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雨
摘 要: 我國仲裁相關制度設計較難有效規(guī)制虛假仲裁行為,主要表現在:案外人申請糾正能力受限;仲裁機構自行糾正不能;法院糾正手段有限;檢察監(jiān)督不盡如人意;刑事懲處存在障礙。虛假仲裁不僅嚴重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嚴重損害仲裁公信力、司法公正,有必要從兩條路徑予以刑事規(guī)制:一是完善相應的司法解釋,明確將虛假仲裁行為納入有關罪名調整的范圍;二是在未來修改刑法時增設虛假仲裁罪,以嚴密法網,堵塞法律漏洞。
關鍵詞:虛假仲裁 刑事規(guī)制 建構
仲裁是訴訟之外有效解決民商事糾紛的法律手段,素以其獨有的方便快捷、尊重當事人意愿、私密不公開等優(yōu)勢廣受青睞。據統(tǒng)計,全國仲裁機構2018年和2019年受理案件數量分別為54萬余件和48萬余件,較2017年23萬余件增長一倍以上。其中2019年全國253家仲裁委員會共處理的48萬余件案件中傳統(tǒng)商事仲裁案件為28萬余件,比2018年增加9萬3千多件,增長50%;案件標的總額為7620億元,比2018年增加670億元,增長率為9.6%。[1]足見仲裁已日益成為化解民商事糾紛不可或缺的法律途徑。但同時,由于仲裁與生俱來的“隨意”“隱蔽”“缺乏監(jiān)督”“缺乏救濟”等缺陷,加之我國強化打擊虛假訴訟違法犯罪活動的大背景,虛假仲裁逐漸成為違法犯罪分子規(guī)避刑事制裁的替代選擇。
我國涉及仲裁相關制度設計本身存在不足,針對虛假仲裁,目前尚欠缺有效的防范規(guī)制手段。利益受損的案外人缺少知情渠道,仲裁機關缺乏發(fā)現識別手段,法院司法審查力不從心,檢察監(jiān)督只能敲山震虎。近幾年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銷和不予執(zhí)行的仲裁裁決始終在1%以內。自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仲裁裁決執(zhí)行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仲裁裁決執(zhí)行規(guī)定》)實施后一年多時間內,僅有9件案件被法院認定構成損害案外人合法權益,涉及地方9家仲裁機構。[2]足以說明虛假仲裁發(fā)現難、糾正難、查處難。
虛假仲裁與虛假訴訟一樣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僅嚴重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侵蝕仲裁公信力,而且有損司法權威,有違司法公正,有必要借鑒打擊虛假訴訟的經驗做法,予以刑事規(guī)制。
一、虛假仲裁的表現形式
虛假仲裁是指行為人單獨或者與他人惡意串通,采取偽造證據、虛假陳述等手段,捏造事實,虛構民商事糾紛,向仲裁機關提起仲裁,妨害仲裁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具體表現如下:
1.主體方面。虛假仲裁往往由具有特定密切利益關系的行為人之間互相串通完成,行為人之間的關系通常表現為配偶、父母、子女、同學、親友,而且行為人選擇的仲裁機構、仲裁員一般與其有一定特殊的關系或聯系,能為行為人實施虛假仲裁提供便利。
2.行為表現方面。虛假仲裁一般以惡意申請仲裁的方式進行。有的當事人通過虛增被執(zhí)行人債務、虛構擔保、惡意房屋抵押、虛假購房、民間借貸平臺虛構債權債務等形式,合謀以虛假仲裁的方式,將本屬于案外人的財產裁決給一方當事人,規(guī)避還款責任。[3]
3.證據方面。案件證據通常呈現碎片化、零散化,往往僅有單一證據,如借條、離婚協議、買賣合同、轉賬憑證、遺囑、以物抵債協議等,缺乏其他支持性或輔助性證據,很難形成完整的事實或證據鏈條;而且所謂的證據通常是后補的、倒簽日期的、“舊物利用”的,很難形成連貫性并自圓其說。
4.程序選擇方面。行為人傾向于選擇簡易程序或獨任審理程序,并傾向于和解、調解結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縮短審理時間并節(jié)約成本;另外,為確保仲裁隱蔽性,防止為外界知悉,行為人通常選擇不公開審理。
5.審理方面。行為人通常對于核心要件事實無爭議或迅速達成一致,反而對于其他非要件事實,諸如利息或罰息的計算、仲裁費用的承擔、房產附屬物的歸屬等枝節(jié)問題作象征性的爭議,以期盡快將仲裁程序進行完畢;行為人急功近利的表現比較明顯。
6.代理人方面。為避免出現紕漏和節(jié)省費用,虛假仲裁行為人一般排斥委托律師或其他代理人代理仲裁活動,而是由行為人親自參與始終。[4]
二、虛假仲裁規(guī)制的難點
(一)仲裁的特性致使規(guī)制難
1.仲裁的跨地域性使得異地查處難。按照《仲裁法》第6條規(guī)定,仲裁委員會應當由當事人協議選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也就是說仲裁委員會的選擇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意愿,不受糾紛發(fā)生涉及地域的限制,也不受申請人、被申請人住所地的限制,北京發(fā)生的糾紛完全可以選擇由海南的某仲裁委員會仲裁,從理論上講仲裁的管轄地域范圍可以無限拓展。而虛假仲裁本身就是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當事人為了規(guī)避查處、達到非法目的,通常都選擇其有一定關系的外地仲裁機構進行仲裁,即由其熟悉的仲裁機構或者熟悉的仲裁員進行仲裁。這樣不僅給仲裁制造尋租空間,而且無形中增加司法機關跨地區(qū)查處的難度。
2.仲裁程序的隨意性使得案外人發(fā)現難?!吨俨梅ā返?9條規(guī)定:“仲裁應當開庭進行。當事人協議不開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據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決?!碧摷僦俨眯袨槿擞捎诒в胁豢筛嫒说哪康?,通常都選擇以不公開審理或者書面審理的方式進行,使得案外人無從知悉虛假仲裁情況,缺乏發(fā)現自己利益受損的渠道,這就無形中增加案外人發(fā)現虛假仲裁的難度。
3.裁決的合意性使得違法犯罪線索發(fā)現難?!吨俨梅ā返?9條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第51條規(guī)定,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制作調解書或者根據協議的結果制作裁決書。虛假仲裁行為人之間本無糾紛,更無利益紛爭,相反卻為達到非法目的結成利益同盟,所以虛假仲裁一般都以和解、調解形式結案,只要仲裁機關沒有發(fā)現,案外人、其他機關很難發(fā)現違法犯罪的線索。
4.仲裁執(zhí)行的隱秘性使得案外人權利救濟滯后。仲裁裁決并不具有自執(zhí)行力,主要依靠當事人自愿履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而法院的執(zhí)行一般是在申請與被申請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如果是針對案外人合法財產的,那么一般以“橫插一杠子”的方式進行,一般在這時案外人才會發(fā)現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但此時已是“為時已晚”,法律預留的救濟空間和時間已經非常有限。
(二)制度設計不完善致使糾正難
1. 案外人申請糾正受限?!吨俨梅ā返?8條規(guī)定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只能由仲裁當事人提出,第62條、63條規(guī)定申請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的主體亦只能是仲裁當事人,案外人若想撤銷仲裁裁決只能寄希望于仲裁當事人。但在虛假仲裁中,虛假仲裁雙方當事人實施虛假仲裁行為的初衷是通過惡意串通、偽造證據等非正當手段獲取非法利益,侵害的一般是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因而案外人寄希望于虛假仲裁行為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可能性基本落空。[5]
《仲裁裁決執(zhí)行規(guī)定》第9條規(guī)定,案外人申請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或者仲裁調解書,應當提交申請書以及證明其請求成立的證據材料。鑒于虛假仲裁一般都是行為人私下秘密串通,案外人又怎么能輕易獲知和取得證據,要求案外人提供相應的證據既不符合現實,也勉為其難。
2.仲裁機構自行糾正不能。仲裁委員會是虛假仲裁文書的制發(fā)主體,也是虛假仲裁程序的把控者,本應承擔起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主力軍作用,但其規(guī)制手段僅限于裁定不予立案或駁回申請,無權懲處虛假仲裁人,仲裁職權主義難以發(fā)揮作用。[6]
3.法院糾正手段有限。第一,法院審查糾正法律依據不足?!吨俨貌脹Q執(zhí)行規(guī)定》第19條規(guī)定,被執(zhí)行人、案外人對仲裁裁決執(zhí)行案件申請不予執(zhí)行,經審查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執(zhí)行。
司法解釋雖然為案外人提供了救濟途經,但是案外人申請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制度仍然缺少民事程序法依據,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的現有原則或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237條、《仲裁法》第63條均規(guī)定,只有仲裁裁決執(zhí)行程序中的被申請人才享有申請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的權利,而被申請人顯然無法涵蓋案外人。有學者借助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無訟”等搜索工具檢索到自《仲裁裁決執(zhí)行規(guī)定》2018年實施至2020年4月7日全國法院受理案外人申請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案例共計1008例,其中僅在4例案例中法院裁定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理由成立。[7]
第二,法院可以動用的妨害民事訴訟司法強制措施懲戒效果有限。民事訴訟法第111條規(guī)定,對于偽造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或拒不執(zhí)行生效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可根據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但是虛假仲裁裁決、調解書本身卻是真實的,很難將其評價為“偽造證據”;而所謂拒不執(zhí)行生效判決、裁定是指隱藏、轉移財產,或者外出躲藏,以逃避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等行為,是否包含通過虛假仲裁的形式轉移財產、逃避執(zhí)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予以明確。[8]
第三,對虛假仲裁調解書是否審查意見不一。根據《仲裁法》第51條的規(guī)定,調解書與仲裁裁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那么,當事人是否有權申請撤銷調解書?法院是否有權審查調解書?撤銷仲裁調解書的事由是否與撤銷仲裁裁決相同?《仲裁法》第58條規(guī)定了國內仲裁裁決的撤銷事由,第70條規(guī)定了涉外仲裁裁決的撤銷事由,但并未涉及調解書的撤銷。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未涉及。在此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仲裁司法審查案件的民事審判第四庭與研究室持完全相反的意見,民事審判第四庭在《關于人民法院應否受理撤銷仲裁調解書申請的復函》中明確當事人可以申請撤銷仲裁調解書,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而在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申請撤銷仲裁調解書之訴問題的研究意見》中則認為,除違反公共利益這一情形外,法院不應受理當事人撤銷仲裁調解書(包括純國內調解書和涉外調解書)的申請,否則法院的司法權將會更多地滲透到仲裁領域,削弱仲裁的優(yōu)勢及權威性。[9]
4.檢察監(jiān)督不盡如人意。對于虛假仲裁,人民檢察院可以實施的監(jiān)督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立案監(jiān)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第13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公安機關的刑事立案實行監(jiān)督。人民法院對公安機關的不予立案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進行立案監(jiān)督?!?/p>
立案監(jiān)督的難點在于:一是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發(fā)現虛假仲裁線索一般都在法院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屬于事后發(fā)現,這時行為人虛假仲裁行為不僅已經實施完畢而且經歷了一段時間,有些關鍵證據存在滅失可能,并且由于虛假仲裁一般選擇在外地仲裁,相關證據一般在外地,給公安機關初查和取證帶來很大不便。二是虛假仲裁能否構成虛假訴訟罪還存在爭議,公安機關與檢法看法不盡一致,立案比較慎重。對于進入執(zhí)行領域的虛假仲裁行為,由于相應的司法解釋明確可以按虛假訴訟罪處理,檢察機關監(jiān)督立案于法有據,比較好辦。但對于沒有進入執(zhí)行領域的虛假仲裁行為,由于無明確的法律依據,檢察機關很難開展立案監(jiān)督。三是公安機關往往以新型案件需要走特別審批程序為由遲遲不開展工作或不予立案。
第二,對虛假仲裁裁決的監(jiān)督。一是針對虛假仲裁裁決或調解書,應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檢察建議,建議查清仲裁爭議事實,依法作出處理。也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以虛假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為由,建議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二是針對仲裁裁決或仲裁調解書已進入法院執(zhí)行程序的,檢察機關根據不同情形區(qū)別處理:(1)案外人對執(zhí)行案件申請不予執(zhí)行虛假仲裁,法院經審查認為理由不成立,裁定駁回不予執(zhí)行申請錯誤的,檢察機關可以依據《仲裁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兩高”《關于民事執(zhí)行活動法律監(jiān)督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向法院提出糾正違法檢察建議,建議法院裁定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2)案外人對執(zhí)行案件涉及的執(zhí)行標的提出異議,法院裁定駁回申請錯誤的,檢察機關可以依據法律規(guī)定,向法院提出糾正違法檢察建議,建議裁定中止對涉案標的的執(zhí)行。(3)法院對仲裁裁決執(zhí)行案件已作出執(zhí)行裁定書,但仲裁委員會將虛假仲裁裁決予以撤銷的,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檢察建議督促法院裁定終結虛假仲裁案件的執(zhí)行。
對虛假仲裁裁決監(jiān)督的難點在于:一是檢察機關向外地仲裁委員會提出檢察建議的,按照《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guī)定》第3條第4款規(guī)定,應當征求仲裁委員會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意見,仲裁委員會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不同意見,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堅持認為應當提出檢察建議的,層報共同的上級人民檢察院決定,需要履行必要的程序后才能向仲裁委員會提出;如果仲裁委員會不接受檢察建議,檢察機關缺乏有效的推進手段。二是檢察機關建議中級人民法院撤銷虛假仲裁裁決,只有相應的仲裁裁決違背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時才可以提出,如果虛假仲裁裁決不違背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但損害他人合法權益,那么檢察機關無能為力。
第三,對虛假仲裁行為人的監(jiān)督。一是發(fā)現當事人涉嫌虛假訴訟罪,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偽造公司印章罪等犯罪線索的,應將案件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二是針對承擔案件仲裁職責的仲裁員,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規(guī)定,明知是虛假的事實和偽造的證據,仍相互勾結予以采信,甚至補強偽證,作出虛假仲裁裁決,導致仲裁裁決進入民事訴訟執(zhí)行程序,達到情節(jié)嚴重程度,涉嫌枉法仲裁犯罪的,檢察機關應依法將犯罪線索移送監(jiān)察委員會調查。
檢察機關對虛假仲裁行為人實施監(jiān)督的難點在于:監(jiān)督線索渠道不暢通。比如,以調解方式結案的虛假仲裁案件,大都基于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案件當事人自然不會向檢察機關提出監(jiān)督申請,多數情況下需要由檢察機關依職權進行監(jiān)督。依照《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jiān)督規(guī)則》規(guī)定,只有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才符合檢察機關依職權進行監(jiān)督的條件,不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檢察機關不能依職權進行監(jiān)督,而串通勾結的當事人也不會去申訴,被侵害權利的案外人又不一定能夠及時掌握情況,因此這部分案件常常游離于檢察監(jiān)督視野之外。[10]
(三)刑事懲處存在障礙
1.對虛假仲裁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存在較大爭議。支持觀點認為,仲裁具有準司法性,屬于廣義的司法活動,因此虛假訴訟不應僅限于民事訴訟,應包括仲裁活動。[11]實務界亦有觀點認為,應適當擴大虛假訴訟罪的范圍,將虛假仲裁納入虛假訴訟的范疇。[12]反對觀點則認為,在刑法未將仲裁“視為”司法的前提下,司法機關不能將虛假訴訟擴大至虛假仲裁,否則將違反罪刑法定原則。[13]而對于通過虛假仲裁得到裁決后,惡意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干擾法院司法秩序,導致仲裁案外人勝訴利益受損的行為,各地法院對該行為是成立虛假訴訟罪還是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認識不一,裁決不同。通過公開渠道進行案例檢索,查詢到因虛假仲裁逃避執(zhí)行行為觸犯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案件有26件,以通過虛假仲裁得到的仲裁裁決書申請執(zhí)行從而對抗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被追究虛假訴訟罪的案件僅有4件。[14]
2.刑事懲處面臨的障礙。以虛假訴訟罪對虛假仲裁行為人定罪處刑,最大的障礙是仲裁不等同于訴訟,二者之間有本質區(qū)別。即便是虛假仲裁進入法院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以虛假訴訟罪處罰也比較牽強,因為執(zhí)行是訴訟終結后的階段,是實現訴訟結果的途徑之一,執(zhí)行與訴訟也不同。因此,以虛假訴訟罪對虛假仲裁行為人定罪處刑有客觀歸罪的嫌疑。以詐騙罪對虛假仲裁行為人定罪處刑等于重走虛假訴訟現象出現之初的規(guī)制老路,不能反映該行為入罪的實質。以妨害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等罪名處理,則規(guī)制的行為只是虛假仲裁的手段行為、目的行為等邊際行為,而不能涵蓋其行為的全部,也只能是不得以采取的替代懲處措施。
另外,從刑事訴訟程序上看,現行案件管轄制度設計不利于虛假仲裁的打擊。目前,虛假訴訟罪歸公安機關管轄。如果行為人與仲裁員勾結進行虛假仲裁,仲裁員構成枉法仲裁罪,枉法仲裁罪歸監(jiān)察委員會管轄。如果行為人又與法院執(zhí)行人員勾結并達到虛假仲裁的最終目的,或者法院執(zhí)行人員因失職沒有發(fā)現虛假仲裁問題致使行為人輕而易舉實現犯罪目的的,那么執(zhí)行人員將構成執(zhí)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執(zhí)行判決、裁定失職罪,而涉及此罪名的案件又歸檢察機關管轄。虛假仲裁案件通常會同時出現前述犯罪現象,如果將一個完整的案件劃分幾塊同時歸不同的幾個機關偵查、調查,而案件本身又不便于并案處理,將不利于案件的高效辦理,也不利于形成打擊犯罪的合力。
三、虛假仲裁刑事規(guī)制的路徑
(一)完善法律解釋,強化打擊力度
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虛假仲裁能否適用虛假訴訟罪予以定罪處罰?如從廣義解釋的角度看,仲裁也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特別類型。民事訴訟法專門就涉外仲裁程序作出了規(guī)定,因此可以把虛假仲裁納入虛假訴訟范疇來處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現有的司法解釋,虛假仲裁裁決作出以后,仲裁申請人一旦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法院如果立案進入審查程序,那么相應的虛假仲裁行為即符合“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虛假訴訟罪成立要件。這一點無論從法理上還是實務上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對于游離于執(zhí)行程序以外的虛假仲裁行為究竟構成何罪,則需要明確的司法解釋。
1.對虛假仲裁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作出進一步司法解釋??捎勺罡呷嗣穹ㄔ汉妥罡呷嗣駲z察院對“虛假訴訟罪”作出司法解釋,將虛假仲裁納入虛假訴訟的范疇。其中,將“捏造事實和證據”提出仲裁保全、以虛假仲裁裁決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一并視為“以捏造的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作為虛假訴訟罪的行為手段入罪懲罰。
2.對虛假仲裁可能構成詐騙罪,妨害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等罪名的具體情形、立案標準、認定條件等作出一攬子司法解釋,以有效指導司法實踐。
(二)完善刑法規(guī)定,增設單獨罪名
鑒于虛假仲裁具有與虛假訴訟不同的特質,從科學立法的角度看,應當在刑法中增設虛假仲裁罪,以嚴密法網。具體考慮:一是明確該罪侵犯的法益。筆者認為,虛假仲裁罪侵犯的法益首先是仲裁秩序,其次是他人合法權益。又由于仲裁具有準司法的性質,宜將它放在我國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二節(jié)妨害司法罪中予以規(guī)定。二是虛假仲裁罪的犯罪形態(tài)設置。就侵犯仲裁秩序而言,虛假仲裁罪應當與虛假訴訟罪一樣屬于行為犯,當事人一旦實施捏造事實提起仲裁的行為即構成犯罪既遂,判斷是否既遂應當嚴格按照仲裁程序的起點進行界定。仲裁程序的啟動是受理仲裁申請,當事人捏造事實,提出虛假仲裁申請后在仲裁機關受理前撤回仲裁申請與仲裁機關受理后撤回申請相比,危害性顯然是不同的,前者由于仲裁程序尚未啟動,不存在妨害仲裁秩序問題;后者由于事實上仲裁程序已經啟動,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既遂,只不過在量刑時應當從輕考慮。三是刑罰配置考量。鑒于虛假仲裁與虛假訴訟具有相似性以及大體相當的社會危害性,在刑種、刑度的配置上應當與虛假訴訟罪保持一致,這樣才能體現罪刑均衡。四是明確虛假仲裁罪的單位犯罪形態(tài)及其處罰原則。
(三)完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優(yōu)化相關罪名管轄
一是明確虛假仲裁罪歸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二是考慮到刑法中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執(zhí)行判決、裁定失職罪,執(zhí)行判決、裁定濫用職權罪均屬于檢察機關偵查的案件范圍,又由于枉法仲裁罪案件線索一般發(fā)現于法院執(zhí)行階段和檢察機關訴訟監(jiān)督過程中,為使打擊虛假仲裁、勾結仲裁員枉法仲裁、串通法院執(zhí)行人員枉法執(zhí)行形成合力,可考慮將枉法仲裁罪由監(jiān)察委員會調查劃歸檢察機關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