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帝黨”“后黨”概念之流變

      2021-11-30 09:36:28
      平頂山學(xué)院學(xué)報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光緒帝慈禧太后康有為

      李 煜

      (北京大學(xué) 歷史學(xué)系,北京 100871)

      “帝黨”和“后黨”是晚清史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研究晚清史的學(xué)者經(jīng)常會使用它們,但是學(xué)術(shù)界并未考察過帝黨和后黨說法之源頭及其流變。學(xué)術(shù)界對帝后兩黨形成的時間就至少有四種看法:王蕓生認為在光緒帝親政初年[1],石泉認為在甲午戰(zhàn)爭中[2],王開璽認為在甲午戰(zhàn)后到戊戌變法前[3],顧忿認為在中法戰(zhàn)爭時期[4]。但是也有學(xué)者對帝黨和后黨的存在有質(zhì)疑。莊練認為將帝黨稱為黨不是很正確的說法[5],吉辰認為帝黨和后黨是康梁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6]。對于帝黨和后黨究系何人,帝后黨爭何時出現(xiàn),乃至帝后兩黨是否存在,史學(xué)界莫衷一是。事實上,帝黨和后黨是康梁在戊戌政變后為了一己之政治利益制造出來的觀點,后世沿其路徑不斷演繹。

      一、光緒帝親政時期的朋黨之爭

      康有為和梁啟超對帝后關(guān)系的描述,是出于政治需要外加部分事實所構(gòu)建出來的。1894年(甲午年)之前,慈禧移居頤和園,雖然依舊把持國家大政的發(fā)展方向,但是對于光緒帝的生活并沒有太多的干涉。1894年后,光緒帝和慈禧的不和一日甚于一日,慈禧不斷加強對光緒帝的控制。在前朝,光緒帝頗聽師傅翁同龢的話,慈禧撤掉上書房以減少光緒帝與翁同龢的聯(lián)系;在后宮,光緒帝冷待慈禧為自己安排的皇后(皇后是慈禧的親侄女),貝勒載澍也是迎娶了慈禧的娘家女并且夫妻不睦,慈禧借故圈禁貝勒載澍以警光緒帝。由于光緒帝沒有孩子,慈禧為光緒帝立嗣乃至廢立光緒帝的傳聞甚囂塵上[7]190、724。1894年也是清朝內(nèi)部朋黨意識公開盛行之始,有人言:“然甲午之后,朋黨漸興,政治日紊,內(nèi)外不和,以國為孤注,繼此以后,尚不知有若干甲午者?!盵7]753要理解1894年后帝后關(guān)系的變化和朋黨紛起之因,必須了解1894年清廷的政局變動。

      1894年,中日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清廷內(nèi)部存在對日作戰(zhàn)和對日談和兩種意見。從帝后權(quán)力分割情況來看,戰(zhàn)和都需慈禧一言而定[8]。值得注意的是,甲午戰(zhàn)爭中有一個敢于進言的翰詹科道群體。從《軍機處隨手登記檔》來看,這個群體大約70人。按照距離政治核心的遠近來看,其大約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禮部侍郎志銳與侍讀學(xué)士文廷式。原因有二。其一是他們的多封奏折是通過非正常渠道到達了光緒帝的手中。對比《翁同龢軍機處日記》和《軍機處隨手登記檔》,沒有經(jīng)過軍機處的志銳和文廷式的奏折有12件之多。珍妃是光緒帝的寵妃,志銳是珍妃的堂兄,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鑒于同珍妃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志銳和文廷式極有可能是通過珍妃來同光緒帝通消息。而文廷式本人與宮廷之關(guān)系,也為時人所注意:“有為得廷式書,交通內(nèi)廷,左右已先為之地?!盵9]“康有為北上赴京師,道經(jīng)申江,來寓訪晤。廷式與之商議時政,并授以密札數(shù)通,或曰即為康至都交通宮禁作先容地也。”[7]413按照慣例,每天最重要的奏折由光緒帝挑出,軍機大臣須在當天上呈慈禧太后,但按照《軍機處隨手登記檔》的記載,很多志銳和文廷式的奏折都沒有上呈給慈禧太后,除了1894年8月16日志銳的奏折。其二是他們在戰(zhàn)后被重譴,而當時彈劾樞臣之人不在少數(shù),志銳之禍發(fā)生后也有不斷彈劾樞臣之人,但是慈禧太后都沒有處理。第二部分是與志銳和文廷式二人相和之人,如安維峻、余聯(lián)沅等,他們是彈劾樞臣的主力軍,活躍于光緒帝一力主戰(zhàn)之后。第三部分人員則是為朝廷出謀劃策的翰詹科道人員,他們只是對于戰(zhàn)爭時期的籌糧、調(diào)兵等問題進行建言獻策。

      在甲午戰(zhàn)爭中,文廷式只被召見過兩次,志銳也只被召見過四次,故除與珍妃通關(guān)系外,他們只能依靠政壇“大佬”的幫忙。據(jù)文廷式記載,“總署事極秘密,余則得聞于一二同志,獨先獨確,因每事必疏爭之,又昌言于眾,使共爭之”[10]。根據(jù)學(xué)者茅海建的研究,1895年中日議和時期有一類公車上書是由政治高層發(fā)動,由文廷式等京官暗中策劃、梁啟超等人參與的活動[11]。事實上,這個群體在1894、1895年一直都是某些政治高層的代言人。高層傾向于主戰(zhàn)的時候,他們會放出部分消息,讓這幫人渲染主戰(zhàn);高層想要重整軍機,他們放出部分消息讓這幫人去彈劾樞臣;高層傾向于反對和議的時候,他們順理成章地成了反對和議的代言人。而文廷式口中的一二同志,極有可能就是翁同龢。在當時人的眼里,這就是門戶傾軋的苗頭。

      光緒帝和慈禧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也在公開惡化。在朝堂上,光緒帝公然無視慈禧的權(quán)威。1894年11月16日,文廷式彈劾禮親王、額勒和布、張之萬、徐用儀,光緒帝以年邁為由罷免了額勒和布、張之萬。其中有一個十分關(guān)鍵的問題是這件事情有無請示慈禧太后。據(jù)《清代中南海檔案》所載光緒帝本日日程,“卯初三刻勤政殿見大人畢,還含元殿辦事后,外請至儀鸞殿圣皇太后前請安,還含元殿”[12]。根據(jù)翁同龢的記述:“是日初傳書房,而余與孫兄仍先入補桐書屋,立侍數(shù)刻方退,在德昌門待起。比入見,止兩相國不令入,余次第二,當持折遞與首輔,未之習(xí)也,幸無誤,三刻退?!盵13]在見大人之前,光緒帝已經(jīng)罷免了額勒和布、張之萬,而并沒有請示慈禧太后,這和后來光緒帝在1898年罷免禮部六堂官之事何其相似。在內(nèi)廷,慈禧發(fā)現(xiàn)了志銳和文廷式同光緒帝之間的密切往來,甚至有可能看到了他們慫恿光緒帝反對慈禧的言辭。最遲在1894年11月22日夜,慈禧處理了光緒帝寵妃珍妃身邊的太監(jiān),以示警告[14]。但是24日,光緒帝在不請示慈禧的情況下摘掉了李鴻章的頂戴花翎。第二天,慈禧太后直接對珍妃進行了懲罰。11月27日,《軍機處隨手登記檔》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條記錄:“臣等面奉嗣后所有封奏另繕一封呈進,除已明奉諭旨照例發(fā)鈔外其余均將原折進慈覽。遞九月份封奏一匣?!盵15]44312月10日,軍機處“遞志銳封奏折片十九件”[15]468。按常理來講,軍機處遞給慈禧哪些奏折是由光緒帝決定的,那么在11月27日之前一定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fā)生。據(jù)《國聞備乘》載,“李蓮英又于(珍妃)宮中搜得文廷式書,內(nèi)多指斥之辭”[16]74。

      在帝后關(guān)系出現(xiàn)明顯裂痕時,京中士大夫群體中流傳著有關(guān)戰(zhàn)和之說法。1894年12月28日,安維峻上書言事,涉及三方面內(nèi)容:第一,請斬殺李鴻章;第二,慈禧太后一意主和,李蓮英左右慈禧;第三,皇太后歸政日久,若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17]。當月,慈禧召見劉坤一,并剖白心聲:“言官說我主和,抑制皇上不敢主戰(zhàn),史臣書之,何以對天下后世?”[7]2這說明當時在一部分人的心里,光緒帝主戰(zhàn),慈禧主和。

      1894年朝堂的緊張關(guān)系延續(xù)到了甲午戰(zhàn)后。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刺激了士大夫的心靈,1895年10月7日,汪大燮致函汪康年,稱“京城士大夫擬聯(lián)強學(xué)會”[18]。不久,慈禧太后便以“離間兩宮”為理由貶斥了光緒帝的寵臣長麟和汪鳴鑾,有人認為這是為了保全翁同龢:“汪、長召對時,曾微露所聞(榮祿和徐桐聯(lián)手打壓翁同龢)于德宗,為內(nèi)閹竊聽,陳于孝欽后,后詰德宗,故憤怒出此。其實二侍郎所言,尚無違礙也?!盵19]1896年1月21日,御史楊崇伊奏京官創(chuàng)設(shè)強學(xué)書院植黨營私[7]159,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可能是強學(xué)會的諸多成員曾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上奏彈劾軍機處大臣和李鴻章等清廷重臣[7]190。當士大夫還沉浸在對強學(xué)書局被封的不滿情緒中時,慈禧又在此時期處死了可能同文廷式有關(guān)系的“烈宦”寇連材,驅(qū)逐了文廷式,這一系列的打壓讓葉昌熾感覺到了“構(gòu)黨之禍,近在眉睫”[7]186。事實上,這些人除太監(jiān)寇連材以外,其他人都是光緒帝的近臣,他們被放逐多少都和光緒帝有關(guān)系,但是和新舊黨并無直接聯(lián)系。

      二、“帝黨”“后黨”概念之成型

      甲午戰(zhàn)后,光緒帝頒布改革諭旨,朝野上下出現(xiàn)新黨和舊黨之說。1898年,通過張蔭桓的援引,康有為迅速得到光緒皇帝的青睞。當反對派將康門師徒及其支持者指為康黨時,康門師徒則努力將康黨變?yōu)樾曼h,將一切反對派置于舊黨之列加以回擊[20]。戊戌政變前,光緒帝曾經(jīng)給楊銳衣帶詔,其內(nèi)容之要點在于“既可以推行新政,而又不拂皇太后之意旨”,其本意在于緩和自己同慈禧太后的關(guān)系,但是在康有為后來發(fā)出的密詔中,出現(xiàn)了“設(shè)法相救”四字,這可能是康有為特意加入從而為圍園劫后陰謀做解釋[21]。戊戌政變后,慈禧廢光緒帝的想法昭然若揭,康有為一派的宣傳路線就是將光緒帝塑造為維新的化身,極力渲染帝后二人的緊張關(guān)系。

      在發(fā)布追拿康梁的上諭之前,康有為對帝后二人關(guān)系的解釋還較平和。如1898年9月27日,康有為向英國求救,他的說法是這樣的:“西太后與光緒之間的關(guān)系沒有別的,而只是僵持不讓而已。……在光緒熱心變法以前,這期間他們之間的爭斗,似乎主要的是為爭政權(quán)……而一般高級官吏,不論是倒向西太后這邊,或倒向光緒那邊,全憑他們猜測誰可得勢,并非由于他們認為政治需要改革,或者他們決心守舊?!盵7]1083在追拿康梁的上諭發(fā)布后,康有為變得十分激進。首先,其渲染慈禧太后的妖魔形象,“淫后毒死我顯后,鴆死我毅后,憂怒而死我穆宗,今又廢弒我皇上……向來阻抑新政,及鐵路三千萬、海軍三千萬皆提為修頤和園,昭信股票則起天津行宮,致國弱民窮”[7]1129。其次,將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之爭渲染為新舊之爭,1895年以來被廢黜的光緒帝近臣都成了為助光緒帝維新但是卻奪權(quán)未果的形象:“大約是在兩年以前,有兩個官吏,一個名叫長麟,一個名叫汪鳴鑾,曾經(jīng)奏請皇帝把國家的大權(quán)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來?!@個奏折的結(jié)果,是兩位官員的黜革。”[7]114110月26日,在對日本外務(wù)大臣代表的筆談中,梁啟超的思路和康有為是一樣的:“蓋我皇上之主義在開新、用漢人、聯(lián)日英以圖自立,西后之主義在守舊、用滿人、聯(lián)露西以求保護。故綜此四端,實為帝后兩派而已。……數(shù)年以來,屢思發(fā)憤改革,皆見制于西后。凡皇上有所親信之人,西后必加譴逐。甲午年之竄安維峻,乙未年之褫長麟、汪鳴鑾,革文廷式,今年四月之逐翁同龢,皆此類也?!盵7]1193

      由于朝廷對康梁言論的禁止,1898年12月23日,康梁在日本創(chuàng)辦《清議報》,刊登《戊戌政變記》,而且“天津、上海等處售者甚多”[7]1429。帝后之爭的內(nèi)容比之前更加豐富,“烈宦”寇連材也進入了康梁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中:“乙未年,上欲變法,旋為后所忌,杖二妃,逐侍郎長麟、汪鳴鑾,及妃兄侍郎志銳,褫學(xué)士文廷式,永不敘用,皆以諸臣請收攬大權(quán)之故。太監(jiān)寇良(連)材請歸政,則殺之。于是上幾廢,以養(yǎng)晦僅免?!盵22]

      1899年年中,慈禧太后想要重用康有為的傳聞不脛而走,實際上,慈禧太后自戊戌政變后,從來沒有放棄過殺死康梁[23],這樣的消息極有可能是她放出來的政治煙幕彈。但是遠在日本的康梁卻相信了這樣的傳言,1899年7月28日,康梁在《知新報》上發(fā)表了《論今日變法必自調(diào)和兩宮始》,將政變之根本歸結(jié)到了“賊臣”身上[7]1385。由于此時康梁等人在籌備保皇會,他們將苦心孤詣構(gòu)建的新黨或者是康黨直接等同于帝黨,將舊黨指為賊黨:“其所謂新黨者,直帝黨耳;其所謂舊黨者,直賊黨耳。曷言之?蓋新舊黨之名目,實分于新舊政之乘除。……不知六臣之為帝死黨,不知康梁之為帝生黨,而徒以新黨目之,此天下之所以援新黨為鑒戒也;不知榮祿為賊之首黨,不知剛毅為賊之徒黨,而惟以舊黨稱之,此天下所以趨舊黨為無傷也。……吾故得而辯之曰:中國今日有帝黨,無新黨;有賊黨,無舊黨?!盵7]1386

      1899年年底,慈禧太后公開宣布為光緒帝立儲,慈禧太后和康有為的矛盾迅速激化,康有為在輿論宣傳上更加激進?!吨聢蟆飞铣霈F(xiàn)了“帝黨近事”和“賊黨近事”,有時還有“帝黨新聞”和“賊黨新聞”,此類欄目一直持續(xù)到了1900年9月8日[24]。庚子事變以前,慈禧太后仍然是清朝合法的最高統(tǒng)治者,即使其沒有得到列強的好感,但是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需要尊重慈禧太后,所以康有為不能公開反對慈禧太后。義和團運動發(fā)生后,慈禧縱容義和團的排外運動,列強對此十分反感,康有為當然不會錯過這個造勢的機會。當他獲知“英人甚欲助我”的時候[25]173,當即致信英人,直言“新舊交爭,即帝后黨相爭。今日議和,必先用久于游歷熟悉西例之新黨,而后能整頓中國。新黨皆與皇上同心變法者,皇上深知外國法律風俗之美,欲仿而變之。守舊黨則不知萬國之情,并不知有萬國,以為中國獨一天國而已”[25]34。此時康有為用后黨代替了賊黨之說,希望借英國之力來革除以慈禧為核心的政治勢力。隨后康有為列出了自己所認為的帝黨成員和后黨成員的名單。其中帝黨成員成分復(fù)雜,有因甲午之禍遭貶的汪鳴鑾、安維峻、長麟、志銳,有因戊戌變法遭貶的翁同龢、李端棻、梁啟超、張蔭桓等人,有因請求慈禧還政于光緒帝而被牽連的許景澄和袁昶(此二人實際上是因義和團運動時期主張對外軟弱而被賜死);后黨成員則包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鹿傳霖、德壽等,康有為認為他們表面同洋人“相親”,實際上是擁護慈禧的守舊一派:“外人傳聞以為此數(shù)人是勤王者,實不足信,實則以兵餉助拳匪而保太后耳。”[25]35

      三、“帝黨”“后黨”概念之流傳

      帝后黨爭這個說法在上海的報紙上不斷被傳播,且內(nèi)容比之前更加豐富??涤袨閷⒊⒋蟪挤至榈埸h和后黨兩個水火不容的派別,并且將一部分人物分別劃入兩個派別之中,這樣的分類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除康有為一派自詡為維新與帝黨的化身公然同朝廷對抗外,其他派別大都迫于政治壓力而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態(tài)度。有些報紙則站在了慈禧太后的一邊。比如1898年10月27日,《申報》刊載了梁鼎芬批駁康有為之文章,指責康有為挑撥帝后關(guān)系,并且同革命黨連成一氣[7]1198。1900年,在康有為大肆為帝黨造勢之時,《申報》以極其銳利之語氣對其進行了批駁:“康有為罪鉆營內(nèi)監(jiān),欲間兩圣,陰謀弒逆,以兵圍宮,……誰無忠義?敢告眾知,該逆巧辯,自附帝黨,而不知大罪正不為我皇帝地耳?!盵26]但是反對所謂帝黨說法的言論淹沒在了歷史當中,十多年后,《申報》也采用了帝黨和后黨之說:“在戊戌帝后黨之間,袁之忽然改計者,知清榮祿之有大權(quán),恐事泄就戮?!盵27]有人還難免“倒放歷史”,將帝后關(guān)系單純理解為奪權(quán)與反奪權(quán)。清末新政時期供職于翰林院的趙炳麟記,“同龢久授上讀,頻勸上振君權(quán)。太后雖歸政,大事上必關(guān)白。同龢教上獨斷,太后惡之。自文廷式、汪鳴鑾、長麟、志銳被譴,帝黨勢益孤。同龢且主張新政,太后逼上逐回籍”[28]。

      在朝之人吵得不可開交,在野之人對帝王將相之愛恨糾葛津津樂道。小說《孽?;ā分校S新人物聞韻高的一番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帝后之爭:“皇上雖有變政的心,可惜孤立無援。偶在西后前陳說幾句,沒一次不碰頂(釘)子,倒弄得兩宮意見越深。在帝黨一面的人物,又都是些老成持重的守舊大臣,不敢造作非常。所以我們要救國,只有先救皇上?!盵29]從政治立場上來說,《孽?;ā返膭?chuàng)作背景是留日學(xué)生反清,而當時日本的留學(xué)生界,結(jié)黨司空見慣。不少在野之人于清亡后也不得不靠稿費為生,報刊上還出現(xiàn)了很多有名的掌故家,他們以吸引讀者為目的,有意或者無意地編造了帝后黨爭的故事。比如辛亥革命前的吏部主事胡思敬記,“(保皇黨)同、光以來,內(nèi)外重臣皆孝欽所親拔,德宗雖親政,實未敢私用一人,其勢固已孤矣。唯翁同龢以東宮舊恩極力保護,汪鳴鑾與同龢同鄉(xiāng)相親昵,張謇出同龢之門,志銳為珍妃親兄,文廷式與志銳為舊交。數(shù)人相比雖公私不同,皆以?;首匀?,附之者只貝勒載澍、戶部侍郎長麟而已,余皆孝欽耳目也?!曛痖L麟、鳴鑾,丁酉遂廷式、志銳,戊戌逐同龢、幽載澍于高墻……有為后起,因廷式以通珍妃,因同龢以見德宗。是時,德宗羽翼已盡為孝欽所剪,有為敗,孝欽手無一兵,潛至宮中,制德宗如孤雛,居之瀛臺,在廷諸臣無敢為德宗進一言者”[16]90-91。

      民國初年,近代史研究興起,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總體判斷并不是來源于學(xué)術(shù)自身,而是來源于對當時中國現(xiàn)狀與未來走向的判斷。清朝滅亡后,帝黨和后黨之說延續(xù)下來,雖然經(jīng)歷時代的風云變幻,帝黨和后黨形成時間各有說法,帝黨和后黨的成員名單也是不斷變動,但是有一個帝后兩黨的重要區(qū)別卻始終未變,即帝黨是趨新進取的,后黨是守舊落后的。

      清亡初期,后黨這一概念極少被提起,但是依然有一大批擁護帝王制度的人存在,帝黨卻沒有被人遺忘,如1916年到1918年《申報》上頻頻出現(xiàn)這個詞。這與府院之爭緊密相連,帝黨主要指的是擁護溥儀或者擁護帝制的人,擁護光緒帝的帝黨說法也有流傳,并不多見。南北對立格局形成之時,日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時人解說歷史、影射現(xiàn)實,將帝黨和后黨之發(fā)展演繹為由南派和北派發(fā)展而來,認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太后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當時之人,皆稱李黨翁黨,其后則竟名為后黨帝黨”[30]。1922年,北京大學(xué)和清華大學(xué)設(shè)立了中國近代史這一學(xué)科,很多非著作的近代史書籍出版。其中的部分書籍描寫了帝后黨爭之情況,其關(guān)注點依然是南北之分,但是關(guān)注的時段遷移到了維新變法之時: “康有為屢上書請行新政,德宗乃決計變法。時朝中分南北二派:北派主守舊,徐桐為之首;南派主維新,翁同龢為之魁。慈禧太后袒北派,德宗袒南派,始有后黨帝黨之分:后黨多親貴大臣,帝黨多少年后進?!盵31]在小說《清史演義》中沿用了這種說法,并且還將后黨戲稱為“老母班”,將帝黨戲稱為“小孩班”[32]。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帝后黨爭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對后世影響極大的帝黨主戰(zhàn)和后黨主和之說也在此時出現(xiàn):當時約分兩派。曰清流黨,高陽李公主之,名為帝黨,對外主戰(zhàn),對內(nèi)主變法;曰非清流黨,合肥主之,多朝貴,為后黨,對外主和,對內(nèi)主舊[33]。

      1928年,歷史學(xué)敘事進入了一個非常大的轉(zhuǎn)折期。中國共產(chǎn)黨采納斯大林等人的看法,堅持和闡述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由于康有為的長期自我宣傳和維新變法之革新性質(zhì),康有為本人被劃為民族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dǎo)者,自然而然地被剔除出了帝黨的隊伍。以光緒帝為核心的帝黨成了康有為的合作者,后黨則成了康有為的對立面:“(翁同龢系)這一系是擁帝的官僚集團,翁同龢為首,孫家鼐、長麟、志銳、文廷式等為中堅。……翁系的變法主張是在皇帝‘獨斷’下,改革某些弊政,引進康有為,目的在加強帝黨,反抗后黨,對民權(quán)平等說,不得不暫時容忍?!盵34]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帝后黨爭的時間跨度增大,有的學(xué)者認為帝黨和后黨是在光緒帝親政初期就已經(jīng)存在,某些筆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述:“光緒初葉,帝后兩黨交哄?!盵3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康梁創(chuàng)造出來的帝黨和后黨這一對立模式被延續(xù)了下來,關(guān)于晚清史上諸多人物的評價,極有可能被冠上帝黨后黨的標簽或者是革新派守舊派的標簽。在一元化敘述模式下,開明的帝黨又被解讀為源自清流的派別:“帝黨源自‘清流’,‘清流’的主要成員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不當權(quán)派、官僚、文人、名士,是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和國內(nèi)階級矛盾的激化而從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盵36]

      結(jié)語

      帝黨和后黨之概念來自康有為和梁啟超,但是其記錄并非真實的再現(xiàn),而是對真相進行歪曲或者掩飾,從而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梁啟超曾經(jīng)直言不諱:“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變記》,后之作清史者記戊戌事,誰不認為可貴之史料?然謂所記悉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則?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將真跡放大也。”[37]歷史的事實是光緒帝和慈禧之間的關(guān)系以1894年為分界點,1894年后二人的關(guān)系逐漸惡化,其斗爭的焦點主要在門戶傾軋而非新舊之爭。按照當年的帝后權(quán)力分割模式,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緒帝不可能獨自決策甲午戰(zhàn)和和戊戌變法這樣的大事件,所以慈禧太后是保守的和守舊的這種說法有待商榷。戊戌政變后,康梁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渲染光緒帝對慈禧之不滿,將帝后之爭劃為新舊之爭,將自己的康黨渲染為新黨,再將新黨指為帝黨。1899年,康有為提出了帝黨和賊黨,將帝賊同新舊掛鉤,其中賊黨沒有包括慈禧,這可能是因為慈禧放出的煙幕彈讓康梁等人對慈禧產(chǎn)生了某種幻想。1900年庚子之變發(fā)生后,康有為提出了帝黨和后黨,帝后黨爭之說出現(xiàn),并在黨派林立的時代流傳了下來。進入民國以后,由于南北對立局勢的影響,時人對帝后黨爭的解讀加入了南派與北派的色彩,且延伸入甲午戰(zhàn)爭時期的主戰(zhàn)和主和之爭。新中國成立前后,帝后黨爭帶上了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當年費盡力氣想要成為帝黨領(lǐng)袖的康有為被樹立為了帝黨的對立面。但是無論是文學(xué)作品還是學(xué)術(shù)作品,都沒有離開當年康有為的帝后黨爭就是新舊黨爭的框架。揭開歷史的迷霧,當不以帝黨或后黨之派系劃分的角度研究晚清史的時候,晚清史會是另一番面貌。

      猜你喜歡
      光緒帝慈禧太后康有為
      Painting the Buddha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為“八分說”論略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為書學(xué)評價及相關(guān)問題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京劇武生的機敏
      京劇武生的機敏
      文史博覽(2017年6期)2017-01-28 05:30:31
      光緒帝死因成謎
      愛你(2016年19期)2016-11-25 21:35:50
      光緒帝駕崩
      中外書摘(2016年9期)2016-10-22 15:17:39
      普陀山書法瑯琊榜·康有為
      中國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
      光緒帝死因成謎
      剑河县| 保德县| 香港 | 明星| 桦南县| 武夷山市| 盐津县| 淮滨县| 卫辉市| 咸阳市| 沈阳市| 连江县| 新密市| 晋宁县| 左贡县| 安达市| 修水县| 红安县| 阳春市| 遂宁市| 屏山县| 芒康县| 武定县| 兰州市| 台南县| 青海省| 延安市| 遵义市| 遂宁市| 黑龙江省| 望江县| 枣强县| 左贡县| 凌海市| 武威市| 剑河县| 克什克腾旗| 赫章县| 舞钢市| 顺义区| 理塘县|