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
(遼寧省朝陽工程技術學校,遼寧 朝陽 122000)
文章前三節(jié)以滕王閣為中心寫景。第一節(jié)從大處著筆,將地理與人文相結合寫洪州,為描寫滕王閣鋪開背景。洪州位居要地,“襟三江帶五湖,控荊蠻而引甌越”,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個鐘靈毓秀的地方。因而這里代有賢人,人才匯聚。第二節(jié)描繪滕王閣,在洪州的大背景中,滕王閣聳出重巒。第三節(jié)寫登樓望遠,用周圍的景象烘托滕王閣。洪州城內(nèi),一派富庶景象,百姓樂于升平;贛江之濱,一幅水鄉(xiāng)畫圖,萬物化在其中。美景之于滕王閣,猶如眾星拱月。在前三節(jié),作者使滕王閣居于中心地位,文思隨視線而轉移,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思路順暢,行文有致。
滕王閣以及洪州新府,依山傍水。王勃首先捕捉到了這一人文與地理相統(tǒng)一的景物特征,將富麗典雅的建筑和清新秀麗的山水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描繪出了美麗的畫圖。
滕王閣坐落于高處,倚靠著高聳的層巒。桂殿蘭宮,隨著岡巒態(tài)勢,各抱地形,閣道凌空,丹紅的色調(diào)與蒼翠的山巒相映成趣;其下河流曲折,汀渚間于水中。打開精美的閣門,放眼望去:房屋滿地,畫脊相連,山原遼闊已見洪州之雄偉,川澤迂回又添新府之秀麗。王勃所描繪的鄱陽湖奇景尤令人嘆為觀止:三秋之季,云銷雨霽,彭蠡之濱,陽光普照;向晚之時,絢爛的彩霞與縹緲的水鳥一齊飛翔,遼闊的秋水和高遠藍天同一色調(diào);漁舟歸航,有歌相隨,雁陣南行,悲鳴驚寒。如此景觀,每一種組合都是一幅畫、一首詩,數(shù)美相聚,由此構成的大澤美景,又不知它賦予了洪州新府多少畫意詩情。飄飄有凌云之氣的滕王閣,恢恢如人間仙境的洪州新府,都與山水相輔相成。讀之,如覺心靈在和諧與美妙中飛翔。
所謂“富貴氣象”,指的是殷實富庶的社會狀貌,在文章中,這種狀貌是由富麗恢弘的建筑和豪華名貴的用具表現(xiàn)出來的。滕王閣,舊時帝子建于長洲,今日閻公增其舊制,其中“桂殿蘭宮”,加之“飛閣流丹”。洪州新府,“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如此景觀,盡現(xiàn)富貴氣象,凸顯社會升平。
王勃生于仕宦家庭,自幼生活榮華富貴自不待言。然而,他承父兄之志,信奉儒家教義,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理想,高潔的人生觀幫助他自覺抵御了物利的熏染。因此,文章中沒有一點追求物質享受的浮淺和炫耀生活安逸的低俗,讓人感到有一種高雅的審美情趣寄托于其中,描繪富貴氣象,是王勃把握生活詩意的手段,富貴氣象所折射出的是王勃氣質的高貴、精神的豐富和心靈的充實。
宴會上,如春風吹拂的清脆簫樂和遏止白云的柔美歌聲,搏動了王勃心靈的琴弦,觸發(fā)了他諸多的人生感慨,文章由狀寫景觀轉向抒情言志。第四節(jié)以后,作者極盡筆力,抒寫人間真情。
個體的人比之于無窮的宇宙,渺小莫若微塵,短暫不如一瞬,巨大的反差常令志士感慨萬千。王勃“窮睇眄于中天”,也不覺“興盡悲來”。自身雖有濟世之志,經(jīng)國之能,卻“關山難越”,懷才不遇;即便是圣主在世、昌明之時,也常遇“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怎樣評價王勃懷才不遇的悲情?
其一,悲情與王勃一生的遭遇有關。王勃從十五歲追求仕進,但大部分時光是在“途窮仗友生”(杜甫詩句)的流浪中度過,雖然多次屬文以逢迎朝廷,但不為所用,二十四歲才勉強撈到一個“虢州參軍”,可第二年因善殺官奴而見黜。仕途坎坷,人生虛度,他不能不悲。悲從心生,言出由衷,所以感人。其二,王勃的悲情是經(jīng)過心靈反復體驗,然后以文學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它是能夠震撼心靈、陶冶性情的審美情感,悲嘆而不哀傷,它給予讀者的是戰(zhàn)勝艱難的崇高感。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這一句飽含哲理,王勃在心靈與社會的碰撞中,看到了主觀和客觀對于人生發(fā)展的雙重制約性,也許,他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恃才傲物的偏執(zhí),才主張相時而動、尊重規(guī)律。這是王勃深邃的理性思考。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此句一出,文章立即揚起一片亮麗,它充分表達了王勃追求理想、不甘寂寞的豪情壯志。讀此句,總有浩氣沖天、高風絕塵之美感。王勃緣何有此豪情?
中國文化在先秦時代,儒家就為人們制定了“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規(guī)范,指明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發(fā)達之路,從而造就了人生的遠大理想。漢唐以來,在奠定政治社會巨大規(guī)模的基礎上,尊崇儒家教義,進一步培養(yǎng)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王勃之家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業(yè)已深入其心靈。王勃又憑借自己的聰明博學,廣交名流,他在社會交際中,感受到的初唐昂揚奮進的時代傾向,這也是推動他積極進取的一種社會因素。
除以上悲情和豪情之外,文章還表達了孝敬父親的親情,結交名流的友情,也都感人肺腑,彰顯著人情之美。
“賦”是漢代形成的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運用四六句的語言結構,講究平仄和駢對,誦讀起來,和諧上口。王勃以賦體作詩序,他充分利用了賦在語音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的審美因素,為自己寫景狀物、抒情言志找到了一種理想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更大限度地發(fā)揮了自己鋪彩摛文、激揚文字的能力。然而,《滕王閣序》的語言美不僅在于形式,而且在于內(nèi)容: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逼鹁錉顚懬锼?,一個“盡”字,寫積蓄的雨水消盡,給人一種水落石出的感覺;“清”寫潭水清澈,同時用“寒”修飾“潭”,將人的感覺移就于潭水,讓人感到晚秋季節(jié)所特有的寒涼和清爽。對句描繪傍晚的景象:暮靄低垂,煙光凝聚,遠處高聳的山峰映著落日余暉,呈現(xiàn)出濃重的紫色,于藍天的大背景中勾勒出了自己清晰的輪廓。文章二、三兩節(jié),在遣詞造句上頗用功夫,因而充分發(fā)揮了詞語的語義功能,可以說是字字珠璣,詩趣盎然,讀之,會沉醉在美妙的意境中。
“用典抒情”是“賦”的一種寫作方法,王勃在第五節(jié)中,成功地運用這一方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史實,演繹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命題;用賈誼和梁鴻的遭遇,歸納出“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結論。以“貪泉”反襯人格高潔,由“涸轍”引出樂觀精神,起“北?!?、乘“扶搖”則象征追求遠大理想。評論東漢孟嘗報國之志,表達懷才不遇的幽怨;譏諷西晉阮籍窮途之哭,表明永不放任的堅定。此一節(jié)一步一典,王勃將古典文化與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借典故抒情言志,語言繁復典雅,耐人尋味。讀來只覺王勃胸中有萬卷史書,筆下無一點俗氣。
一篇文章,眾美薈萃。如果我們能從審美的角度來欣賞,既參悟了寄托在文章中的深沉心理意蘊,又把握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上的匠心,那也就找到了《滕王閣序》超拔當世,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