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李艷彥 趙子葦 陰倩雅 靳荃 郜憲明 張強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619;2.香港浸會大學,香港 999077 )
三因司天方由陳無擇[1]結合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理論,根據(jù)每年歲運的變化所設立的運氣方,收載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2]中,是中醫(yī)“運氣方劑”中的代表。其中,白術厚樸湯為六己年歲土不及代表方,以運轉(zhuǎn)中焦樞機為中心進行組方配伍,通過調(diào)達氣機、升降相因以培土制水抑木,用以治療因脾土不及所致的內(nèi)科疾病。
白術厚樸湯由白術、厚樸、藿香、青皮、半夏、肉桂各三兩,干姜、炙甘草各半兩組成,主治脾胃虛寒,風冷相乘。清代著名醫(yī)家繆問先生整理撰寫的《三因司天方》[3]中闡述:該方主治吐瀉霍亂、心腹脹痛、四肢萎弱、肌肉膶酸、急躁易怒,或胸脅痛引少腹、食少失味、善太息等癥。方中白術具甘溫之性,燥濕健脾又可溫中;厚樸苦溫,下氣平胃溫中,兩藥合用以調(diào)補脾胃,使脾胃升降相宜,則機體生化有源。肉桂辛甘溫通,通過振奮陽氣來溫養(yǎng)脾胃,土和木達則能疏泄郁阻之肝氣;青皮苦酸,破氣消滯以疏肝,二者辛酸合化以調(diào)氣。藿香芳香醒脾,干姜苦辛以上行脾經(jīng),半夏辛散以下宣胃氣,上下相通運轉(zhuǎn)氣機樞紐,則心、腎可上下相濟。加之甘草補益中焦脾土兼緩肝急,再加姜、棗以顧護脾胃。諸藥以“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4]為中心,通過“旺脾”使體內(nèi)升、降、浮、沉有序轉(zhuǎn)換,扶正祛邪,治療脾土不及所致的以脾胃為主的五臟相關證候。
五運六氣理論認為2019己亥之年為歲土不及、厥陰風木司天,地支亥水克干己火即氣克運,故該年為天刑之年[5]。天刑之年氣候變化劇烈,對于人的生理病理影響也極其明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天人相應,從《素問·氣交變大論》[6]“歲土不及……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中窺得:土運不及對應于人體則表現(xiàn)為中焦脾土運化無力,水濕停滯,進一步壅遏脾土,故臨床中易出現(xiàn)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滿、身重頭蒙、倦乏等癥狀;脾虛濕滯也會影響到肝的生理功能,加之運氣中厥陰司天,可見肝木出現(xiàn)了病理上的旺盛而克伐脾土,出現(xiàn)暴怒、躁煩、肢體震顫、筋骨攣急疼痛等土虛木乘之癥;腎者水臟也,土克制水,由于脾虛濕盛無克制腎水之力,形成腎水的相對過盛,水濕太過,阻遏陽氣,導致“咸病寒中”:見腹痛、手足冰涼、怕冷畏風、心悸怔忡等水火不濟之癥。然有一分勝氣,則有一分復氣;土運不及則木氣乘而偏勝,故土之子金氣來復,出現(xiàn)“胸脅暴痛……善太息”等金盛乘木之癥[7]。故己亥年人體疾病特點多以中焦脾土失常為主,累及他臟。
歷代醫(yī)家在臨證中皆重視脾胃的樞機之用。張仲景慣用甘草、生姜、大棗顧護脾胃;李東垣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以調(diào)治脾胃治療內(nèi)科疾病的學術思想成為補土派代表;黃元御《四圣心源》[8]中云:“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zhuǎn),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脾胃坐鎮(zhèn)中焦,通過升清、運化等生理功能,運用五行生克制化關系以平衡制約五臟盛衰,使臟腑功能協(xié)調(diào)。脾胃運化統(tǒng)攝之力如常,則肝升肺降、水火既濟[9]。脾土失于運化,濕聚成痰可上凌于心形成水腫、心悸等??;土不生金可致咳嗽、喘息、喉中有痰等癥;土壅木抑,則有肝氣郁滯、肝血虧虛;脾土不足則后天之本難以滋養(yǎng)先天,易導致腎氣失納、腎陰不足、腎陽虛衰等證候。同理,四臟氣之太過與不及亦反過來影響中焦樞機功能。因此,臟腑功能運轉(zhuǎn)正常的關鍵在于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有序,而調(diào)節(jié)該運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于脾胃升降如常。
從五行角度來看,脾胃為氣機運動的中軸;從運氣角度來看,脾胃也是四時順時轉(zhuǎn)承之樞紐。正如《脾胃論》[10]所云:“五行相生……循環(huán)無端,惟脾無正行……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臟”。人體臟腑順應自然氣候變化出現(xiàn)相應盛衰變化,而土臟在機體內(nèi)作為輪軸,隨著節(jié)氣變化運轉(zhuǎn)制衡臟腑盛衰[11];在此基礎上亦會受到不同時令運氣影響,累及他臟或被他臟累及,出現(xiàn)功能失調(diào)、樞轉(zhuǎn)不利的病理變化。因此在臨證中我們應該司天、司人、司病癥,依據(jù)運氣變化下的脾土特性給予相應治療干預手段來調(diào)整脾土樞紐,以達到氣血榮暢,臟腑安和的目的。
余師李艷彥教授為龍砂學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弟子,在己亥年土運不及的運氣條件之下,利用白術厚樸湯治療脾胃病及相關疾病均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3.1失眠案 李某某,1973年生,45歲,男。2019年9月18日以不寐半月余為主訴就診。眠差,入睡后眠淺,一至三點易醒,醒后能再次入睡。晚上進食后,至次日早上仍有腹脹感。眼癢,大便不成形。舌暗,苔白膩,邊尖紅,脈微弦右關重按無力,左關重按力減。心電圖示:心肌缺血。中醫(yī)診斷:不寐(肝強脾弱證),治法:健脾益氣,養(yǎng)肝柔肝;方選白術厚樸湯合痛瀉要方加減。藥物組成:生白術15 g,厚樸10 g,藿香6 g(后下),青皮6 g,法半夏6 g,炮姜6 g,桂枝6 g,白芍15 g,陳皮6 g,防風6 g,炒甘草6 g。6劑,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飯前溫服。
2019年9月25日復診,自訴藥后睡眠明顯好轉(zhuǎn),食入未有腹脹感,今晨略有隱痛,納可,眼偶有發(fā)癢,大便不成形。舌淡暗,苔白膩,右脈弦,右關重按無力,左脈長濡。繼用白術厚樸湯,合以四逆散加減。藥物組成:生白術15 g,厚樸10 g,藿香6 g(后下),青皮6 g,法半夏6 g,炮姜6 g,柴胡6 g,白芍6 g,枳殼6 g,黨參6 g,炒甘草6 g。6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前。2019年10月9日電話隨訪睡眠質(zhì)量明顯改善,夜間入睡后至清晨五點自然醒,腹已不脹,余無不適。
按語:結合患者發(fā)病時間為己亥年四之氣,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少陰君火。脾土為心火子臟,故從己亥年土運不及的運氣角度進行論治,脾土不足,氣血生化乏源,子病及母,引起心血虧虛、心神失養(yǎng),則患者眠淺易醒,住院檢查示心肌缺血,且兼有胃不消化、腹脹等脾胃虛弱的表現(xiàn)?;颊叱S诹璩?點醒,此為厥陰欲解時[12],厥陰屬肝,同時患者眼癢、大便不成形、脈弦重按無力,一派肝強脾弱之象,符合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的運氣特點[13]。綜合以上兩點,患者首診時以補脾調(diào)肝為主要治法。方以己亥年運氣方白術厚樸湯為主,重在補益脾土,脾胃氣血生化有源,則心有所養(yǎng),神有所依。同時,白術厚樸湯也可佐制太過之肝木,合以痛瀉要方增強調(diào)肝補脾之力,培土抑木則脾胃安和[14]?;颊邚驮\時,睡眠質(zhì)量較前好轉(zhuǎn),但仍易醒,右關重按無力為脾虛之象,左關弦重按力稍減為風動血虛之象,且伴有胃部隱痛和大便不成形等脾虛肝乘之證。故仍以補土抑木[15]為治法,以白術厚樸湯合四逆散加減,增強疏肝之力。其中柴胡、白芍歸肝經(jīng),解郁平肝;黨參補益脾氣,枳殼歸脾、胃經(jīng),化滯消積的同時,加強行氣疏肝之功。二方合用則土和木疏,氣血通達周身,心神得養(yǎng)。
3.2脅痛案 劉某某,男,1969年生,49歲。于2019年4月17日就診,主訴右脅下反復脹滿7年。自訴2014年體檢時發(fā)現(xiàn)胰管結石,每年十月去上海某院進行取石治療。胃鏡示復合性胃潰瘍,服用雷貝拉唑2個月,現(xiàn)胰尾仍有0.3 cm結石??滔掳Y見右下脅部時有脹感,清晨四五時癥狀明顯,咳嗽,痰少色白,納后1小時胃脹,寐可,二便可,舌稍紅,苔白,右脈弦細,脈右關弦重按無力,左脈沉弱重按無力。中醫(yī)診斷:脅痛(脾虛肝郁氣滯),治法:扶土抑木,方用白術厚樸湯加減:生白術20 g,厚樸10 g,藿香6 g(后下),青皮6 g,法半夏6 g,炮姜6 g,桂枝6 g,炒甘草6 g。6劑,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飯前溫服。
2019年4月24日復診,自訴右下脅脹感較前明顯緩解,無固定發(fā)作時間,持續(xù)時間減短。舌稍暗,苔白粘左微黃,脈右浮滑,右關重按無力,左寸關浮滑。繼用白術厚樸湯,合以敷和湯加減。藥物組成:生白術10 g,厚樸10 g,藿香6 g(后下),青皮6 g,法半夏6 g,炮姜6 g,桂枝6 g,橘皮6 g,酸棗仁15 g(先煎),茯苓15 g,訶子肉6 g,北五味子6 g,炒枳實6 g,炙甘草6 g。12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前。于2019年5月8日三診,訴右脅下無脹疼,納便正常,眠佳。繼用上方6劑鞏固治療。
按語:患者以脅肋脹滿不舒為主癥,口干,左關弦但重按無力,為肝血不足、肝之風木太過之象;且患者納食后腹脹難以消化,脾土虛弱,運化無力,右關脈重按無力,符合己亥年土運不及兼厥陰風木司天的運氣特點?;颊哂幸裙芙Y石、胃潰瘍病史,加之1969年己酉年出生,此年歲運亦為土運不及,故患者體質(zhì)多偏于脾胃虛弱;又逢己亥年運氣特點影響,則脾土更為不足。肝臟“體陰而用陽”[16],需要脾運化氣血濡養(yǎng)得以調(diào)達;脾虛致氣血相對不足,肝臟因失養(yǎng)出現(xiàn)氣郁脹悶不舒,甚則疼痛。治療宜健脾和胃,理氣疏肝,方用白術厚樸湯加減。清代繆問注解白術厚樸湯時說:“歲土不及,寒水無畏……飧泄、霍亂等證,皆土虛所見……補太陰必兼瀉厥陰也?!狈街幸怨鹬π粮蕼仃?,健運脾胃以泄肝乘之氣;青皮具苦酸之性,能泄肝之旺氣;輔以甘草柔肝平肝,防制諸藥泄之太過而損傷臟氣[17]。復診時患者自述藥后脅部脹滿減輕,余證緩解,然觀其脈象右關重按無力,左關浮滑,仍為土虛木乘之象[18]。繼用白術厚樸湯補益脾土,運轉(zhuǎn)中焦氣機樞紐,氣血調(diào)和,肝氣得舒;合以敷和湯[19]寒熱兼施、瀉火平木,方中橘皮理氣健脾,茯苓益脾和胃,酸棗仁、訶子、五味子枳實味酸加大酸收柔肝之力。兩方合用肝脾同調(diào)而取效。
回顧余師過去一年運用白術厚樸湯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發(fā)現(xiàn)白術厚樸湯上下平調(diào)、補土泄木,在臨證中用此方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抓住運氣因素對機體的影響——在土運不及所導致的疾病中運用此方往往效如桴鼓。
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在運氣理論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人體除了自身是一個整體之外,還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五運六氣理論充分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動態(tài)的總結了自然對人體疾病發(fā)生的影響及規(guī)律[20],并予以我們治療的武器;對于我們中醫(yī)人來說,運氣理論是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的基礎和淵源,是我們的瑰寶,值得我們繼承學習。我們在對運氣理論的繼承中兼顧發(fā)展,在臨證中不僅要考慮人體自身內(nèi)環(huán)境的平衡、人與自然氣候環(huán)境的平衡,更要考慮人體和社會、生活壞境、飲食等其他因素的平衡關系。結合運氣思維可以使我們從更高的層面把握疾病的本質(zhì),從而達到最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