為此類患者術后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護理活動需強化針孔皮膚管理,每天給予75%酒精進行局部消毒,并使用75%酒精紗布覆蓋,針孔護理過程中用力輕柔,防止誤撕纖維性包裹物,每天觀察針孔周圍有無紅腫、滲液表現,若見異常及時處理,避免感染加重。④視患者情況給予早期康復鍛煉,盡早下床活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3 觀察指標:(1)記錄2組骨折延遲愈合、感染等并發(fā)癥,記錄住院總時長、初次下地活動時間。(2)通過VAS評分統(tǒng)計患者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于白紙上畫100mm線段,兩端記錄0、10,對應表示為無痛、劇痛,讓患者根據自身疼痛在線段中畫線,該線所在刻度即為分值。(3)利用調查問卷獲取臨床護理滿意度,從住院舒適度、自我感覺、護理知識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量化評分,100-90分為滿意、89-50為基本滿意、49-0分為不滿,護理滿意度=(總例數-不滿例數)/總例數x100%。
5 結果
5.1 2組并發(fā)癥對比:觀察組1例出現并發(fā)癥,為骨折延遲愈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7%,對照組出現并發(fā)癥6例,2例為關節(jié)功能障礙、3例骨折延遲愈合、1例為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64%,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更低(x2=8.828,P=0.003)。
5.2 2組術后VAS、住院總時長、初次下地活動時間對比: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住院總時長及初次下地活動時間對應為(3.05±0.88)分、(3.59±0.57)天、(10.56±1.52)天,對照組術后VAS評分、住院總時長及初次下地活動時間對應為(4.21±1.03)分、(4.71±0.69)天、(12.63±1.97)天,觀察組術后VAS評分更低,住院總時長及初次下地活動時間更短(t=5.415,P=0.001;t=7.915,P=0.001;t=5.262,P=0.001)。
5.3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0例不滿意,44例患者均為滿意(32例)及基本滿意(12例),護理滿意度100.00%。對照組12例不滿意、基本滿意16例、滿意16例,護理滿意度為72.73%,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x2=31.575,P=0.001)。
流行病學分析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活動中越來越多機械設備被引入以及車輛的增多直接導致各類創(chuàng)傷性事件發(fā)生率上升[4]。骨折作為臨床常見創(chuàng)傷性疾病,主要指骨骼發(fā)生完全或不完全斷裂,骨折發(fā)生后對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影響較大,若未得有效治療可引起功能障礙。四肢長管骨骨折作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發(fā)生后對患者四肢活動能力影響較大{5]。
臨床針對此類骨折的主流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固定方式以外固定多見,此治療方案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患者術后可更快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等多重優(yōu)點,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常見并發(fā)癥的防控有良好效果,整體應用效果顯著[6]。不過,相關研究分析認為,在患者接受外固定術期間是否落實有效護理措施對其康復有直接影響,如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時由于情緒狀態(tài)不穩(wěn)定、相關知識掌握不足等對手術順利實施產生影響,增加手術風險,延長術后康復時間,此類情況均需通過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予以改善[7]。既往常規(guī)護理方法籠統(tǒng),護理工作的落實缺乏針對性及有效性,應用成效一般,急需改進。針對性護理是指在護理活動中根據患者的不同護理需求落實不同護理方案的護理措施,在當前優(yōu)質護理理念指導下,要求臨床護理擯棄既往以患者為護理中心的護理理念,堅持人性化、個性化護理原則,全面提高護理質量,從患者生理、心理角度出發(fā),結合患者不同時段、不同情緒狀態(tài)、不同生理基礎等落實針對性護理以提高臨床護理干預效果[8]。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患者術前可能存在知識掌握不足、情緒狀態(tài)較差等落實心理護理、知識宣教,確保手術順利實施,術后做好針孔防感染護理、疼痛護理等保障患者順利康復。結果提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住院總時長、初次下地活動時間更短,術后VAS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P<0.05),證實針對性護理在此類病患護理中落實可取得良好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四肢長管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療時落實針對性護理效果顯著,當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