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苗族服飾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

      2021-11-30 04:48:12陳月巧
      貴州民族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陳月巧

      (清華大學 美術學院,北京 100084)

      苗族歷史悠久,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的苗族人口有942600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12個省區(qū)市。其中,貴州苗族人口有396.8萬人,居全國首位,其次為湖南,有206萬人[1]。苗族服飾主要以家織布制作,色調多以青色為主,使用獨具苗族特色的蠟染、刺繡和織錦等工藝,并且不同地域的苗族服飾也各有風格。苗族服飾不僅是苗族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更是承載其民族文化的精神財富。苗族服飾在傳承苗族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一、苗族服飾的文化內涵

      解讀與挖掘苗族服飾中所蘊含的文化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關鍵點之一。苗族服飾的形制結構原始古樸,用最簡單的直線型結構構造出多樣的服飾造型,其中飽含著苗族人民各種奇思巧構。苗族服飾圖案豐富并各有含義,多樣的色彩和造型代表了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相關研究表明這些服飾圖案不是孤立的藝術現象,而是與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有關民俗心理的反映,是世代相傳的潛藏于民族心底深處的集體潛意識的心理追求[2]。

      (一) 苗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符號

      苗族服飾至今還保留有多種古老的制作工藝,這些技藝既是苗族人民因地制宜造物智慧的體現,也是其民族對如何理解與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苗族長期與其他民族交往密切,部分地區(qū)的苗族服飾在款式、風格上與兄弟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相互影響而又獨立發(fā)展。苗族支系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按照語言譜系原理劃分,以苗族內部語言的實際差異劃分為湘西、黔東、川滇黔、滇東北和黔中南五個方言區(qū)[3]。學術界常根據苗族的語言來對苗族的服飾進行區(qū)分,苗族的語言是哪個方言區(qū)的,他們的服飾就放入相應的類型之中[4]。因此,苗族服飾按方言可以劃分為湘西、黔東、川滇黔、滇東北和黔中南五種類型。在不同地區(qū),苗族服飾的面貌都有所不同,尤其圖案的主題和風格都各具特色。例如,松桃和湘西的苗族服飾有“駿馬飛渡”“江河波濤”等圖案,而威寧、赫章和滇東北彝良等地苗族服飾的圖案則是“天地”“山川”“田園”“江河”和“城池”等,到了凱里、黃平、施秉一帶的苗族服飾上則有“黃河”“長江”等圖案[5]。這正是苗族服飾的文化功能性之一,即苗族服飾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區(qū)分和表述著苗族不同支系的歷史由來,并且這種符號不僅是苗族內部支系交流的方法,同時還是整個苗族遷移歷史、宗教信仰、審美觀念的集中展現。

      (二) 苗族服飾承載著民族歷史記憶

      苗族服飾是民族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之一。苗族源于上古時期的“九黎”部落,該部落與黃帝部落原來都居住在中原地區(qū),后因“九黎”部落戰(zhàn)敗,其族群被迫從黃河遷移到長江流域,又從長江流域遷到云貴高原。從居住的地理位置看,苗族村落大多數分布在半山腰和山巔之上,如貴州的雷公山、月亮山等山脈腹地都有大量的苗族村落。苗族目前的居住環(huán)境與其族群發(fā)展歷史有著極大的關系,因為飽受戰(zhàn)爭之苦,他們?yōu)榱硕惚軕?zhàn)亂,不得不躲到深山老林之中。而苗族服飾是苗族內部特有的文化符號,是苗族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苗族戰(zhàn)敗后四散逃到深山避難,為了辨認自己的族群,他們約定不同的宗族必須嚴格使用某一種固定的服飾款式和圖案。苗族有上百個支系,每個支系都有自己的服飾圖案和特點,因此各支系在服飾風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雖然沒有文字,祖先的遷徙足跡依然被記錄在了民族的服飾之中,這種歷史記憶成為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岜沙苗族的發(fā)髻

      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族男子的發(fā)髻十分獨特,岜沙男子頭頂上的發(fā)髻,苗語稱為“戶棍”,承襲了遠古時期“三苗”的束髻習俗,其具體方法是先剃除頭部四周的頭發(fā),然后將頭頂部分的長發(fā)盤束成鬏髻,這種發(fā)髻已成為了岜沙苗族的標志之一[6]。岜沙男孩長大后都要參加剃頭盤髻的成人禮,由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將他頭發(fā)中間部分梳成“戶棍”,然后剔除其四周的余發(fā),讓他背起獵槍。

      2. 梭嘎“長角苗”

      在貴州六枝特區(qū)梭嘎鄉(xiāng),有一個苗族支系因其獨特的服飾而被稱為長角苗。他們傳承著一種以長角頭飾為特征的服飾傳統(tǒng),該族婦女頭戴形似長角的大木梳,木梳上繞著黑麻毛線盤成的巨大發(fā)髻。長角苗女人上身著白底藍繪蠟染束身短衣,下著黑底嵌以紅、白繡帶的百褶裙,身后是挑花繡片,身前掛一塊藏青色羊毛氈護兜。由于梭嘎苗寨平均海拔為2000余米,山高坡陡,生存條件比較惡劣。但苗族人民頑強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

      因為獨特的服飾文化,岜沙苗寨和梭嘎苗寨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其服飾不僅在視覺觀感上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其服飾之中所表述的民族歷史引人入勝,展示了苗族服飾獨特的文化魅力。

      (三) 苗族服飾融入了民族的宗教信仰

      苗族服飾體現了一種“泛宗教化”思想[7]。在貴州,苗族大多數都居住在大山之中,他們與自然的關系比較密切。大自然給予苗族人民食物與生活所用,因此,苗族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有靈魂,這種簡單的宗教意識在苗族的服飾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苗族普遍認為自然界“萬物有靈”,事物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和滲透的,所以,可以看到苗族服飾圖案中多種組合,尤以龍、魚和蝴蝶組合變形最多[8]。

      1. 原始自然崇拜

      《苗族古歌》中有楓樹變蝴蝶,然后蝴蝶又化為世間萬物的神話故事。從眾多古歌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苗族的觀念里,他們認為楓樹、蝴蝶就是自己民族的祖先。這種觀念也同樣通過苗族服飾表述給民族的每一個成員,楓樹與“蝴蝶媽媽”成為苗族服飾中最常見,且不可缺少的一種圖案之一。苗族把蝴蝶視為自己的祖母,苗族服飾上的蝴蝶圖案也以女性的形象出現,象征著生命的起源,苗族人民把蝴蝶視為神靈,使本民族能夠人丁興旺、世代繁榮。苗族的服飾文化無處不體現出民族對生命繁衍的無限崇拜。

      2. 生殖崇拜

      除了蝴蝶之外,苗族認為龍變幻無窮,神通廣大,如果把寨子修建在有龍脈的地方,那么家族就可以人丁興旺,否則就會遇到災難;苗族不僅認為魚有豐收之意,同時魚的生殖、繁衍能力極強,苗族對魚的這種生殖能力極為崇拜,其服飾上關于魚的圖案也較為豐富;苗族服飾中還經常運用具有擬形陰陽交合,象征生殖意義的四瓣花圖案。由此可知,苗族的宗教信仰大都與原始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有關,苗族服飾把萬物有靈、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民族文化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其民族的宗教信仰觀念。

      綜上所述,學校管理成敗與否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此對于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要充分重視。學校領導要制定出適合本校發(fā)展的規(guī)章制度,全面地評價每一位教師,建立完善的人才考評機制,把經過實踐考驗證明合理的各類優(yōu)秀人才及時選用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上來,讓他們盡情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四) 苗族服飾體現了民族的審美觀念

      1. 苗族服飾體現民族以勤勞和智慧為美的觀念

      過去,苗族女性從小就跟著母親和身邊的人學習挑花刺繡,在結婚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套盛裝。因此,苗族的姑娘從學會制衣開始,經年累月地縫制自己的盛裝。她們一生之中必須有一套盛裝,作為出嫁時的嫁衣,這件衣服也是她所做的最漂亮的服飾,是她們的勤勞與智慧和美好年華的見證。苗族婦女的盛裝,不僅服裝的刺繡裝飾美麗,整套服飾還必須配有貴重的銀飾品。銀飾重達數十斤,重量越重,則代表了她的家庭越富有。有的盛裝中,單一頂銀帽飾就有幾斤甚至幾十斤重。在臺江、劍河等地的調研中發(fā)現,貴重的苗族盛裝價格可以高達幾萬元。苗族服飾的精美體現了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親手制作的盛裝也成為了苗族女性情感的載體。

      2. 苗族服飾體現了民族以實用為美的觀念

      苗族服飾滿足其民族所處自然環(huán)境中對服飾實用功能的要求,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例如,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馬關、邱北、開遠等地的苗族服飾就因為氣候和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馬關位于高山河谷之中,氣候比較炎熱,蚊蟲較多,該地的苗族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繡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繡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邱北地處海拔較高的山區(qū),冬天氣候寒冷,該地的苗族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繡花綁腿,以抵御嚴寒;開遠處于地勢平緩的山區(qū),冬天寒風襲人,因此該地的苗族上衣為右開襟繡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繡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并且圍腰寬大[9]。貴州雷山、榕江、丹寨等縣天氣濕熱,當地的苗族婦女在日常生活、勞作中需要爬山涉水,她們用樹皮折成尖尖帽戴在頭上抵御風雨烈日,她們還創(chuàng)作了超短裙,使自己在勞動中更加方便。因為當地苗族婦女著短裙,極具特色,因此當地的苗族也被外界稱為“短裙苗”。從我國的苗族人口分布來看,苗族的聚居區(qū)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較多,氣候溫暖濕潤。地形以山地為主,海拔較高,適合麻類作物的生長,因此麻布也成為苗族服飾的傳統(tǒng)原料。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苗族穿著長短不一的百褶裙,從女性裙子的長短可以看出其居住的地理位置。這些苗族服飾都充分顯現了民族以實用功能為美的審美觀念。

      二、苗族服飾文化傳承的現狀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苗族聚居區(qū)域的社會形態(tài)迅速發(fā)生著變化,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考驗,傳統(tǒng)服飾的制作方式和穿著目的都在發(fā)生著改變,苗族服飾不再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苗族服飾手工制作者也越來越少,服飾中蘊含的文化含義正在被快速遺忘。但在苗族服飾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政府、社會、苗族群眾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讓苗族服飾文化免于消逝。

      (一)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苗族服飾的傳承和發(fā)展

      政府相關部門針對這種情況制定了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例如,貴州省相關部門先后制定實施了《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苗繡被列為第一批傳統(tǒng)美術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被列為第二批民俗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貴州的很多高校也開展了苗族服飾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培養(yǎng)了一大批傳承苗族服飾技藝的優(yōu)秀人才。例如,貴州民族大學2016 年被批準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2017年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基地。3年內共培訓傳承人260名,涉及剪紙、蠟染、扎染、土陶、民族服飾等非遺門類[11]。貴州各地還將苗族服飾文化作為一項產業(yè)來發(fā)展。例如在臺江、劍河、雷山、凱里等地,苗族服裝制作企業(yè)蓬勃發(fā)展,從業(yè)人員較多,銀飾、刺繡等工藝品遠銷海外,成為貴州脫貧致富的重點產業(yè),同時也為苗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的道路。

      (二) 以發(fā)展促傳承,苗族服飾文化助推經濟發(fā)展

      但是,利用苗族服飾從事商業(yè)活動,說明苗族服飾的使用方式已經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改變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那么苗族服飾文化將慢慢失去其原有的內涵與活力。不管科技與經濟如何發(fā)展,文化的傳承始終是人類發(fā)展的原動力,苗族服飾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分子必應繼續(xù)做好其傳承。只有堅持旅游開發(fā)與服飾文化保護同步的原則,才能使苗族服飾文化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三) 苗族服飾文化傳承的現狀

      1. 苗族女性服飾傳承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苗族服飾的制作材料、工藝技法、圖案款式等都在發(fā)生著變化,但苗族服飾文化卻并沒有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流逝。在少數民族相對封閉的村落環(huán)境中,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依然在繼續(xù)。苗族女孩在出嫁前都會穿上最漂亮的苗族盛裝,這是至今還保留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苗族人依然認為盛裝中工藝精美的服飾和品類多樣的銀飾是財富的象征,披金戴銀不僅表示家庭富有,同時還有吉祥富貴的寓意。但苗族人口居住比較分散,從人數上削弱了文化傳承的力量,就更容易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侵蝕。在城鎮(zhèn)周邊的村寨,苗族服飾文化消失的速度要更快。在遠離城鎮(zhèn),交通不便的苗族村寨,還有個別苗族婦女使用家織布,親手用藍靛印染,古老的服飾制作技藝還在完整地傳承。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在黔東南的雷山、劍河、臺江等苗族聚居地的苗族服飾文化消失的速度比零星散落分布在其他區(qū)域的苗族村落或雜居村落要緩慢。這也說明了聚居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有重要作用。

      2. 苗族男性服裝傳承現狀

      現今的苗族服飾文化主要體現在苗族女性的服飾中,苗族男性的服飾如今已基本去民族化。這是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顯現,與歷史上如清代“改土歸流”等民族政策以及苗族男女勞動分工的生活狀態(tài)有關。在當前這種開放的社會中,苗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交融發(fā)展,苗族人民不僅學習外界的文化知識、生產經驗,服飾文化也受到影響,其變遷也反映了苗族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與進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這種快速交融發(fā)展中,我們必須小心保護和傳承苗族服飾文化,使其精髓永遠留存于中華文明之中。

      三、苗族服飾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

      (一) 苗族群眾的服飾穿著習慣發(fā)生改變

      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影響下,外來文化對苗族文化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苗族人民穿著習慣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在調研中發(fā)現,由于對外界文化的向往和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苗族聚居區(qū)域的勞動力選擇離開家鄉(xiāng)去城市學習和工作的人員逐漸增多。苗族人民改變了長期穿著苗族服飾的習慣,而變成離開家鄉(xiāng)時一般身著現代服飾,回到家鄉(xiāng)日常生活中也較多穿著現代服飾,在民族節(jié)日和婚喪嫁娶等特殊場合穿著苗族服飾。受到外出工作的人們的影響,即使依然在苗族聚居村落生活的苗族人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和穿著現代服飾,在過苗年、苗族姊妹節(jié)等重大民族節(jié)日與婚嫁典禮等場合中,大部分苗族人民才會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苗族聚居區(qū)的旅游產業(yè)越見繁榮,為塑造旅游村寨的文化形象,村民自發(fā)或組織起來穿著苗族服飾進行表演等商業(yè)活動。苗族服飾的生成環(huán)境正在疾速地發(fā)生改變,苗族人民穿著苗族服飾的目的和場合都在發(fā)生變化,苗族服飾文化正在轉變中遭遇多元文化的沖擊,探索其傳承與保護的路徑迫在眉睫。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迅猛沖擊,苗族的語言、生活方式、教育模式、價值觀念等都發(fā)生了明顯、快速的改變。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教育現代化、旅游開發(fā)、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策的影響下,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困境。

      (二) 苗族服飾文化傳承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

      長期以來,苗族聚居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比較緩慢,年輕人為了有更多的收入,多選擇去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工作和生活。隨著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苗族人口也從農村搬遷到城鎮(zhèn)與其他民族一起居住,服飾文化原有的生成土壤已經發(fā)生改變,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給苗族服飾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苗族移民搬遷后與多民族融合生活,服飾文化也是融合的一部分,在城里居住的苗族不穿苗族服飾。在過去,學習和掌握苗族服飾制作技藝是苗族婦女們的必修課,刺繡、蠟染、織布是很多苗族婦女一生都在使用的生活技能。她們是苗族服飾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懂得和欣賞苗族服飾文化內涵的文化傳承人。但是,搬遷到城鎮(zhèn)里居住之后,她們再沒有適合從事苗族服飾制作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苗族服飾文化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在村寨中務農的婦女目前還有少數人懂得制作苗族服飾的技藝,但她們對本民族服飾文化的了解已經明顯不如老一輩。苗族兒童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增多,他們在學校課堂上接受文化教育而不是制作苗族服飾方面的知識。文化教育改變了苗族的精神面貌,苗族不再需要通過服飾來傳承自己的歷史,苗族服飾文化對于苗族人民的影響不斷弱化,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機制也在走向沒落。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學習和掌握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及其文化內涵,苗族服飾文化傳承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老齡化嚴重的現象。

      (三) 苗族日常服飾去民族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隨著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交流的增多,不同文化之間不斷碰撞融合,苗族人民本能地想要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愿意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勞動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上,而制作苗族服飾則耗費苗族女性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面對物美價廉、省時省工、便于穿著和清洗的現代服飾,越來越多的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從市場上購買服飾。苗族的日常服飾已經去民族化,穿傳統(tǒng)服飾的人越來越少。只有在節(jié)日慶典、婚喪嫁娶等重大儀式中,苗族人民才會著自己的民族服裝。除此之外,隨著民族文化旅游的發(fā)展,苗族服飾成為苗族歌舞表演的舞臺服裝,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道具服裝。苗族服飾文化的制作和穿著目的已經在發(fā)生變化。外部環(huán)境的迅猛變化深刻地影響沖擊著苗族文化的各個層面,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要適應和改變。從苗族服飾的傳承現狀來看,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呈現出傳統(tǒng)與現代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的狀態(tài),我們必須重視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使苗族服飾文化在繼承中發(fā)揚。

      (四) 市場經濟對苗族服飾的制作方式產生巨大沖擊

      工業(yè)化和商品化使苗族服飾的制作工藝發(fā)生了快速的變遷。過去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逐漸被改變,機器的使用,物力取代人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原本苗族服飾的手工制作需要耗費苗族女性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現在苗族服飾的制作中,面料已經大規(guī)模地使用工業(yè)化生產出的產品,機器織造的化學纖維面料和機器印染或刺繡的圖案,苗族服飾制作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集市上有很多專門售賣來自工廠生產的苗族服裝的商人,他們制作的苗族服裝因為價格低廉,得到苗族人民的認可。機器加工的生產方式極大地滿足了旅游市場對苗族服飾的需求,相關產業(y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苗族服飾的商品化根本地改變了其制作和使用方式,苗族服飾中所蘊含的服飾文化在產業(yè)化生產中快速消失。應對這種困境是苗族服飾文化傳承所需做好的工作。苗族服飾是苗族引以為豪的民族標志,是承載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現階段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多種困難。如果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忽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苗族服飾文化將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四、促進苗族服飾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苗族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增強文化自信,傳播中國影響力的重要媒介。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主席攜夫人出席英國國宴時身著中國制造的中國元素服飾,成為英國國民熱議的中國話題,中國的民族服飾凝聚了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情感[12]。苗族服飾也是中國服飾的組成元素之一,苗族的刺繡、蠟染、銀飾等工藝在西方越來越受青睞。源自東方的民族文化形態(tài)成為西方時尚界的寵兒,法國著名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采用苗族服飾中的傳統(tǒng)色彩、圖案形式、刺繡工藝、苗銀配飾等元素,詮釋以苗族服飾文化為靈感的現代高級時裝[13]。由此,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苗族社會現代化進程對于苗族服飾文化而言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如果能有效地傳承苗族服飾文化,并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苗族的服飾文化才能煥發(fā)生機。如何傳承與創(chuàng)新苗族的服飾文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 重視苗族服飾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

      各地要組織專家深入調查苗族服飾文化,搜集、整理苗族服飾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把苗族服飾的制作工藝整理留存,運用現代技術對苗族服飾文化進行有效的梳理、記錄和研究。健全苗族服飾文化傳承人檔案和聯絡制度,通過走訪解決他們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苗族服飾文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進苗族服飾文化繁榮與發(fā)展。建立激勵機制,對傳承苗族服飾文化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對民間藝人給予經濟補助,激發(fā)社會對苗族服飾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在苗族人口居住比較密集的鄉(xiāng)村小學開展苗族服飾文化專題培訓,將苗族服飾文化納入學校教育課程,開設苗族服飾文化興趣班,實現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民族地區(qū)高校開設相關專業(yè),將苗族服飾文化引入教學中,加強苗族服飾文化教材的編寫工作,為苗族服飾傳承提供人才支撐。苗族人口較多的縣人民政府要將苗族服飾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納入議事日程,將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納入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苗族服飾文化博物館、苗族服飾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確保苗族服飾文化傳承取得實效。

      (二) 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苗族服飾文化資源

      在苗族服飾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要注重其文化內涵的傳承和開發(fā),結合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來展示苗族服飾文化,使之成為苗族社區(qū)發(fā)展的文化資本。實踐證明,一個地區(qū)的民族服飾文化越豐富,其有效帶動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潛力就越巨大。要正確引導苗族服飾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范旅游市場中的服飾產品。旅游產業(yè)給苗族聚居地區(qū)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又會給苗族傳統(tǒng)文化帶來影響。有的苗族村寨過度追求經濟利益,把苗族服飾作為商業(yè)表演的道具服飾取悅于游客,使苗族服飾失去了原有的審美價值。苗族服飾是不可多得的財富,在開發(fā)利用過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保護,拒絕虛假的包裝與宣傳,保持苗族服飾文化的真實性。運用現代網絡媒體技術,對苗族服飾文化進行全面宣傳和展示,提高苗族服飾文化的知名度。樹立品牌意識,充分挖掘苗族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潛力,將苗族服飾制作傳統(tǒng)技藝與現代藝術設計方法和思路有效結合,使苗族文化在新興文創(chuàng)產業(yè)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 在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傳承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服飾文化創(chuàng)新意味著在其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化元素,對新的思想、新的事物都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取長補短,在保持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同時把苗族服飾演繹成更具時代感、更能有效傳播苗族文化的作品,使苗族服飾能走出民族地區(qū),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舞臺。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過程。對于苗族服飾文化的精華部分,應該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不同時代的社會意識,價值追求是在變化中發(fā)展的。苗族服飾文化是苗族在其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苗族生活的區(qū)域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苗族服飾文化也同樣需緊跟時代步伐,在變化中推陳出新,使苗族的服飾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形勢,更富有時代特色,并更好地融入現代文明之中。例如,楊庭碩在調查中發(fā)現:滇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并沒有與市場脫節(jié)、自我封閉,而是在不斷地與市場調適;市場沖擊的力度對苗族而言與其他民族無異,但苗族沒有靠犧牲傳統(tǒng)而切入市場,而是將市場消化吸收進了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苗族服飾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在過去發(fā)生了變化,在今天發(fā)生著變化將來仍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傳統(tǒng)的消失,而是傳統(tǒng)與市場的不斷互動[14]。這樣的模式是值得借鑒的。

      五、結語

      苗族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體現出苗族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道德倫理。我們不僅要看到苗族服飾文化顯現出的各種表征,同時還要思考苗族服飾文化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以及苗族服飾文化傳承所面對的各種困難。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正在面臨著傳承者后繼乏人、日常服飾去民族化嚴重、服飾制作模式工業(yè)化的嚴峻形勢。為了應對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中所遇到的困難,政府和研究部門都應重視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情況,及時做出科學有效的保護和引導,在弘揚苗族服飾文化中要適度地開發(fā)和利用苗族服飾文化資源,保留苗族服飾文化精髓,與多元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只有充分了解苗族服飾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苗族服飾文化,為苗族服飾文化注入新時代的價值理念,創(chuàng)造出具有苗族特色的服飾文化。

      猜你喜歡
      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苗族蠟染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飾
      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服飾文化解讀
      凈美雪頓·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展演活動盛大舉辦
      盛大節(jié)慶——苗族牯藏節(jié)
      苗族民歌
      現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沈阳市| 介休市| 龙游县| 徐闻县| 濉溪县| 孝昌县| 东乡| 邳州市| 华池县| 上饶市| 江西省| 武夷山市| 许昌市| 永福县| 河池市| 蒲城县| 沂源县| 岗巴县| 克什克腾旗| 长兴县| 屏山县| 克什克腾旗| 东山县| 临夏县| 淮北市| 景东| 莆田市| 富平县| 东源县| 江达县| 达拉特旗| 新余市| 兰溪市| 肥西县| 化德县| 观塘区| 大荔县| 息烽县| 呼伦贝尔市| 通城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